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pingle的旧作业(一)——《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春秋思想的一大进步,就是对主体自我的发现。孔子创立的“仁”,仁有多种含义,有时可作为一种理想人格的统称。孔子肯定道德主体的能动性,认为人可通过努力修养达到完美人格。相对于理想人格,孔子把君子、小人这两个词用于指称两种对立的普通人格专称,在《论语》中多处将君子与小人并提。

  君子与小人不是孔子自创的词,只是孔子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春秋以前,君子是指大夫以上的当权贵族;小人即小民,通指普通民众。后来,其语义有所扩大,人们有时用君子称呼亲爱者和受尊敬的人,小人也可用作人们对自己的谦称。春秋时,这两个称号又偶尔被赋予某种品行、道德方面的含义。孔子则进一步把它们作为两种普通人格的专称。在他的言论中,一切富于远见卓识和行为高尚者,通称为君子;一切浅识短见、行为卑下者,则称为小人。为了分辨二者之间的人格反差,他经常将君子与小人对比论述,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种例子。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仁是孔子推崇的最高道德,即使是富于德行的君子,也不是每时每事都能做到仁,符合仁,这是“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的第一层意思,这句话还包含着第二层意思,正因为不容易完全做到仁,所以君子必须以每时每事不违仁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作为君子的反向人格的小人,自然与仁背离不能接近仁,实现仁。

  孔子以“爱人”为仁之大节,其基本精神是关心人,尊重人,既尊重自己的存在价值,也尊重他人的存在价值。他说:“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小知也。”(《论语·卫灵公》)“大受”就是担当国家的重要事务,“小知”与“大受”对举,意思是负责具体小事。对具有博大情怀的仁人君子,应当委以重任,不能只要他们做小事。小人由于不知仁而不懂得关心人,爱护人,心中没有民众,所以只能让他做点小事,不应当让他身居高位掌握大权。对仁的取舍,可谓是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根本区别。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这是从个人修养来区别君子与小人。《集解》释“求”为责,谓“君子责己,小人责人”,意思是说,遇事君子多从自身找原因,小人总爱责归别人。这种解释是从消极方面为“求诸己”而作。从积极方面说,“求诸己”又注重自我价值的意思,即通过自身修养和内心自省,提高、完善主体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意志和能力、自尊、自信、自强。在孔子看来,仁和体现仁的行为原则——义,可以而且必须通过自我修养而获得。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所强调的便是这一点。君子以仁存心,即使身处逆境,条件艰苦,也能坚持以人为价值取向,使内心世界饱满而无忧无惧。小人则与此相反,他们可以为了实现自我而“求诸人”,向她们、向社会所取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这种缺乏自尊、自强的主体意识导致容易患得患失,故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在自我修养和气度方面,二者差距不言而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和小人在义利问题上也显示了对待财富和物质生活的不同态度。“喻”可通“愉”,君子以坚持道义为快乐,小人以追逐财利为快乐。这里不可以简单地看成孔子反对言利,让人一味安于贫贱。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承认谋取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是人们共同的欲求,但在他看来,满足此种欲求只是一种低层次的需要,人还应该有高层次的需要,即对道义、善美的追求,所以,他接着又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物质生活待遇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但生活享受和财富占有并不能使人达到人格升华,见利而忘义的小人灵魂是卑下的。因此,孔子常勉励自己和学生们在对待财富、地位问题上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也只能是君子才能享受到这种乐趣。

  君子和小人在人格各方面的对比,显示了君子品格的崇高美好和小人品格的污浊卑下。从孔子这里开始,对仁的价值判断不再以职位高低、出身贵贱为标准,而以品质的善恶优劣为标准。职位再高,势力再大,如果品格卑下,仍当以小人视之;如果品格高尚,即使出身贫贱,亦可誉为君子。君子与小人这两个对立的人格概念,也称为后世抑恶扬善、律人律己的两面镜子,深入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之中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