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2. 母子二人以及奶妈玉江离开都城,开始了平静生活。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但是,因为这个“糟糕”的血统,因为自己敏感的出身成分问题,“宫中”、“摄政王”等诸多的政治势力都会“干预”甚至剿杀,“千菊丸”小子的生活是注定不能平静的。

  无论日本、中国,还是任何有“人”这个物种的地方,都有斩草除根的老话。这是人性里残酷的斗争哲学,也是很多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

  就在一休出生前一百多年的1159年,为争天下第一,当时日本最大的两个武士家族:“源氏”和“平氏”展开火并,史称‘平治之乱’。 虽然一开始“平氏”家族杀死了“源氏”的家督“源义朝”,却没有对他的两个幼子“源赖朝”和“源义经”赶尽杀绝。结果后来,长大后的“源赖朝”东山再起,纠合“源义经”, 率兵攻入京城。西撤遥远的四国岛沿海的平氏家族依然不能幸免。第二年被迫与源氏大军在坛之浦海域展开最后决战。平氏战败,随军的平氏一族,无论老弱妇孺,全部投海自尽,平氏就此灭族,从此被从这个星球抹去。甚至连跟随平氏一直逃难年仅7岁的安德天皇也葬身鱼腹。

  这就明白了为什么会诞生株连九族、中国自古就延续的“连坐”——一人犯法,其家属亲友邻里等连带受极刑的制度。
  日本人一方面是有样学样,从大汉、盛唐学过去不少这种“人文菁华”。一方面也有如上自己更加血雨腥风的武士战国史作为辅教案例。关键时刻冷酷残忍就是可以想见的了。

  但通常还算人性的,即使是“连坐”,也还设了些例外:凡男夫年80及有笃疾(不具备反抗力的),妇人年60及有废疾(缺少煽动力的),女已订婚尚未嫁出的(明显把女人看作早晚会出手的别人家的东西,歧视妇女),媳已订婚尚未娶入的,儿子早已被别人收养或出家、入道的,都不“连坐”。

  很显然,留给“王子”千菊丸的也只有这最后一条路了,那就是——出家。
  人心都是肉长的,谁都有妻子儿女。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一个五岁的小孩子,一定要送到空门里“全托”,你可舍得?现在,初中生了还得接送呢,一家老小都围着“小皇帝”转,反了天了都觉得自己缺爱——为什么不把月亮给我摘下来?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出,当妈妈将这个严酷的事实——“离开妈妈进寺庙当和尚,不然会有人杀了你。”告诉小菊丸的时候,他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一定哭着喊:“我不要去,我不要跟妈妈和玉江妈妈分开……就算杀了我,我也不要去寺庙!”
  “千菊丸,妈妈求求你,如果……他们把你杀了……我也不会再活下去……呜呜呜”
  “呜呜呜……”

  一个小孩子得经受多大的挣扎,一个小孩子得撑起多大的勇气,一个小孩子得想到多少母亲的辛酸,一个小孩子得抹去多少委屈的泪水……才能在第二天站在妈妈的面前,说:“妈妈,您把我送到寺庙里去吧。”
  左右为难的妈妈无声地哭了,一口奶水一口奶水把自己喂大的玉江妈妈泪流满面……千菊丸却若无其事小大人一样地在阳光里牵起妈妈的衣襟,拉起玉江的手……
  眼泪在离别转身的一瞬,扑簌簌地滑落。手,在温热肆溢的眼眶上,压了又压。

  就这样,1399年(应永六年己卯),年仅五岁的千菊丸被送到京都伏见附近安国寺的“象外集鉴”大师那里做了侍童,干些小孩子能干的劳役,也算是为将来正式出家做准备。象外长老为他重新取名为周建,一休艰苦、严厉的修行生活开始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母亲这一别,就是十六年。十六年,再未能相见。


  我们能想到的情状是,经常,年幼的一休夜晚在和尚们的寮房里睁着眼睛望天儿,或者睡梦中还喃喃自语地叫着妈妈,流着泪醒来。动画片也写实性地刻画了小一休那一时期的复杂心情。那个因无法与母亲见面,经常对着绑在树上象征母亲的布娃娃说话的场景深入人心。
  还记得片尾曲吗?词作者更是准确地把握了一休的孤寂想念,以一封家书的形式把它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一休的家书》

  母亲大人:您好吗?昨晚,我在杉树的枝头,看到一颗明亮的星星。星星凝视着我,就像妈妈一样,非常温柔。星星对我说:不能沮丧哦,是男孩子嘛;如果寂寞的话,来找我说话。什么时候呢?大概……就写到这里,期待您的回信,母亲大人。一休
  母亲大人:您好吗?昨天,寺里的小猫被邻村的人带走了。小猫哭了,紧紧抱着猫妈妈不放。我对小猫说:乖,别哭了,你不会寂寞的。你是个男孩子,对吧?会再见到妈妈的。什么时候呢?……一定会的吧。就写到这里,期待您的回信,母亲大人。一休


  泪奔!这个对着星星、小猫说话的小和尚,内心是多么渴望母亲的爱呀!
  “母亲是不是及时回复一休的信呢?”
  “不。”
  “啊?为什么呢?呜呜”
  ……

  人的内在有一股饱满的能量,生命力也是它的一种张扬。通常,除非变态,它会在情感上有两个向度任人拣选。那就是——爱与恨。是的,就像欲望与喜乐,清净与龌龊……仁爱与怨恨也是,它们来自同一股生命能量,只是彼此的取向不同。对于任何人、任何事我们不在爱中消融、释放、满足。就在怨恨中纠结、挣扎、捆绑。
  就像一个孤儿,长大以后,他也许会陷入怨恨这个世界、恨不得诅咒每一个人的心理误区;又或者他会更加愿意奉献自己的爱心,充满感恩,珍惜每一次付出的机会,也为别人给予自己哪怕一点点的帮助而心怀感念。
  而重要的是,最终,我们只有在爱、包容与宽恕中才能得到解放,得到心灵的解脱,得到自我的救赎,做出积极的建设性的回应或者反而是最坚决的抗争。而不是,只是抱怨与愤懑。
  所以,痛苦的经历,即便恶劣的外在强加而来的痛苦经历,也并不能真的把人推向“地狱”。恰恰相反,如果在关键的时候,得到好的教育与指引,做出正确的方向选择,那反而是通向完满的台阶。一切在我们自己,在我们自己的选择。

  幸运的是,一休虽然不能时常依偎在妈妈的身边,却一直循着这样的台阶,得到妈妈精神上的佑护与激励,还有他的那些师父们的关爱与教导。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没落家的孩子早懂事。就是这样,当一个人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他经历的痛苦越多,觉悟就会越加深入透彻。经历的痛苦越深,他也越对一切充满悲悯,充满深情。这些是成正比的。难怪13岁的一休,就能写出《长门春草》这样的深情诗句——

  秋荒长信美人吟,
  径路无媒上苑阴。
  荣辱悲欢目前事,
  君恩浅处草方深。

  (选自一休禅师《狂云集》)

  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涌动在他内心的绵绵思念,感受到他感恩的赤子情怀。
  一休在诗中说,很长时间才能接到妈妈您的长信啊,(咫尺天涯)我却没有机缘去与您相聚。(注二)
  荣、辱、悲、欢(百千滋味)都蕴含在目前的这种状况里吧,您对我的亲恩与情感“浅”的地方,恰恰是让春草(一样的生命)生机勃发深深生长的地方。

  正如这首诗表现的,抒发出这“深”“浅”之间复杂况味的一休,又一次长大了。(写到这里的时候,又不禁眼泪打转啊,为了懂事的一休,为了一休的妈妈,为了母子连心。一休母亲表面上“狠心”地把他送到寺庙里去,并且并不经常给他写信,实际上一直在暗中关注着他的点滴成长乃至生命安全,这在后面会有很多事例。而可贵的是,小小一休的内心,已经完全理解母亲那些难言的苦衷与造就他的种种良苦用心。)

  不眠之夜的泪水没有白流,内心对于“情”的醒觉随着心中的酸楚不断深入。正是世间的生离死别,正是佛说的无常八苦,让一休更深地领悟,对身边的情感,对世人,对一草一木都倍加珍惜。
  那是一次次淘洗,淘得没有了私我,而只剩下恩情。
  是的,无论是对母亲、对恋人还是对众生,“深恩”“恩情”这样的词在后来一休的诗歌里频繁出现。

  《长门春草》这首诗,一时在京都传为佳话。
  每个人都知道他的故事,每一个人都赞叹。人们感受到了一休难舍的眷恋,也体会着他母亲为了成就他而付出的深心。
  仅仅十三岁,他那天赋的诗才与他深厚的情谊相比,竟然一下显得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尽管,那才华一样在当时名冠朝野,在今天艺惊四座。


  (待续)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