×

Loading...

今天雨中walking meditation时,正好与学员们谈到了当年独自一人行走在克什米尔军事禁区的雪山中渐渐与周围的美景完全融为一体,我便是那天那地那山那雪。。。。最后竟有了自己在天堂中的感觉体验。这篇文章亦言大美如“天人合一”,没有我与整一存在的分离。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若无义人自伤 ZT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的这句话道出情那难以捉摸的永恒魅力。而李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感叹描述了情的另一神秘力量;人们对其无法把握,却又受其推动着自己的人生。情表现出某些“形而上”特征。然而,人们不禁要问。情是否真的是催人憔悴的动因?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其实不然。“形而上”表现为难有固定规律,但绝非没有因缘。追本溯源,我们穿透困扰思想的“形而上”,以感觉来体验情的深阙。李贺的诗句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的审美冲动;即对美的一种感觉意向。更彻底地说,情是人对道的本能懝向。所以,情并不是促使人走向衰老憔悴的动因,反到是人走向求道(永恒)的缘由。所有远古以来的觉醒者(佛陀或者基督)都是“觉有情”。正因为有情,先贤通透“形而上”,而达万物之同一。才有大慈大悲。这使得人不由地感叹:“衰亡并非情真切,憔悴只因缘纠结”。人真正衰老的动因是,由情触发后的缘分执着。如果不能以洒脱来对待世间缘,从而达成更高境界的关切;那么,人也只能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了。真正的情是如此深切,又那是短暂的缘所能束缚,并使其生灭的呢?要明白与通透情,人只能深深地进入感觉,寻找那美的根源,道的彼岸。

感觉“形而上”的另一方面是“义”。义在此并不是理念构成的主义;如左派的平等或者右派的权利等等概念。它也不是由这些概念构成的政治意识形态。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直觉心性,一种直接,自然的感觉反映。孟子对义有深刻的描述; 即羞恶之心是义之端。它指在处世中产生恶念时,人是否能清楚地觉察到自身恶念的生起,并自然地产生心不安与惭愧的直觉。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儒释道一直强调修身自省以保持这种心性直觉。或者说,保持这种纯真的良知。但是,维持这种良知并不容易。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人脑中充满概念流。没有内省,知识与自大直接相连。物欲与浮躁,使得一些人连自身谎言出现都觉察不到,又何谈良知显现。义的削弱,会使得人的直觉钝化。人们渐渐丧失艺术的感受能力,丧失灵感而智慧低下,最终丧失良知。它使得人与存在整一越来越远,最终伤害自身。这不禁让人感叹;人若无义人自伤。

文明真谛究竟是什么,仅仅是知识,或者是由知识而生产出的物品吗?显然不是的!知识仅是间接的文明,感觉才是直接的文明。直接感受存在,才能觉察美。头脑中的线性思维并不产生美。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用心来直接感受的,而无法以逻辑来解析的。面对存在整一的行而上,人们常常引入艺术的智慧。而所有的艺术表达都只是为了触动人心,并去感知存在美的一瞥。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因为在大美直觉中,分不出什么是人, 什么是天地;仿佛“天人合一”的呈现。人们常常说返璞归真。而返璞归真不是趋向简单,却是更深刻的感知直觉。人为什么不能通透存在?正是因为缺乏深刻的感觉,只停留在“我思故我在”的局限。老子说,“为道日损”。损的就是削弱直觉的障碍;如贪婪,市侩;轻浮,傲慢。道的彼岸是真正的自由,自由不是人的随思所欲,而是直觉的心性自然(GRACE)。

谢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