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Topic

This topic has been archived. It cannot be replied.
  • 工作学习 / 科技杂谈 / 最近看了一个imax电影,讲dinosaur(恐龙)的。电影说,在恐龙时代,地球比现在要暖得多。在恐龙们生活的Alaska, 因为温度高,the forest was going so well that it was able to support the huge dinosaur population.
    • 小心老猫率领左左封你ID,砸你场子!
      • 呵呵,别欺负老猫,他是非常理性的。:)
        • lol 我注意到系统理性地将老猫的“全球变暖全赖 trump” 贴挪到了科技杂谈 loooooool +1
          • 我觉得应该挪去“枫下佳缘” +6
          • 其实呀,咱们人类在温度问题上操碎了心,都不如太阳不经意间打个喷嚏。
    • Walking with Dinosaurs 3D IMAX. Trailer:

    • 那不是废话吗。古代没有巨量的动物,大家的石油,汽油哪里来的?
      • 石油不是从植物来的吗?
        • 煤炭是木头变的,而且必须是大量的树木堆积。
      • 对石油来源于远古动物,存疑! 逻辑似乎不通,同一个地方得堆积多少尸体,而另外大部分地方又没有?
        • 看这里。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生物成油理论[编辑]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中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非生物成油理论[编辑]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这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储存在沉积岩中,而那些非沉积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释为从别处沉积岩中运移而来。同样,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石油中广泛分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马蜡烷,植烷,藿烷,萜类以及同位素偏轻等现象。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煤炭根本就不会是树木形成的,想像成百上千米深的煤炭矿,要得多少排列整齐密不见光的木头压缩而成,而且还假设火山熔岩均匀渗透,煤矿是火山熔岩压缩木材形成的毫无道理。
        • “成百上千米深的煤炭矿”,你不明白煤矿的结构。煤矿是一层石头一层碳,而且越是下面的质量越高。煤炭开采就像盖楼房,一层一层,现在的技术只能开采上面的几层。
    • 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当时地球转得和现在不一样?
      • It's possible. The orbit, rotation and tilting of the Earth has been changed.
        • 大自然真奇妙。。。记得没错的话,好像有科学家说后来地球给一颗路过的小行星撞了下,闪了下腰就成现在这个样子转了。。。
          • It happened many many times. The Moon blocked many for the Earth. The craters on Moon surface record them. Who know when will the next one come...
    • 小心,左左连地球历史上90%的时间都比现在热都不承认了,非得说地球是让人给弄热的。
      • 一个温暖的地球更适合人类居住。
    • 那当然。记得我8岁时的生日礼物是一本书,叫“史前动物旅行记”,当年难得的科普类少儿读物,很有意思。从猛犸冰川到恐龙一直回溯到三叶虫,直到单细胞。 +1
      在实验一小一年级戴老师的自然课上就学习了地球形成的假说。知道在45亿年前左右,地球作为一个行星形成的初期,恐怕是个熔岩世界,温度极高。之后大气层形成,氧气含量不断变化,地球温度高高低低。凡是看到巨大植物,巨大虫子的年代,都是地表温度远高于现代的时代。
      • 你那里教育真好,一年级就能讲这个。:) +1
        • 也可能留过几次级
        • 那当然了,实验一小是景山学校级别的啊啊啊
        • 戴玉贞
          女,1920年4月生,中学高级教师,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地理教师。

            曾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和“桃李满天下”奖章、邓颖超基金会颁发的金牌等荣誉。

            解放初期以“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的唯物史观,自编了小学高年级近代史教材,使当时第—实验小学成为全市第一个坚持上历史课的学校。

            在教学方法上善于自编诗歌、自制图表,自编了历史朝代歌,还绘制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革命史等各种不同内容的历史挂图100多幅,使学生一目了然。她上地理课也是通过看图、填图、画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每讲一个省,就让学生填写省名、省会等。因此讲完一本书时,每个学生都有了一本自己绘制的地图册。这种生动活泼的授课方法,学生听得懂、学得活、记得多、基础打得扎实,真正体现了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 始新世的极地地区比当今温暖得多,
      接近于现今西北太平洋的温度;温带森林已经扩展到了极地地区,同时多雨的热带气候区则延伸至北纬45°地区。温带地区的气候与当今相比大有不同,而热带地区的气候则可能接近于当今。不过在哥伦比亚发现的一种可能生活于始新世的巨蛇残骸(约有校车大小)表明,可能相反的,当时的热带比现今温暖的多[2-3] ,这也与计算机模拟出的始新世气候相符[4] 。~~wiki

      地球地质历史现有记录中出现的一次最快、强度最大的全球变暖事件,被称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或IETM)的发生,地球温度迅速升高,始新世就此开始。这次迅速而剧烈的升温(在高纬度地区温度上升了7°C之多)持续的时间少于10万年,但是导致了大量物种急剧灭绝,从而形成了古新世和始新世生态系统的分野。
      始新世的全球气候可能是新生代中变化幅度最小的;从赤道到极地的气温变化幅度只有今天的一半,而深海洋流则异常温暖。极地地区比当今温暖得多,接近于现今西北太平洋的温度;温带森林已经扩展到了极地地区,同时多雨的热带气候区则延伸至北纬45°地区。温带地区的气候与当今相比大有不同,而热带地区的气候则可能接近于当今。不过在哥伦比亚发现的一种可能生活于始新世的巨蛇残骸(约有校车大小)表明,可能相反的,当时的热带比现今温暖的多[2-3] ,这也与计算机模拟出的始新世气候相符[4] 。
      尽管始新世的全球气候仍然比较温暖,但也正是在始新世后期,开始了全球变冷的缓慢趋势,这可能是由发生于北冰洋的绿萍事件以及在冈瓦纳古陆最终破碎之后形成的南极洲环流共同造成的。这种变冷趋势最终导致了更新世冰期的出现。

    • 温度高有利植物生长,也能支持更多动物,这个是正确的,但冰原融化,海平面升高,也会吞沒更多的陆地面积。可耕地面积也会减少。 +1
      • 几万年前小冰川时期,正是人类走出非洲全球大扩散时期,当时菲律宾,印尼和亚洲大陆连成一片,海平面比现在低一百多米,也有大型生物如猛犸象,剑齿虎。所以到底哪种气侯能支持更多生物,不知道有没有定量计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