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程迅: 车经 (连载之二)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人人都有梦想,其中的一个梦便是拥有一部好车。什么车才是好车?各人的好车梦有所不同,才造就了上百家汽车厂来趋近人们的梦想。当你拥有了罗尔斯罗伊斯的豪华(一种英国车,以两个字母R和R重叠在一起贴在一道道金属竖起来的鼻子上著称),你就缺乏了保时捷的斗志(一种德国车,以起宽体轮胎和动感十足的贴地流线型车壳著称);当你拥有了法拉利的美丽(一种意大利车,以其时髦的外观和令人咋舌的高价,如起价一百万二闻名),你就失去了甲壳虫的滑稽;(一种德国车,以其拟人化,其实是拟虫子化的车壳设计流线五六十年不衰。它是十足的车坛小丑。)当你拥有了沃尔沃的安全,你就丢掉了野马的勇敢(一种美国车,以其粗旷的线条痕动力强大二深得年轻人的喜爱。说它勇敢,后面隐藏了它的不安全性。这里有损一个百年老厂的光辉形象,所以不能详述。事实上野马是很畅销的,但是在北美以外的地方倒不常见);当你拥有了别克的舒适(一种美国车,以其老实稳妥的设计博人厚爱),你就放弃了宝马的威风(一种德国车,以其快速灵便而闻名);当你拥有了奔驰的富态(一种德国车,以其名声,仅仅以其名声闻名于世),你就迁就了丰田的实惠(一种日本车,以其省油,经久耐用闻名)。

笔者只字未提凯迪拉克或者林肯,似乎对美国车有所不恭敬。这里恳求读者原谅:毕竟这两种是美国人梦想的好车,而我的读者群却是中国人。受够了我对你梦想的糟改了吧?然后我们引入本篇的正题:你不可能得到一部十全十美的汽车。梦想与现实始终是有区别的。那么下面我们讨论一下:什么车对你来说是一部尽善尽美的汽车?

刚才把奔驰和丰田放在一起说了,现在再次对比而言。它们俩性能和特点是十分接近的。买丰田是为了省钱,因为他省油又耐久,每百公里才耗油才5-6升,跑它30万公里也不用怎么大修。而奔驰何尝又不是如此呢?在解答奔驰为什么也能经济省钱之前,笔者先创办一门学科,叫“开车经济学”。

目录如下:

引言-开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开好了没人夸,开坏了人人骂,为众人之笑柄,还费钱伤神,弄 不好还受伤出人命打官司。所以要开好车先要学好开车经济学。这是与拿行车执照同样重要的东西。你学不学吧?

理论基础:开车是公里数与价钱的换算。其换算公式和外汇兑换率一样,是允许有浮动的。在北美就兴下列公式:1 公里 = 1 毛钱 (车价) 数学处理成 10 KMs = 1 CND 其中KM是行车里数,以公里计,CND是加币,以元计算。此为程式第一定律,还有第二,第三定律呢!烦不烦?这里从简,举个例子来说吧。你买一部十万块钱的保时捷,就等于你计划好了开它一 百万公里。开得到吗?开不到就半截卖了它,拿回五万。都开了五十万公里了,谁还买呀?没人买,所以你亏定了。另外,公式中用的是等号,别乱用小于号的好不好?

推导和论证:见全篇《车经》以及各种文字与成相关的报刊,广告,专著百余种。

结论:不管是什么车,只要你能兜得住,就是好车。

致谢:感谢个车厂给我这么多车辆型号版本来咀嚼,以不经意做出的广告或从其他形式提高了某种车的知名度均属商业行为,望各厂家尽快寄来支票,以支持《车经》的发行。

“开车经济学”讲完了,期中不考试。作业题是去买部车,自己掏钱。已经有车的,以你那部车为例题,算计算计。本学开山鼻祖程教头接受答题,时间地点另定。预约请电子函至billcheng58@hotmail.com。谢谢。

有了上述这门学问,再去谈奔驰和丰田在省钱方面的相同性和购买策略上的不同性,就容易多了。

假设你每天开车100公里,30岁开到60岁,一共开上30年,总共有一百万公里了吧。再假设你从这一百万的地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全开奔驰,要开坏几部呢?最多一部。买一部奔驰花五万块差不多了,不一定要最好的。因为每一部奔驰都是原厂保证开到一百万公里。同样一百万公里,要是全开丰田,得开坏几部呢?少说得三部吧。买三部丰田总共要花十万块钱,还得买好的呢。因为每部丰田原厂才保证开十万公里。请考虑丰田省油,奔驰耗油的因素。丰田大概用掉6-7万升汽油,奔驰倍之。以今日之油价来计算,丰田要花五万块钱买油,而奔驰要花十万。所以开一百万公里丰田和开一百万公里的奔驰在车钱加油钱袋金额总值上是彼此相等的,都是十五万。这就是有名的“开车经济学”程氏第二定律。

一个人一辈子花在车上的钱少说也有十五万,那么你如果幸运地是这个人,你会怎样调你的指针?钱放在车上多一点儿?放在油上少点儿?还是两边取平?专家说法才不论车贵车贱呢。上面例子明摆着,开大奔你就省了车钱买好车,多费点儿油钱;而开丰田恰好相反,你费了好些钱买破车,而省了点儿油钱。

上面只是讲了买车买油一大堆,还没轮到开车呢!开好车和好好开车是有区别的。一般概念里的开好车指开售价高昂的车子,另一层意思是说一个人开的车超过了他的身份所适宜的车,过份了。而好好开车则是指一个司机如何“优待”他的坐骑。我来举几个“虐待狂”的例子,比较极端,以博大家一笑:据说这叫反证法。

举例一:把一部敞蓬式宝马停在冬天室外,让它与冰雪严寒“战斗天地”就太不象话。这种车根本就不是在冬天用的。你一定要用,说明你穷,买不起第二部冬天专用的宝马。敞蓬宝马优于其他敞蓬车的地方,是它的两侧开门处有两个隐藏着的自动支撑。一旦敞蓬车翻转倒扣在路边,这两个支撑支柱会立即伸出,以保护司机的上身(头)不栽到地里去。出事时不受伤或少受伤,这种设计思想已经被欧洲车厂广泛采用,而北美还在动脑筋如何使自己在车出事时不吃亏!大众的利益(安全)未予考虑。

举例二:开着一部保时捷在城里最拥挤的地段兜风,就一点儿也神气不起来。这时候的你炫耀的是自己而不是车!因为该车的尾翼在低速下根本不支起来,它是要越快或者风越大才支起一定的角度,以保证该车轮胎贴地的力道足够大。保时捷的全部性能要在时速240公里时才刚刚发挥显露出来。在加拿大你做不到吧?那么干脆别买它算了。

举例三:开着一部S系列的奔驰在红灯前一脚一脚地轰油门,等绿灯一亮就箭一般地冲出去。这种开法根本就不配开大奔。奔驰的风格在于稳健,其加速性能远远不如本田,宝马,甚至不如现代,因为它的自重太大(一吨半或者两吨)。在石头,石灰和水泥等不平路面上开大奔,其稳重性能才有所发挥。开大奔去扶贫,国内时髦过。阿尔巴尼亚山区多,路不平,据说那里的大奔特别多。可能这正是奔驰车厂所希望的吧。

举例四:开着一部铃木小号车在高速公路上一路超车打冲锋,就等于拿自己的小命儿开玩笑。这种车子正撞实验从来过不了关。正撞实验就是把车开到五十公里,迎头撞一堵不会动的水泥墙。欧洲正撞实验就是这么做的。美国人可不这么干。他们把一个用混凝土浇铸的方块拖动至五十公里,用它来“打”一下车的头部,就算正撞了。这帮人肯定是中学物理学“非弹性碰撞”这一章没学好,概念是错啦。白毁了那么多车,得出一套又一套自欺欺人的数据。

举例五:开一部轮胎磨秃了的老吉普车,在进入弯道前不踩刹车,真够替他寒碜的。吉普车不论新旧,其越野功能比一般车是好多了。你不给它上好轮胎,就等于把这部吉普车的唯一优点给取消了。磨秃了牙的轮子在平地上都有可能打空转,更甭提上坡下坑拐弯儿了。正是这种开法才把轮胎磨秃了的,我指的是弯道上踩刹车。碰到这种类型的司机,千万别跟他的车太近,免得他在弯道上害人害己。正确的开法是进入弯道以前,在直行时减速(不加油也不踩刹车),进入弯道以后才加速。

举例六:开着一部日产高档车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驶时车窗大开就损毁了驾这种车的“偷袭得手”的感觉。日产曾经是日本军工企业,生产的马达极富”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的色彩。其他军工企业转民用车生产的,还有法国雷诺和德国大众,特别是大众高尔夫,装备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最优秀的豹式II坦克的辅助发动机,深获德国工人阶级厚爱。因为它给他们以开“军车”的感觉。中国的东方红也行,不过那是拖拉机,不让进城。美国克莱斯勒吉普车也有军转民用型产品,如切诺基,在美国市场享有同样的妙不可言的声誉。其生产线搬到中国,装出来的车卖得也挺火的。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认真考证了许久,认为这是中国拍过的一部抗美援朝战斗片《奇袭》作祟。电影中有一句敌军台词“中吉普-共军!”说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化妆成美军,乘坐缴来的美军吉普车深入敌战区的惊险一幕。那种中吉普,就是美军向克莱斯勒定做的军车,由联合国出钱。今天听起来,这句台词“中吉普-共军!”就象一句广告词。而中国人民开上了切诺基,有没有使“战利品”的感觉,不得而知。

信不信由你,喜爱吉普车,而且要它个子越大越来劲的是中年妇女!当车价不再是她们购车时的障碍时,她们往往首选吉普车。可能是吉普车的设计接近一个孔武有力的男人吧。同样,美女式的法拉利也是富有男人的追逐目标。勤快的经理不嫌宝马笨,大小老板一律钟爱奔驰;年轻人经济实力不足又想要宝马的利索劲儿的,会转而求其次-本田,其实本田性能同样优越,只是在名头上让一让“大嘴女人”一些罢了(宝马BMW可以翻译成“大嘴女人”);退休人员考虑燃油价格,往往买一部奥迪凑合一下。这种牌子的车有一款TDI型发动机,配上它以后,加满一箱柴油,可以挺进一千公里以上。当发动机是柴油发动机,噪音太大(一般说要比汽油发动机噪音高出五倍,尤其时在怠速运转时,比如说等红灯,街头就听它的了,比那些装了大排气孔,车屁股却小小的小青年们的车还能闹),好在退休人员渐渐耳背,声音大对他来说已经不是挑剔的地方了。当然,等他们真的老了,就需要一种特别安静的车把他们运往长眠之所。这时候,凯迪拉克特型车就有用了。

至此,笔者捡几辆车对付了一阵,至于何为主流车,何为畅销车,请大家不要太介意。那就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餐馆卖不出最好的食品一样,叫做大路货嘛。欲知车中珍品,车中精品,且看下回分解。

程迅
2000.7.13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