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大都市里的小市民(转载)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作 者:  blackblue

上海人经常使用的一句文明骂人话,就是指斥对方是“小市民”,而被骂者对此确实也很在乎,非要还以颜色,因为这种称呼所包含的意思很丰富。试想,在如此有名的国际大都市里,被人视作学问浅陋、心胸狭仄、目光短浅、好占小便宜,凡事斤斤计较、喜欢幸灾乐祸的“小市民”,显然是侮辱人格的贬义词。对此尤为在意的是沪上的知识阶层,不易动辄说粗口的他们,往往小心翼翼地将自己和广大的“小市民”区别得泾渭分明,以此来凸显自身的社会人格。

其实,同在上海这座社会广厦屋檐下的小人物,虽有知识、职业、性格、兴趣、情操、信仰、习惯、气质等多种层面的差异,从广义上讲,指责或讥讽他人是“小市民”的上海人,自己又何尝不是小市民呢?至少从外埠人士的眼光来看,一个上海人无论到哪里都会很快地被认出来,这与他或她是否是知识分子并无关系,如沪籍演员到北京发展,申城知青到各地农村插队落户,上海工人师傅去内地支援生产建设,都能被外地人“一眼看穿”其上海人的本色。而在很长的历史岁月中,所谓的“上海人”,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在全国各地都有其活动的身影,给当地人的印象,却多少有点类似欧洲各国民众眼里的犹太人。此言绝非空穴来风,拿有着极其浓厚的首都优越感意识的北京人来说,对他们瞧得上的上海人,他们常采用的赞美词却是“您瞧着不像上海人”!这种让沪人多少感到尴尬的褒扬词句,一针见血地道出“上海人”给外地人的印象是多么地糟糕,而这种印象正是开埠以降,上海人集体人格小市民化的外在真实写照。

“门槛精”是诸多上海人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个小市民特征。发达的市场经济独领风骚于全国,受商业化的浸淫,上海人的群体人格自然就此刻上深深的烙印,商业精神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在人们的言行举止、日常的人际交往和生意买卖活动中,都在在体现着精明求实的人格特质,沪语称之为“门槛精”,而一旦这种狡黠过了度,就会让相对憨厚愚直的人们特别反感,结果上海人处处不愿吃亏,爱占小便宜的的“门槛精”,逐渐在包括上海人在内的全体国人心中定格为丑陋的小市民特征。不少上海人,至今还沾沾自喜于自己的门槛精,得意于自己会掉枪花(王顾左右而言他)、能耍滑头(虚伪狡诈)、会出风头(炫耀己长以博众誉)和卖弄小聪明,并视不精明者为戆大、洋盘、猪头三、阿木林、十三点、拎勿清;或兜圈子骂别人为东南北(缺西,是沪语中骂人笨的词句)。更有甚者,大概古时即有“下里巴人”之说,自视“阳春白雪”的上海人,很喜欢骂外地人为“乡巴子”,连经济文化程度不低于上海的台、港来客,都会被冠以“巴子”的美号。殊不知,自以为聪明的沪人在糟践他人(包括上海人自己)的同时,也将自身的丑陋粗鄙和浅薄,统统地暴露在世人的面前。

“各管各”是上海人另一个典型的小市民特征。大凡到外地边远省份农场或农村“上山下乡”过的知青都很清楚,在依地缘而结成的各地“知青帮”中,松散的上海帮最熊,彼此最不抱团,在打架群殴中,上海帮远不是东北帮、北京帮、天津帮、或四川帮的对手,除了门槛精,不愿自己吃亏受损外,“各管各”的想法是上海知青难以形成讲义气团体的重要原因。沪谚中就有“水牛角,黄牛角,角归角(与沪语‘各管各’谐音)”、“鸭吃稻谷鹅吃草,各人自有各人命”、“少管别人闲事体”的内容,说明大都市里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上海人,见怪不怪,已养成尊重他人隐私和生活方式,不想和别人沾上关系的心态,传统的互助美德早就荡然无存,因此看见其他上海人被别的省籍人欺侮,也会无动于衷,一句“关我屁事”,能让其心安理得。却教外地人直纳闷:上海人怎么就这个德行?

“赶时髦”为上海人的又一个小市民特征。反应灵敏、趋新性强,本是上海人的长处,它表现在沪人不受制于权威和传统的观念,善于吸纳新鲜事物,不因循守旧。但事物总有两个方面,过犹不及。趋新进取在移民社会的特殊环境里难免流于污秽庸浊,以致人们都把华而不实、肤浅庸俗的言行举止归入“恶性海派”,以区别于勇于革新、锐意进取的良性海派。十里洋场中虚华浮诞、不伦不类的世俗风气更滋长了人们赶时髦的从众心理,社会流行什么就紧紧跟上,目的也是为了“出风头(亦称出锋头)”,而不时髦者在沪人眼中多半属于“莫知莫觉”(沪语为“木之木搁”),即感觉迟钝的人,因沪语里“莫”与“木”同音,有时不时髦者还会被公认为阿木林,该称呼中木头成分极多,意指其呆如木头,有时干脆直呼“木兄”。为了赶时髦,有的人就如鲁迅笔下所言:“在上海,穿时髦衣服比土气的便宜。如果一色旧衣服,公共电车的车掌会不照你的话停车,公园看守会格外认真的检查入门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门丁会不许你走进正门。所以,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条洋服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底下,使两面裤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1看来,生活在小市民汪洋大海般的包围中,哪怕是不愿赶时髦者,最后泰半都要从众循例,无法免俗,不然的话,轻者遭致白眼,重者寸步难行。

此外,诸如“搭架子”、“摆噱头”、“讲实惠”、“势利眼”、“轧闹猛”“要面子”、“无公心”等同样都是直接形象地揭橥上海小市民心态的特征,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沪人奉为圭臬的庸人哲学与市侩意识。我个人以为,由于不同的时空条件与社会环境的更换,以及人际交往的扩大和资讯传递方式的变迁,固然会对上海人的群体人格重新塑造产生重大影响,但社会世俗文化的遗传基因不会轻易地发生变异,上述这些小市民的劣根性特征,即便在跨进新世纪的门槛后,仍程度不等地存在于上海人的身上,这也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生活中人们讲求实惠,但又以赶时髦为荣,喜欢摆排场和死要面子活受罪者比比皆是。看重实惠的庸人哲学发展过度,丧失公德心的自私自利及市侩心态便会极度膨胀。仅举最近发生的事情为例,据电视台新闻观察披露,徐汇区有幢大楼,里面有几十家单位,甚至包括徐汇区教育局在内,竟无一家缴纳自来水费,几年下来的拖欠已高达250多万元人民币。自来水公司为索讨水费,屡次约楼内各家单位开会商洽解决办法,但见会议决议纸上公章敲满,却是半个铜版也没收回,旧账未销,新账又至。看着电视上播放的大楼底层卖菜摊贩们大方地挥霍不要钱的自来水,笔者心里真不是滋味。连以“传道解惑”为天职的教育工作者之主管单位尚且门槛精到如此地步,可以缺乏公德心到如此程度,遑论其他单位?另外,马路上常有人发癫痫病,跌倒街头,众人会涌上前“轧闹猛”地作围观状,却“各管各”,谁也不会上前搀一把,扔几片菜叶给癫痫病人咬在嘴里(据说这样可以缓解其症状),已算很够意思了。另据报载,某老汉正在街边看人下棋,路旁大楼上有人(估计是装潢施工者)不慎落下砖块,被砸者都没哼一下,当即撒手人寰。至今不见肇事者勇敢地承认,走在黄泉路上的死者只有在“奈何桥”上徒唤奈何了,谁让我们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里,生活着那么多的小市民呢?

本人儿子今夏曾到另一个被叫做“东方之珠”的香港游玩,回沪后感慨最多的,是港人的整体素质明显高于上海人。我相信,还是少年的他,应该具有一定的判断识别能力。看来,光靠兴建一幢幢耸入云天的高楼;邀请国际知名的三大歌王来沪表演;兴办电影节、服装节、旅游节、艺术节;组织承办国际首脑会议等,还都只是表面文章,若不从整体提高上海市民的素质,包括实行目前付诸阙如的公民教育,大上海市民中的大多数,恐怕仍旧要长期地顶着祖辈传承下来的“小”字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