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读论语:管仲应不应当为公子纠而死?

1.《论语》宪问第十四,有两章基本上是在讲同一个事情。

1.1第一段,子路曰:恒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第二段,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恒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意思就是,子路和子贡都在提出疑问: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与召忽同样辅佐公子纠。争夺齐国国君的斗争失败,公司纠被杀了。人家召忽都为了公子纠而死,你管仲不为公子纠而死就算了,还腆着脸当齐国的相国,辅佐与公子纠争夺国君位置的公司小白(齐恒公),还好意思说“仁”?

1.2孔夫子的回答,也是分两段。

对子路的回答,是从管仲的功业上来说的,辅佐齐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对子贡的回答,主要包括三个要点:

第一点和对子路的回答差不多,“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第二点是从文化的影响来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就是说,管仲辅佐齐恒公,尊王攘夷,保留周公之礼。否则的话,大家都会成了野蛮人,不梳头、不结发,不穿衣领往右撩的礼服和对襟衣服,而是穿没有衣领,胡乱往左撩的蛮夷的皮草了。

第三点是从个人的功业来说,“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就是说,管仲的天纵英才,不能埋没,不能如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的草莽那样,为了愚忠而埋没自己的盖世才华。子路第十三,关于“何如斯可谓之士矣”,言必信、行必果,只能列入第三等级的“士”。孟子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也是这个意思。

2.《孔子家语》致思第八中孔子、子路的问答

2.1子路是这么说的: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道,固若是乎?

你管仲,一箭射公子小白,还没射死,导致公子纠丢了国君位置,丢了性命,你还辅佐他,是不贞洁、不坚贞不屈;人家召忽为了主公而死,你苟且偷生,是不忠诚。这算哪门子的仁啊?

2.2孔子这样回答: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与取仁,未足多也。

第一, 事所射之君,是权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好汉不吃眼前亏。这一点,是老夫子一直坚持的。比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不行就润啊。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别逞强,保命最重要,首先要自保。为了子纠而死,一身本事得不到施展,不值当。

第二,公子纠当时不是齐国国君继承人,不是世子,和管仲君臣名份未定,管仲只是公子纠的老师,不是死党,没有义务为公子纠而死。朱子《论语集注》引程子的说法,将管仲和唐初的王珪、魏征对比。玄武门之变前,建成已经是太子,他和王珪、魏征是君臣名份。所以,玄武门之变,建成死后,王珪、魏征不为他而死,反而辅佐李世民,与管仲有本质不同。

第三,召忽为了公子纠而死,太过于着重“义”,忽视了“道”,没必要过多的表扬。

3.程树德《论语集释》引说苑善说篇孔子、子路问答,大致和《孔子家语》差不多,有区别的是孔子的如下回答

召忽者,人臣之材也,不死則三軍之虜也;死之則名聞天下,夫何為不死哉?

这话说得有点刻薄:召忽啊,就是个普通人,不死也会被抓俘虏,默默无闻一辈子;死了,反而是为主公而死,名闻天下、名垂青史,为啥不死呢?

4.公子纠到底是哥哥还是弟弟?

4.1《论语集注》引程子的话:“桓公,兄也。子纠,弟也。仲私于所事,辅之以争国,非义也。桓公杀之虽过,而纠之死实当。仲始与之同谋,遂与之同死,可也;知辅之争为不义,将自免以图后功亦可也。

程子的立论,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小白是哥哥,位置本来就是他的。管仲在公子纠死后,辅导小白,本来就是弃暗投明。而程子也正是从这一点立论,谴责王珪、魏征不为建成而死。

4.2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考证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史记齐世家以及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典籍,认公子纠实际上是哥哥、小白是弟弟。

4.3《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薄昭《与淮南王长书》言,“齐桓杀其弟,以反(返)国”。对此,刘宝楠说,是因为当时的汉文帝是兄,淮南王是弟,薄昭写这封信,是劝骄横跋扈的淮南王不要在哥哥的面前耍弟弟的脾气,要把汉文帝当皇帝、当天子。薄昭不敢说小白是弟弟杀哥哥,而要改成哥哥杀弟弟。

5.司马光、程树德的看法,谁当皇帝,要看功业。

5.1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唐纪高祖武德九年,针对玄武门之变,弟弟李世民发动政变,杀了太子、哥哥李建成是这样说的: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

也就是说,虽然正常情况下,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唐朝的江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如果李建成识相点,李渊懂事点,李建成主动让位,不就没事了吗!

5.2唐玄宗李隆基两次发动政变,让自己的父亲李旦当上皇帝。他的哥哥,宋王成器,不像李建成那么不懂事,主动把太子的位置让给了李隆基。程树德引宋王成器的话:国家安宜先嫡长,国家危宜先有功,若失所宜,必违众望。臣儿宁死,不敢居平王上。成器很识相,让了位置,得以善终。

程树德的意思,包括了如下几点:

一是李渊处置不当。以李世民的盖世功业,而是应该直接让他当太子。李渊让一个庸才李建成当太子,但这个太子自然会嫉妒功高盖世、众望所归的李世民,自然会嫉妒李世民。矛盾不可调和,最后只能是喋血玄武门,手足相残。

二是王珪、魏征罪在党于建成,不在不死建成。辅佐太子,知道太子想杀李世民,就应当力谏,谏而不听,就应当挂冠而去。不但不这样,反而劝太子早点除去李世民。逆了天道。

6.最高统治权的交接

6.1在管仲的时代、在魏征的时代、在宋王成器的时代,国家的最高统治权,要么血缘关系的交接,要么通过宋王这种懂事的让、要么就是李世民那种比谁的拳头更硬。而宋王之所以愿意让,也是知道自己打不过李隆基。所以,实际上就是,要么比拳头硬,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将功成万骨枯;而血缘的交替,不管是嫡长子,还是兄终弟及,如果能够顺利交接,于屁民来说,都是天下太平。

但是,事与愿违。不说朝代更替之间屁民的易子相食,就算是同一朝代,适用嫡长子继承、兄终弟及,毕竟谁不想当皇帝,仍然是父子、兄弟手足相残,连召忽、魏征这样的统治阶级,要么是舍生取义,丢了性命;要么是忍辱偷生,虽然留下千古功业,但也背负历史骂名。反正上去了,就贵为天子、位极人臣,上不去,就乱臣贼子、身首异处、身败名裂。

6.2最早看美帝选举,觉得他们很奇怪的一件事情:败选的人,要打电话给获胜者,承认自己输了,祝贺对方赢了。感觉他们脸皮真厚,输了还不悄悄的,还要打电话给赢家,恭喜赢家。

看非洲、南美那些友好国家,就不那么陌生了。如果输了,就说出老千、贿选、耍赖皮。拉起一帮人马,不认输,干到底,不分出个你死我活,不罢休。

后来知道了,美帝其他的好学,这个遵守游戏规则、愿赌服输不好学。输了满地打滚,说对方出老千,这个谁不会啊。但是,厚着脸皮,给赢家打电话,恭喜赢家,这样的厚脸皮,真不好学。虽然说,他们输了也就是输了,只是丢人,不丢性命。回去忍四年,继续力量,没准东山再起。

他们的难,还有一点:要求吃瓜群众不嘲笑输家,不赢家通吃、不趋炎附势,对群众素质要求比较高。

这一点,更是难中之难。

6.3中国古代,从传说中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到商汤的兄终弟及,再到后来的嫡长子继承;帝王丞相之间,程颐说“天下治乱系宰相”,但是朱元璋废宰相、罢中书省,雍正在内阁外设南书房、军机处,再次废掉内阁、宰相,无非也是最高权力的问题。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