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怎样培养孩子的乐感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友情提示:本文不长,稍加耐心。。。

孩子学艺天经地义,家长义不容辞。要学的可不止是艺,说全了有十六项之多: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跑跳投游、足蓝排球;这球是指除足蓝排以外的乒羽网等等。

一个普遍的、家长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出现了:钢琴摆在客厅里、小提琴放在书架上远离了主人。为什么?一句话分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节目,演出后道具自然就成摆设了。

正是因为主人没有把乐器当成爱好的工具,却以上学忙、作业多、实习紧、交友急等等为由束之高阁。虽偶尔间也会在友人的盛邀下展露才华,但终未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100多年前的列宁在革命之间还弹奏钢琴、马克思在研究之隙也还演算高等数学,他们是把这些当成爱好伴随一生,丰富生活释放压力;而孩子们以什么缓解压力呢,家长们自有答案。

在生活中接触了几个在本地和国内学习音乐的专业人士,有的拿到了不低的级别,不难看到他们能精准地看清一棵树的枝芽,却看不到树的全貌。对参赛曲目的难度、指法的跨度如数家珍,可对其他名家作品却寥寥可数;就连贝多芬有几部钢琴协奏曲都不知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音乐没有成为爱好?重要原因是学艺不是“自选”,而是“规定”动作。自然乐感的培养道路曲折,爱好的建立过程艰辛。

悄悄地问一声家长们,特别年轻的妈妈们:你们的乐感如何?要知道小孩子7岁以前是跟着妈妈的,也就是以母亲的行为举止为参照。二战时有位著名军人的遗言是:提高妇女的教养,培养好的母亲!

不少的妈妈们会说我爱听音乐啊,还会唱不少歌曲,孩子就是没有随我啊等等。你是听了可孩子听了没有,用什么方法和手段让孩子听,孩子怎么才能感到音乐的存在?

人类行为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交流是通过语言,在语言之前的交流是通过肢体。肢体语言能使语言残疾人、不能说话的幼儿和不同语言的群体间进行交流。

设想一个家庭音乐环境:一支舞曲响起的时候母亲有什么动作,孩子又有什么态势?母亲没有动作就不能将音乐传递给孩子,也就失去了乐感培养的机会,这点没有引起家长们的重视或根本就没有行为意识。

那么家长们应该怎么做,特别是母亲?
①舞曲响起的时候,要手拉孩子跳一跳,至少要“走二步”,要让孩子知道这是支舞曲。
②交响曲响起的时候,千万不要双臂如垂柳,纹丝不动,要挥臂胡乱打几下拍子,随声哼唱,要让孩子知道这曲子是优美的。
③轻音乐响起的时候,要有明显的肢体舞动,让孩子知道和其他音乐不一样。
④电视上有音乐节目时要让孩子看,还要讲给孩子听。
⑤条件允许时带孩子听现场音乐会。
⑥家长唱歌时要带着孩子一起唱。

这里人才济济,音乐出身的不乏名人,与他们交谈获益匪浅。子女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爱好音乐是共性,是在长辈的引领下进入殿堂的。请注意,没有引领他们会有爱好吗?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镜子。犹如运动,你不动孩子肯定不会动!

培养孩子的乐感要从小事做起,我们文化的广泛而深沉,但音乐形式单一而浅显;所以要特别地、有意识地和持之以恒地营造音乐气氛。建议设96.3为家庭背景音乐,没有乐感就不会建立音乐的爱好。为了孩子们,也为了家长们的付出,请家长们要有足够的重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