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Topic

This topic has been archived. It cannot be replied.
  • 枫下家园 / 人到中年 / 荡木兄,能不能写一些上山下乡的故事?比如吃住务农,想看看~
    • 那个时候并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事情。我们是最后一批,所以没有老三届的豪迈和作为,也没有他们的理想主义。只是在穷乡僻壤存活了几年,然后出逃。
      • :)是住老乡的房子吗? 怎么解决吃~和老乡一起干农活吗?
        • 我们是知青点,六男四女分住五间土坯宿舍。饭是自己做,山区几乎没有蔬菜,肉更是少见。干活是和老乡同工同酬。
          • 谢谢分享~回家返城的标准是什么?
            • 有很多种。推荐上大学,招兵,病退(我们点上就有一位女生下乡几个月就因病返城),主流是招工。文革后期有高考,到最后就是一锅端全部收回城市,我的同学们多数是这样回去的。
              • 多谢!
          • 有没有
            撅着poo的时候,柴狗后面等着:)
            • 那倒没有,我们那里是深山,养狗的人很少。唯一的狼狈经历是入驻知青点的头一晚,几个男生去宿舍房头的厕所(老乡们用玉米秸给围的)方便,没想到女生们已经先在里面,于是黑暗之中她们尖叫,我们抱头鼠窜,逃回自己房间心跳不已,半天不敢出来。
              • 楼上是想问有没有领导在后面等着。
                • 我想不是你说的意思。那时候才十六七岁,哪里来的领导。
                  • 很多如狼似虎的领导盯着城里来的小白羊,比如革委会主任之类的。
                    • 我们那里山还没有那么高,皇帝也没有那么远,知青自己投怀送抱的事例有,但是当地干部胡来的不多。一是知青点人数不少,二是都是军工大厂子弟,当地人知道不好惹。
          • 有没有
            手纸
            • 那倒是有,我们的生活习惯基本上还是城市的生活习惯。那个山里有七机部的一个很大的基地,所以我们还会去基地的商店买当时城市里缺货的白玉牙膏和中华肥皂带回城里。那个基地是从北京迁来的,女售货员们很有同情心,知道我们是知青,照样把那些东西卖给我们。
              • 荡木兄的这段经历真是财富,值得记录~你看贾平凹的《带灯》㝍得多好看
                • 能够在那个环境里存活下来,并且“华丽转身”,是一种侥幸。许多比我聪明能干的同学都被那几年耽误掉了。当然我现在想到那时候,更多的是美好和有趣的插曲,苦难的记忆是非常淡漠了。
                  • 你是最晚的一批了吧
                    • 是的。我们是最后一拨。当时我年龄不够,可以免下。但是如果我不下去,我弟弟毕业就要下,所以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去了。实际上是没有远见。
                      • 哎,都是这样,为了保弟弟妹妹。。
      • 那叫插队知青。有别于清一色知青的农垦兵团。
        • 老三届多数去了兵团,但是也有插队知青。我上大学的时候同班和高年级有一拨老三届的北京知青,当年从北京去陕北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