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自从孩子出生之后,有一段时间我和我太太两个人不停的翻书看,看了很多本不同的书,然后交流读书心得。因为有读书有交流,我们的教育目标基本一致,这些年下来孩子各方面也都很好。如今孩子六岁了,我想是不是又到了该充电的时候,但翻来翻去,好像还是对最早看的那本书情用独钟。所以打算重新翻一遍,同时写点感受供大家砸砖!

以下是这本书的序言。它讲述了一个特别简单的原则:要学会理解并安抚孩子的情绪。因为文化差异,书里的很多例子我们可能从来不会遇到,比如说我的孩子从来不担心被扔掉,虽然我们两个经常吓唬他要把他送给早上送垃圾的叔叔。呵呵。不过他从来没有表示过哪怕一点点恐惧。这就是文化差异。中国人的孩子大多是捧在手心里的,不太担心失去父母不管他。

很多父母因为书中的例子存在文化差异的问题,可能会觉得这书对自己不合适,因此放弃阅读。这对您绝对是一个损失。以我个人做个例子,我就是使用书中的原则和孩子建立了很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几乎完全听话,包括喝中药这样的事,孩子都是自己拿着杯子喝的,弹钢琴自觉弹,读书自觉读。亲子之间几乎没有冲突。当然,我认为书中的原则是非常直观的,既使您没读过,也很可能无师自通,比我做得更好!但假如您和孩子经常有冲突,或者您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那么我十二万分的推荐您读读这本书,或者是恳求你好好读读这本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引言

没有哪个父母一大早醒过来时就打算着要让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没有一个母
亲或者父亲会说:“今天,只要有机会,我要向我的孩子大叫大嚷、唠叨,要让他
丢脸、出丑。”相反,每天早晨,许多父母都下定决心:“今天会是平静的一天,
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但是,尽管有好的意图,讨厌的战争还是会再
次爆发。

父母和孩子之间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
发生危机时需要作出反应,而反应无一例外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对孩子的个性和
自尊造成好或不好的影响。

我们相信,只有心理不正常的父母才会作出伤害孩子的反应。但是,不幸的是,
即使是那些爱孩子的、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会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
买、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他们发现自己说
出来的话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对他们说过的,发现他们正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
气跟孩子说话,他们原本没打算这样的。在沟通中发生这种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
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

父母需要特别的方式跟孩子相处,跟孩子交谈。如果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躺在
手术台上,在麻醉师把我们麻醉前,外科医生走了进来,说:“我对于手术真的没
有受过多少训练,但是我爱我的病人,我会利用常识来做手术。”这时你会有什么
感觉?我们可能会惊惶失措,赶紧逃命去了。但是对于那些相信爱和常识就足够的
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可就不轻松了。父母就像外科医生一样,也需要学习特别的
技能,这样,在处理孩子的日常要求时才有能力胜任。就像受过训练的外科医生在
下刀时需要小心谨慎一样,父母在使用语言时也要有技巧,因为语言就像刀,它们
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

如果我们想改善和孩子的沟通,该从何处开始呢?可以通过观察我们自己的反
应。这些语言,我们都是知道的。我们听到父母在跟客人和陌生人交谈时就是使用
那样的语言。那种语言照顾你的感受,而不是对你的行为进行批评。

我们对一个忘了带走雨伞的客人会说什么?你会不会追上去说:“你怎么回事?
每次来我家都要拉下什么东西,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你为什么就不能像你妹妹一样?
她来我家时,总是很守规矩,你都四十四岁了!就不能长点记性吗?我不是跟在你
后面捡东西的奴仆!我敢打赌,如果你的头不是长在肩膀上,你会把头都弄丢的!”
我们不会对客人这样说话,我们会说:“这是你的伞,艾丽丝。”也不会再加上一
句:“你总是不注意。”

父母需要学会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

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安全、快乐,没有哪个父母故意让孩子变得害怕、羞怯、
不体谅他人、令人讨厌。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孩子渐渐养成了一些不良品
性,缺乏安全感,缺乏对自己及他人的尊重。父母希望孩子有礼貌,他们却很粗鲁
;父母希望孩子整洁,他们却邋里邋遢;父母希望孩子自信,他们却对自己毫无把
握;父母希望孩子快乐,但是他们都经常不开心。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义务的
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为了能达到这些人性的目标,父母需要学
习人性的方法。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
获得并使用这些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它可以帮助父母把期望的目标转变为
每天的实践。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父母明确跟孩子有关的目标,并提出一些能达到这些目
标的方法的建议。当父母遇到需要具体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时,那些陈词滥调,像
“给孩子更多的爱”,“给她更多关注”或者“给他更多时间”是毫无帮助的。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跟父母和孩子打交道,有时是以个人的形式,有时是以治
疗小组的形式,有时以养育讲习班的形式。这本书就是这些经验的结晶。这是一个
实用的指南,给所有面临日常状况和精神难题的父母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可取的解决
方法。它还给出了一些从基本交流原则生发出来的具体建议,指导父母在跟孩子相
处时要彼此尊重。

孩子的问题:隐藏的含义

和孩子对话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有它自己的含义。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无知的,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

十岁的安迪问他的爸爸:“在哈莱姆,有多少孩子被抛弃?”安迪的父亲是一个律师,他很高兴看到儿子对社会问题感兴趣,于是他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通长长的演说,然后又去查了数据。但是安迪还是不满意,继续问同样的问题:“在纽约被抛弃的孩子有多少?美国呢?全世界呢?”

最后,安迪的爸爸终于明白了,他的儿子并不是关心社会问题,他关心的是个人问题。安迪问这些问题并不是出于对被遗弃孩子的同情,而是担心自己被遗弃。他并不是想得到被遗弃孩子的数字,而是想得到确认他不会被遗弃。

于是,爸爸仔细考虑了一下安迪的担心,然后回答道:“你担心你的父母可能会像其他父母那样将你抛弃,我向你保证我们不会抛弃你,如果你再为此感到烦恼,告诉我,这样我才能帮你消除担心。”

南希五岁时,第一次去幼儿园,她的妈妈陪着她,她看着墙上的画,大声问道:“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南希的妈妈感到很尴尬,她不满地看着女儿,赶紧告诉她:“把这些漂亮的画说成难看是很不友好的。”

一个明白南希问题含义的老师笑着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陋的画。”南希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现在她已经得到了她隐藏的问题的答案:“如果一个女孩画画画得不好会怎么样呢?”

接下来,南希拿起一个坏了的玩具消防车,自以为是地问道:“谁弄坏了这辆消防车?”她的妈妈回答说:“谁弄坏了它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这儿你谁都不认识。”

事实上,南希并不是真的对那个名字感兴趣,她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老师给了一个适当的答复:“玩具就是拿来玩的,有时候它们会坏,就是这样。”

南希看上去很满意。她面谈的技巧让她得到了必要的信息:这个大人很好,即使画画得难看,即使玩具弄坏了,她也不会马上生气,我不需要害怕,待在这里很安全。南希和她的妈妈挥手告别,走到老师身边,开始了她在幼儿园的第一天。

卡罗尔,十二岁,是一个容易紧张、容易掉眼泪的女孩,她最喜欢的表姐在这里和她一起度过了一个暑假之后要回去了,但是,不幸的是,她的妈妈对卡罗尔的悲伤一点也不理解。

卡罗尔(眼里含着泪水):苏茜要走了,我又要独自一个人了。
妈妈:你会找到别的朋友的。
卡罗尔:我会很孤独。
妈妈:你会好起来的。
卡罗尔:哦,妈妈!(啜泣)
妈妈:你都已经十二岁了,还这么爱哭。

卡罗尔狠狠地瞪了她妈妈一眼,然后就跑回自己的房间里,关上了门。这件事本来应该有一个更愉快的结局。孩子的感受必须认真对待,即使情况本身并不严重。在卡罗尔妈妈的眼里,暑假结束后的一次分离可能是太小的一件事,不值得掉眼泪,但是她的反应不应该没有同情心。卡罗尔的妈妈可以对自己说:“卡罗尔很难受,我应该尽力帮助她,让她知道我明白是什么让她伤心。我该如何做呢?把她的感觉再向她说出来。”因此,她说下面的任一句话都行:

“没有苏茜会很孤单的。”
“你已经开始想她了。”
“当你们习惯在一起的时候,分开是很痛苦的。”
“没有苏茜在,这房子对你来说大概看上去空荡荡的。”

这样的回答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亲密之感。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对父母的爱也更深了。对孩子受伤的情感来说,父母的同情是情感上的急救药。

当我们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的失望时,孩子常常会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
七岁的艾丽丝打算下午和她的朋友李一起玩,但是,她突然想起来,这个下午她所在的女童子军小队有活动,她一下子就哭了起来。

妈妈:哦,你很失望吧,你很想今天下午和李一起玩。
艾丽丝:是的,为什么童子军不能在另一天活动呢?

艾丽丝止住了眼泪,她给李打电话,约了其他时间,然后去换衣服,准备去参加童子军活动。

艾丽丝的妈妈对女儿的失望的理解和同情,帮助艾丽丝处理了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冲突和失望。她同情并理解艾丽丝的感觉,真实地反应了艾丽丝的愿望,她并没有轻视这件事情,她没有说:“这有什么好激动的!你可以改天和李玩,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她更是避免了这样的陈词滥调:“唔,你不能同时在两个地方。”她既没有谴责,也没有责备:“你明知道星期三是童子军活动日,怎么还打算跟朋友玩呢?”

下面一段简短的对话说明了爸爸是如何消除儿子的怒气的,他只是简单地承认了儿子的情绪和抱怨。

大卫的父亲上夜班,当妈妈在白天上班时,父亲就照料家里。一天,当父亲购物以后回到家时,发现八岁的儿子怒气冲冲的。

父亲:我看到一个生气的男孩。事实上,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生气的男孩。
大卫:我很生气,事实上,我非常生气。
父亲:为什么?
大卫(非常小声):我想你,我从学校回家后,你从来都不在家里。
父亲:我很高兴你告诉了我,现在我知道了,你希望从学校回家后我在家里。

大卫拥抱了一下父亲,然后出去玩了。大卫的父亲知道如何改变儿子的情绪,他并没有说明自己不在家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我要去买东西,如果我不买食物,你吃什么呢?”他也没有问:“你为什么生气?”他采取的做法是承认儿子的情绪和抱怨。

大多数父母试图说服孩子,想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抱怨很不公平,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父母们意识不到这种做法没有用,这样做只会导致争论和气愤。

一天,十二岁的海伦从学校回到家,很心烦的样子。

海伦:我知道你会很失望的,我的考试只得了B,我知道得A对你很重要。
妈妈:但是我真的不介意,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我对你的成绩一点也不失望,我觉得B也挺好的。
海伦:那么为什么每次我考不到A时你总要冲我大叫呢?
妈妈:我什么时候冲你叫过啊?是你自己觉得失望,于是迁怒于我。

海伦哭了起来,跑出了房间。尽管海伦的妈妈知道,女儿不但不承认自己的失望,反而转过头来责备妈妈,但是,指出这一点并且和女儿争论并不能使女儿心里更好受些。如果海伦的妈妈承认女儿的感受,那结果会好得多,她可以这么说:“你希望我不要太看重你的分数,你希望能够自己决定什么分数对自己是好的,我明白。”

不仅是孩子,哪怕是陌生人,也会感激我们对他们的困境所表现出来的同情。格拉夫顿女士说她不喜欢去她工作的银行:“里面通常都很拥挤,经理的行为使你感到,好像他在那儿待着就是帮了我大忙似的。每次我到他那儿去的时候都会很紧张。”一个星期五,她不得不拿着一张支票去让经理签字,当她听着他和其他人说话的态度时,她开始变得心烦焦急,但是随后她决定设身处地地为他想一想,然后她通过表达出来并承认他的感受表示了她对他的理解:“又是一个艰难的星期五!每个人都要求你的注意,现在甚至还不到中午。我真不知道你要怎么熬过这一天。”经理的脸上马上放光了,她第一次看到他的笑容。“哦,是的,我总是很忙,每个人都要求先处理他们的事情。你要我做什么?”他不仅签了支票,还和她一起到出纳员那里,好让事情办得更快一点。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