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回复See1See的关于数学竞赛的本质

这些分析基本是竞赛外围围观家长非基于个人经验的分析和猜测,导向是想推出你先学了不一定比我好,不一定比我聪明。只能说这些分析基于一个不存在的假设:就是家长可以完全控制娃,包括控制娃的大脑和喜欢什么,所以才能做到让娃参加竞赛或不让娃参加竞赛。大家觉得对于高中生年龄的娃家长控制到这种程度的可能性有多大?所以说帖子里的分析忽略了一个最大的事实,就是娃的世界和我们成人很不一样,哪个娃会那么功利的去决定自己做还是不做一件事?参加竞赛和不参加竞赛无非就是“喜欢”和“不喜欢“,feel like it or doesn't feel like it, 很简单。

竞赛娃参加竞赛的动力来源于娃们对知识的极度求知欲和好奇心,没有这点,竞赛这条艰难的路很难走下去。能够走下去的都得来源于内因:天赋+勤奋+坚韧和毅力+逆商以及持续努力的精神,而不是帖子里分析的这些外因,这点跟参加体育竞赛的娃其实是一样的。很多竞赛娃,更可能并不是家长在推,而是娃推着家长学习如何给他们提供最大支持。

也有高智商的娃不参加竞赛,选择用其他方式探求知识发展自己的数理/逻辑能力这也很好,但我猜测学习资料无非也是AP微积分或数学竞赛方面的内容,否则高中阶段要把数学往深了学,还能是什么呢?相比之下,竞赛生是更成体系的学习和提高,因为属于竞技项目那难度就高得多。娱乐性的打羽毛球和羽毛球比赛那完全是两码事,同样打2个小时球,体力消耗是完全不能比的(个人经验)。所以同样是高智商,参加数学竞赛和自己学不参加数学竞赛得到的收获对数学思维的训练也是没法比的。

数学竞赛的本质其实是比数理逻辑的天赋,刷题可以提高一些但这并不是竞赛获奖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大家认为竞赛的决定性因素是熟练度,那一个很简单的教育实验就可以证明这种推断的错误,安排一个普通娃只刷竞赛题什么都不做,看看他是不是可以在竞赛中胜出就行了。如果贴主的推断成立,那就是所有娃都可以通过大量刷题拿到数学竞赛成绩,事实肯定不会是这样。同样是严格的乒乓球训练,能赢的都是高天赋的而不是高勤奋的。简单说,数学竞赛这东西,光靠勤奋不够,得靠爸妈给的逻辑数理方面的天赋。这也是为什么滑大明知道很多娃上竞赛班还认他们的成绩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懂得竞赛比的是数理逻辑天赋和能力而不是熟练度。再者,如果贴主推断的竞赛靠熟练度拿成绩成立,那前几天诸葛贴的22年的竞赛榜单就不会只有极少数娃能拿75满分了。努力刷刷刷,大多都能拿满分吧。可实际情况呢?

贴主还谈到刷题熟练工种只能是工匠,可是那些大家哪个不是刻苦训练的,从没耽误他们成为大家。梵高用邻居刻苦练习绘画,贝多芬从小就接受父亲的高强度音乐训练,居里夫人一遍一遍的做实验,邓亚萍没完没了的训练,他们也都成了大家,也没有说重复的训练就失去兴趣。还是那句话,一切源自于娃的内心。

竞赛生和其他竞技体育项目非常类似,要想出成绩都得靠天赋+勤奋,但还有一个决定性的重要因素就是适时开始抓住关键期。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为什么狼孩从小没有和人在一起长大了后就学不会说话了?如果一个娃再有舞蹈天赋却等到18岁才开始练习舞蹈,那再高的天赋也很难成为舞蹈大家。所以光有天赋还不行,还得必须得抓住关键期。哈佛的发展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提出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自我反省,人际交往,自然观察。几乎每一项能力都有发展的关键期,而发展逻辑数理能力最好的时间段就是初中,高中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做的工作不够,那要和高智商,高勤奋,抓住了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的强手去比就失去了先机,进入大学后就算再有(不曾用过的)天赋和勤奋也是补不起来的。打个简单的比方,刘翔有跑步天赋吧,那他如果18岁进大学才开始跑,会是什么样?还有家长认为,我不一定要在高中发展数理/逻辑能力,我发展其他方面的天赋比如音乐体育,可是这些天赋在进入大学后对需要数理/逻辑能力的专业基本没有用,所以娃一定要在高中阶段发展自己专业所需要的能力,方法可以是参加竞赛也可以是自己刻苦的往深了学。

当然,人生是多元的,我们谈的只是在高中阶段发展数理逻辑能力对未来所学相关专业的影响。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