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哈哈...好玩...一谈上海...就肯定是和北京比较...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上海人精明,被人称为“门槛精”。上海人的精明,该得到的,他们一分也不让。这使得上海人常常为一点点小利而斤斤计较。在生意场上,上海商人都是行家里手,既识货又明理,又敢于和善于据理力争。上海人的钱不好挣。精明已经成为上海商人人格的组成部分。上海商人的精明可以说是骨子里的
自负自傲上海人的自负是众人皆知的。上海人的自负感,源自上海在中国首屈一指的地位,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上海对全国工业贡献最大,上海人也以此为傲。在良好的自我感觉之中,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上海人对外地人有一个特别的称呼:乡下人。在他们眼中,只有上海人是城市人,因此在上海,能操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就像获得当年租界的领事豁免权,又像今天推行的银行金卡,将会获得众多优惠。这使得上海人以自己的身份为荣,不愿离开上海,人称的“恋沪癖”成为上海人的一种文化心理特征
上海在长期的工商业历史的影响下,实惠哲学成为上海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追求实惠的上海人总是会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迅速找到自己的最大利益所在。在商业活动中,上海人较北方人较少地考虑面子、名声等非经济因素,而是明确地将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表现在人际交往上,上海人私交比较理智,在这里,你可以找到精神上的知音,却别指望两肋插刀的哥们。所以上海出了不少银行家、商人和学者,却难出诗人和武将。上海女人举止得体,装束淡雅,言谈柔和,很有女人味,但却没有那种为了爱不顾一切的“烈女”,上海男人在媒体中常常被丑化为“小男人”,其实,他们懂得尊重女士,体贴妻子,把西方的绅士遗风中国化了,别有可爱之处
守法守纪,契约意识和法制观念强使上海人形成了追求合理化、追求平等与规范的观念。这种观念使得今天的上海市成为极具理性的城市。如果遇到什么新情况,上海人的倾向是立即制定管理办法,而市民也基本服从管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701587.html


上海人性格

--------------------------------------------------------------------------------

作者: 来源:千龙新闻网 时间:2001年8月27日

在北京,一般场合谈论起来,上海人很难讨人喜欢,十之八九是嘲笑的对象。如,说上海男人胆小,说上海女人虚荣,说上海民风势利,说上海方言聒噪,说上海文化小器。但我以既非上海人又非北京人,碰巧却在上海、北京两地分别生活若干年的旁观者眼光去看,却另有话说。

好些头一回去上海的北京人,回来后大惊小怪地说:在他们那里“打的”,如果计程器显示20元零1角,那零头,司机也非要不可!通常谈到这一点,以豪爽自居的北方人会笼而统之将它归之于所谓“南方性格”。可是以我的体会,论精于算计、不肯吃亏,其实并非上海人特性,我亲眼所见北京小市民之间为诸多小事发生的计较,就一点也不逊色。区别在于,上海人对蝇头小利的计较全写在脸上,无遮无拦,北京人却常迂回扮假,所谓“背地里使劲儿”。即以坐出租车论,北京的司机开到目的地后开发票时,十位当中有九位都不会主动把计程器停掉,却尽量把那发票开得磨磨蹭蹭,以争取计程器多跳一次字。这种情况在上海也可以遇到,概率却颠倒过来,十位当中有九位不会这么做,可是对于计程器上已显示的数字,他们一分一厘也不让——如果计程器当真以分厘为单位的话。

还有些别的不同。上海的出租车司机一般默然,不像北京司机多有“话语冲动”,这种表象极易被当做不热情的证据——倘你已习惯了北京风格。不过,若你提问,包括暗示对行车路线有所怀疑的发问,上海司机却不吝言辞,答得仔细,而且温和,并不露出不快。平时在北京,若你竟表现出这种态度,出租车司机们多半就焦躁起来,视为侮辱,尽管他也许真的正在带你绕远路。总之,以我的体验,北京的司机通常有一张热情的嘴,而上海司机却有“好脾气”。

上海人当然很难让他吃点亏的,这好像谁都知道。奇怪的是,大家极少注意到,死不吃亏的上海人同时一般也不贪婪地占别人便宜——即不属于北京所谓“特黑”的人。这倒不是说上海人德行较别处好些,恰恰因为上海人久已养成直言私利、在私利上不太遮遮掩掩的风气,敢于分“我的”和“你的”——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而不搞我的是你的,你的是我的,也就使他们被“黑”的可能性降低,使欲“黑”者较难有用武之地,使大家做事较规则、较合作、较富效率。我初来北京时,很强烈地感到,北京人做事不重规则,表面上宽宏、不拘小节,其实里面不简洁,“猫腻”甚多,而且耗时费神,很不合现代社会需要。听说外国投资者普遍认为,中国各城市里,他们最易适应的便是上海,我想,这肯定跟上海人重视规则、合作、效率的性格因素有关。



上海人文化性格的新变

------------------------------------------


历来都说,上海人是聪敏过人,但是终因气魄不够,不敢纵身下海、放手一搏,所以再怎样才识出众,也多是白领、职员,出不了大企业家,“大班”的性子,终究不是老板的料子。余秋雨先生在《上海人》一文中说:“上海人长期处于仆从、职员、助手的地位,是外国人和外地人站在第一线,承受着创业的乐趣和风险。众多的上海人处于第二线,观看着,比较着,追随着,参谋着,担心着,庆幸着,来反复品尝第二线的乐趣和风险。也有少数上海人冲到了第一线,如果成功了,后来也都离开了上海。这种整体角色,即使上海人见闻广远,很能适应现代竞争社会,也缺少自主气魄,不敢让个体生命灿烂展现。”而近年将总部迁到上海的中国首富刘永行先生也是这么看的。
上海人之所以这样审慎保守,因为是在物质生活的同比环境和条件不同的情况下,他们在捕捉机会、抵押既得的安稳生活、承受风险、以及在向历史形成的文化性格的自我挑战中,付出的成本以及可能做出的牺牲,要大一些,甚至要大得多。也就是说,上海人的“机会成本”要高得多。
但是,不知不觉中,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去年10月份,《福布斯》公布了2001年度中国大陆100首富企业家排行榜,其中的上海人有8位,在全国排行第二;在总部设立于上海的14位首富企业家中,上海人也占了5位。另据统计,到2001年第三季度末,上海私企中已有82家的注册资本超过亿元,全市总数17万多家私企的总注册资本1700多亿元,与10年前相比,分别增长了76倍和1777倍。上海私营经济的从业人员超过120万,占全市总从业人口的14%。今后5年,上海私营经济增加值将以年均15%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占全市GDP的20%。
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
第一,上海良好的经济情景和环境,以及良好的商业秩序和相对规范的市场规则,既为有志创业者提供了诸多的机会,同时也降低了上海人创业的机会成本。
第二,在由知识经济的兴起所造就的第二波创业浪潮中,上海人文化知识与眼界开放的积累,就在比较中突现了他们的某种优势,从而也使他们加速度地后来举上。
第三,存在决定意识,在整个改革大潮中,以及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过程中,上海人拘谨的心态终于大大化解,而用自己的气魄、胆识,重建父辈风采的雄心,正在大大增强。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