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Topic

This topic has been archived. It cannot be replied.
  • 枫下家园 / 人到中年 / 读帖所感,现转帖一篇文章,对孤独讲得比较透彻,谢谢。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人们害怕孤独。人如果害怕孤独,他们永远不能了解自己 , 如果你了解你的单独,甚至在你的寂寞中你都不会寂寞。

    人们害怕成为他们自己。人们非常害怕做他们自己,因为如果你试图成为你自己你将会变得孤独。每个人都是特殊而孤独的。如果你试图做你自己,你会觉得孤独。所以人们都追随他人、群体;他们与群体抱成一团。那裏他们不觉得孤单……被包围著,这么多人在那里。如果你静心,你将会孤独,如果你为金钱而疯狂,你将永远不会孤独——整个世界都去往那里。如果你寻求上帝你将会孤独;但如果你寻求政治、权力,那么整个世界都在那里,你将永远不会孤独。

    你无法直接和黑暗、孤独、孤立的恐怖对抗。因为它们仅仅是某些事物的不存在,如黑暗是光明的消失。那么你该怎么做使房间不黑暗?是直接地对黑暗做些什么,把黑暗赶出去吗?你不可能使黑暗消失,只能利用光明将屋子照亮。这就是我所说的精要:不要理会黑暗,它不是重点,它并不存在。只要带来光明,黑暗就消失,不是吗?它并不存在,只是光明的缺乏,你却有了黑暗实存的错觉。你和黑暗抗争一生都不会成功,而只要一根蜡烛,黑暗就消失了。你应做的是寻找光明,因为它是实存的。

    孤独和黑暗类似,你还没认识你的独处,还未体会到独处的美和它巨大的力量。孤独并不存在。因为不了解独处,因而有了恐惧。你感到孤独,于是,你试图抓住什么东西、什么人、什么关系,仅仅为了保存一个幻想——你并不孤独。但你知道你是什么吗?痛苦产生了。一方面你执著于一些不真实的事物——一种暂时的关系,一种友谊。在这种关系中你产生了忘记孤独的幻想。但这正是问题所在:尽管这一刻你忘记了孤独,但下一刻你又意识到这种关系或说友谊是不长久的。昨天你不认识这个人,今天你们成了朋友,谁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这是痛苦的。幻想带来了肯定的安慰,但不能创造所有恐惧都消失的现实。幻想压制着恐惧,使得你感到好一点了。至少你试着感到好一点了。你假装感到好一些:这种关系多么美妙,这个人多么美妙!但是在幻想背后呢?(这幻想是那么薄弱,以至于你可以从它的背后来审视。)是内心的痛苦,因为你心里很清楚明天会不是这样,不是这样。你整个的生命都在经历着变换,没有什么是稳定不变的。在变换着的世界中你抓不住任何东西。你想让你的友情不变,然而每件事物都会改变。或许在时光流逝中你有一天会明白,现实只是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发展,不会依从你的意愿。这需要一点时间你才能懂。你希望现在的朋友永远是朋友,然而明天他可能会成为敌人,或者你会失去他,他不再和你在一起。会有其他更优秀的人填补这个空缺。突然你会意识到前者的失去是件好事。但这种思考没有那么深刻,你很快停止了对于永恒的追问。你没有真正明白生活是由变化构成的。你必须明白并且适应这一点。

    不要再幻想,每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幻想。社会尝试用各种安排使人忘记孤独。婚姻是为了使人相信你的妻子正与你相伴。这基本的目的就是使你有个终身的同伴。但是尽管有个丈夫或妻子一生陪伴着你,这并不意味着爱也会如此。事实上,与其说给你一个同伴,不若说是个担子。你已经在孤独和烦恼中围困,现在还要加上另一个孤独的人。一旦爱逝去,两个人都孤独,都不得不忍受对方,这样的生活没有希望。

    我所要说明的事,所有摆脱孤独的企图都已失败,都会失败,因为他们违背了生活的根本原则。你该做的不是忘记你的孤独,而是了解你的独处。独处是现实的,经历它感知它是如此美好,因为它是摆脱人群、摆脱孤独之后的自由。孤独象个伤口,需要什么去填满它;而单独却与伤口的感觉不同,单独仅仅意味着完整。你是完整的,不需要任何其他人来补充。那么试着发掘你最深层的内在,在这里你总是独处的。在生,在死,无论在哪里,你都是独处的。但是充实而完整,流溢着生存的美好和祝福。一旦你品味出独处的滋味,内心的痛苦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和平、欢乐、福佑的节律。

    这并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内心的完整就不必交朋友,事实上只有他才会拥有朋友,因为此时不再是需要,而是分享。他已拥有很多,可以与他人分享。友谊分两种:一种是别人向你索取和你向别人索取,另一种是分享。分享基于爱,而非需要,有着完全不同的质量。一种新的欢乐注入你的生命,你以前从不知道。分享中,你不再执著,而是随顺着现实,随顺着生活的变化,谁与你分享并不重要。或许明天还是同一个人,或许一生中都是同一个人,或许换了别人。这不是契约、婚姻,只是出于你想付出的愿望。不论谁走近你,你都会给予,给予是快乐的,索取却是痛苦的。分享使你更整合,更自豪,却非以自我为中心。恐惧、痛苦、黑暗会消失。你会去爱一个人,尽管这个人爱的是别人,你也不会嫉妒,因为你的爱已使你快乐。这是不执著。你不会约束着别人,不会因别人离开你而悲伤。当你让他人分享你的快乐时,不会为任何人制造枷锁。你仅仅是付出。不要期待回报和感激。因为你如此充实,而不得不施与。所以如果有人感激你,你应感激他接受了你的爱,接受了你的馈赠。是他帮你减负,并允许你展示自己。你施与越多,与人分享越多,得到就越多。这样使你免于变成一个守财奴,免于对失去的恐惧。其实你失去越多,就有越多以前未知的东西进来,如新鲜泉水不断流入。

    所以我不教你做任何努力对待孤独,而是观照你的独处。忘记孤独,忘记黑暗,忘记痛苦。孤独本不存在。对独处的体验可以立刻驱散孤独。方法是:观照你的心,清楚的了解它,越来越清楚,到最后你只对你的心清清楚楚。这是你了解你的独处的关键。 对待问题要看你面临的是否是否定的问题,如果是否定的问题,你根本不要和它斗,而要处理肯定的一面。大多数人的迷失都是由于直接与负面的(不存在的)问题抗争,只能是黑暗和失落。他们越抗争就越失败,于是变得沮丧、悲观,最后发觉生命毫无意义,只有痛苦折磨。但这错误是由于他们选错了方法。当你面对一个问题,要问:这是不是什么东西的缺乏?其实所有问题都是某些东西的不存在。只要你发现缺少的是什么,就去寻找肯定的那一面。如有了光明,黑暗自然离去!

    人總是會覺得寂寞,因為人基本上是單獨的。我們單獨的出生,我們也會單獨的死去。而在這當中我們只能夠假裝是在一起的。單獨還是不會受到影響。它會成為一道暗流,它會在地下流動。人一直都是單獨的,但是現代人對它更有感覺,因為現代人是人類第一次有足夠時間來思考自身的人。在過去,為了生活所需而掙扎使得人們從早到晚都被佔據了,而且他們也無法餵飽自己與小孩。

    在印度鄉下的現代人是不會覺得寂寞的。他完全沒有時間去感受任何事情!他覺得飢餓,而不是寂寞;他需要一個住所、一間屋子。這些事情——寂寞的感覺——他是負擔不起的。這些感覺只有在社會變得有點富足的時候才會開始浮現出來。

    當人們衣食充足、有良好的住所、良好的職業時——當生活中的普通需要被滿足時,生命中的真正問題才會出現。然後一個人突然間會察覺:「我是寂寞的,甚至在群眾中我都是寂寞的。」這是一種更高等的需求。需求是有階級的。

    首先是生理的需求。如果生理的需求沒有被滿足,你就不會有心理的需求。一旦生理需求被滿足了,那麼心理需求就會出現——那是更高等的需求。一個飢餓的人無法了解貝多芬。不論音樂多偉大,都無法填滿他的肚子。一旦生理的需求滿足了,心理的需求才會出現。

    然後那最終的會開始敲你的門,而當那最終的敲你的門之時,你會感覺到真正的寂寞、這整個宇宙中的寂寞。而那就是靜心的起點。如果你覺得寂寞,而如果你的寂寞感有某種穿透力、強度、熱情在其中,那麼你就會開始靜心。

    靜心是一種與自己的寂寞達成協議的方式,是與自己寂寞會合而不是逃走的方式,是鑽入它並且看看它到底是什麼的方式。然後你會很驚訝。如果你進入了你的寂寞你將會很驚訝:在它的中心,它一點也不寂寞——在那裡的是單獨,而那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現象。

    周圍由寂寞構成,而中心是由單獨構成的。周圍由孤獨構成。一旦你認識了你美麗的單獨,你將會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你永遠不會覺得寂寞。甚至在山上、在沙漠中你都不會覺得寂寞——因為在你的單獨中你知道神與你同在,在你的單獨中你深深的根植於神,誰會在意是否有別人在外面呢?你的內在如此的充滿、富足……。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看了个开头,停下来先问一下,有人看完的吗? +2
      • 作为好学生的我看完了。这个话题以前讨论过,所谓作为选择的孤寂(solitude)和出于被迫的孤独(loneliness)。
        • 我希望世界上能少一点旷男和怨女,其实多数人都还没达到超越现实世界的程度,那就脚踏实地的生活。每日劳作之后呼呼大睡是很美的人生。
          • 我相信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由于文明的原因而远大于动物界,不同的感受力,不同的生命力,不同强度的欲望,或者如老农说的“天生的品味“,都有可能使旷男怨女或者孤家寡人成为某些人最理想的活法。
            • 主动的和被动的是不同的,希望被动的少一些。
              • 被动的人生和穷人一样,是主流。主动的人生和富豪一样,属例外。否则的话,人和神就没有区别了。 +2
        • 谢谢老哥开导,我就按这线索前进。
        • 什么事儿一到你这儿就复杂了?
          • 我倒是觉得我一贯是非常严肃认真地贯彻执行“大道至简”的基本方针。
            • 想得太多,太深,应该基本没时间真真正正地过好每一秒吧。
              • 那倒也不一定。就象成年人约会,可以直接去酒店开房直奔主题,也可以花前月下,美酒音乐。玩法有不同,活法也不一样。
                • 毕业前,同窗好友去老师家聚餐,席间有人问老师,给独身女找啥样的对象。老师说,啥都行,只要不是哲学专业的。:)
                  • 左右瞅瞅,趁着没人赶紧捂着嘴偷笑一下:幸好我不是学哲学的,不然单下来看医生还得自己去。
                    • LOL
                    • 那贴我搭不上话,你有啥高见?lol
                      • 哪一帖?walk-in 帖?我已经说了嫁人就好。
                        • 我只能干着急,帮不上忙。你说真就那么难?单下来,不恋爱就找不到普通好友?为啥?
                          • 帖主想用一件不关痛痒的事件来表达单身的尴尬,所以让大家都困惑了。请朋友陪去诊所,应当是解决便利问题(车坏了,药物作用下不能开车,等等),和感伤搭不上界。
                  • 你老师是教哲学的?
                    • 不是,他最看不上哲学系的,甚至反感做哲学沉思状的人,他认为都是些吃饱饭没事儿干的人。
                      • 吃饱饭没事干不过是“潇洒”二字的口语解说而已。
                        • 你该当老师的女婿,现在迟了点儿。lol
                        • 吃饱了没事干,是自然地,无惧地,潇洒地等待死亡的过程中的一个不是不常见的状态。这种状态往往表现在大多数拥有高学位的文艺类人群中,在从事哲学研究的样本人群中,发病率尤其高。
                          • 肖邦那个时代有妇人(富人)养文人于是他们可以无所事事,现代社会免费的午餐越来越少,所以吃饱饭没事干只能仰仗于自己腰包里的银子,于是潇洒成为奢侈。
                            • 现在人比得上肖邦那时?人家可不是闲聊天,不是出口成章的,就是作曲演奏皆佳,有钱人可不是啥都愿意养的。
                            • 那个,不是说,先饿其体肤啥的才能出成果。而且往往在逆境中才能迸发出光彩来,这家伙哪里就能这么舒坦,难道是老天爷实在眷顾他?
                              • 挺难的,得有才,还不是一般的才,得有真才,旷世之才。那时的富人修养素质高,可不是土不拉几没品位的,被他们看上支持的,可不是一般人。
                                • 原来你喜欢艺术史,所以不待见哲学。
                                  • 是我老师不待见,我自己很佩服专心研究哲学的人,只是不敢靠近。
                                • 也不一定,每个时代都是良莠共生的。就象毕加索的时代巴黎那一堆文人墨客里最后大家还能记住的,也就一双手翻来覆去数一数而已。自己能活潇洒就已经算是不错了,不论哪个时代。
      • 谢谢读帖,是有点长,能否看完并不重要,just follow your heart, thanks.
        • 谢谢鼓励,俺硬头皮往下读了。
    • 太长。。读不下去 +3
    • 我不怕孤独,就怕没钱。当经济自由度越高,心灵的自由度就越高。这篇文章作者如果超市买菜还在比较哪个便宜的,孤独不孤独其实意义并不大 +2
      • 钱是个相对概念。多少钱可以算是不再”没钱“?超市买菜 ”不再” 比较哪个便宜的人,
        也许买房子的时候要比较,也许买豪车的时候要比较,也许买钻石的时候要比较。所以过去人说了,无欲则刚。认识,把握,并且最终调整自己的欲望,也许有助于实现不再“没钱”,或者拥有relatively unlimited re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