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Topic

This topic has been archived. It cannot be replied.
  • 枫下家园 / 人到中年 / 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爱是个被用得最多,但也可能误读最多的字。笔者一直有个愿望来写文章说说爱的精神含义,用以区别爱的世俗之解。

    通常在生活中,人们将由主体对客体产生的欢喜感觉称之为爱。但那仅仅是世俗之爱,而非精神之爱。世俗之爱与精神之爱有着根本的差别;前者产生于分裂的内心,后者感悟于直觉的精神。

    以逻辑二元为基础,生活中人总是对感知进行分别与意识加工;从而产生了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正因为如此的“道生一,一生二,..”,人们走向世俗。 在世俗情感上,爱与恨永远对立;它们相互排斥,却又相互依存。没有爱,那有恨。就如同,没有左,那来什么右。左与右互为对方的存在基础。因此,人们永远不停地滞留于世俗的爱与恨之两端。无论爱还是恨,都是一种主体对客体使然。莎士比亚的戏剧 – “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在告诉人们,有多大的爱,必然也会产生多大的恨。因此,颂扬世俗之爱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因为它也对世俗之恨推波助澜。

    而基督所说的爱就不是世俗之爱,而是精神体验了。保罗甚至说,“上帝是爱”而不是“上帝爱人”;一字之差,本质不同。

    说到这里,人们也许会困惑地想起基督经常告诫大家要“爱别人”。那不也是一种从主体到客体的情怀使然嘛。

    从逻辑上讲,这的确是世俗之爱。但是笔者感觉,基督在这里仅仅讲了前半句话,让人在生活中体验后半句话。完整的话应该是“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真爱属于精神,它无法被把握。因为任何“把握”都走向“使然”而不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非使然,更非想当然。不幸的是,人类太习惯于“使然”,而很难趋向“自然”。因此才有先辈圣人告诫我们如何从“爱别人”的“使然”出发,渐渐走向“自然”的道理。它就是基督讲的“无分别”道理。老子的“为道日损”也是相同的意思。儒家的心学,与佛教的禅悟也具有相似的道理。“爱别人”不是目的,只是削弱“使然”的方式。

    削弱内心分裂,人才能真正有可能领悟到“存在”是个“天人合一”的整体。这也是走向感受 “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的唯一道路。而“爱别人就是爱自己”这句话已不再是规范行为的理念使然;相反,它是一种精神感悟。它产生于人对内在精神的某种通透。在那刻,人有一种“同体感受”,即对别人的快乐与痛苦感同身受。精神与思想就像两条腿,使得人们能更好地行走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而遗失精神,会使得我们用单腿行路。那又是何其难啊。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其实正确而且明确的说法应当是爱自己,就是爱别人,也只有先懂得爱自己,才可以懂得去爱别人。我们常常说一个miserable 的人是没有可能给周围的人真正意义上的 happiness, 就是这个意思。 +5
      • 虽然你这里所讲的还是世俗意义上的爱,与我这里所讲的精神之爱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仍然同意你的看法。人们无论是从爱自己还是从爱他人开始,任何一种使然做到极致,最后都会殊途同归,都会发现 We are all one together,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me and others,
        我即众生,众生即我,最终都会懂得精神之爱。但大多数人往往做不到极致, 而过于强调爱自己如现代社会,很容易被利用助长不择手段自私自利损害他人的行为,最终亦会害了自己。。。
    • 可否先探讨一下到底什么是爱,当然不是指那种广义的泛泛的爱。 +1
      • 我认为爱是无法定义的,与生死等一样,很难有确切的定义。和一个人相处而能够放松做最好最真实的自己, 那便是爱的标记。
        • 我以为:爱就是能够为对方做出牺牲。从高层面是牺牲生命,我想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应该是这样的,而低层面就是能为对方牺牲自身的利益。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谈爱。但我们是否能做到不损人也就是大爱(博爱)了。 +3
          • 同意,爱是分享,是付出, 爱是不期望回报的奉献, 有爱,便会给对方以自由。
    • To generic others, it's more like a mercy, not love. +2
      • 通过爱别人和奉献的使然达到无我与众生分别的精神境界, 通达无我,慈悲,爱自然涌现.
    • 那我爱自己就是爱别人,lol
      • 爱是种能力,不是人人都有。自己能够爱自己,才能真正爱别人。正确的爱是要摒弃占有欲和控制欲的。
        • 自私自利的人肯定是爱自己的,但很难想象TA怎么去爱别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