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物质主义的毒素:中了物质主义的毒,我们拿什么解?(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物质主义的困惑,这是一个大概念,说得具体一点,指向最主要的症结,就是贫富悬殊;这不仅是中国近来方方面面的发声人士在谈论的主题,也是全球共同面对的困局。

日本一向以其“均富”自夸:“为什么我们没有阶层矛盾?”,“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富人阶层!”但是,它的经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地产泡沫里恢复一点元气之后,忽然发现,“均富”的美梦不在了,新一代富豪阶层以其对财富的挥霍及炫耀,把富人与穷人的分界线刷得雪白。

东京的六本木(Roppongi Hills),2003年完工,耗资20亿美元左右,被称为东京新地标。说实话,像后现代都市里的一切所谓的地标建筑一样,这建筑群只能以蠢头蠢脑来形容,尤其是其中的主体建筑新成森大厦,五十四层,是仅次于东京塔的建筑。即使它丑,也能成为焦点,因为它被地产商包装成 “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之都”,一个有钱人,可以每月花50000美元租住一套公寓,巴黎与米兰半数以上奢侈品牌在其中设有专卖店;虽然你不用跨出六本木,可是昂贵的跑车却是你需要的,因为它是富人的标志嘛。就像它的住户,33岁的网络新贵Takafumi Horie一样,一部银色法拉利跑车当然是必须的,而且,你还要像他一样有勇气发表宣言:“没有什么东西,是钱买不到的!”——让人高兴的是,他最近因欺诈被捕了。

而在六本木周边,穷人就只能花13美元在24小时漫画店混一个晚上。当然,六本木并放弃机会赚穷人的钱,只要花20美元,你就可以尽情参观那些你买不起的奢侈品。

而据统计,从日本到美国再到中国,贫富差距都在拉大。绝对或相对的穷人人身处此境,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导致的失望、愤怒、对命运与公正的怀疑,可能引发多数人群(因为相对贫穷的人占多数)精神状态的普遍消沉,这未免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黑色幽默:身处一个物质过剩的年代,饥荒成为久远的旧闻,穷人要得到温饱,也不是多么难的事情,可是人却觉得这个世界更寒冷了。

对目前美国销量上百万的一些所谓的少女小说研读以后,发现里面除了露骨直白的性描写以外,对物质的崇拜甚至深入作者的叙事当中,成为语法的一部分了。物质主义成为性魅力、美德的代名词。主人公一般是曼哈顿区私立学校的成员,父母开Lexus都觉得丢脸,而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看的是《名利场》,周末喜欢去迈阿密的棕榈叶酒店,顺便赌一下手气,而Thierry Mugler 出品Angel香水,她们才用;那个心仪的帅气的隔壁大男孩,他的父亲,又曾经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举办过筹款晚会……

这种调调很熟悉吧?对,这几乎是全球时尚媒体与青春小说的通杀写作秘笈。在奢侈品名录之下获得身份认同及圈子的准入——甚至你可以虚张声势地与这些物品作熟稔状,从而拥有了俯视他人的特权——你看,我说的用的任何一件小物品,你一辈子都不知道,也用不起。

物质主义最大的危害可以不经意间被触及了,物质是没有错的,一个人怎么用他自己的钱,也无须公众批准及道德验证,有害的是拥有物质的人自然而然认为他拥有了更大的权力,这才是物质主义的毒素。

曾有个英国《卫报》记者知道重庆的“棒棒”每天工作12个小时挣20块钱后,写了这样一句话:“当想到我一个晚上在这里的消费抵得上棒棒们一个月的收入时,我感觉很不安。”这种不忍之心,可以消解物质主义的毒素。而近来著名的殴打“棒棒”事件可以看到,有些人是想用暴力与仇恨让毒更毒。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