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Topic

This topic has been archived. It cannot be replied.
  • 枫下家园 / 医药保健 / 浅谈加拿大医疗的几个现象 +1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加拿大的医生人数和国民人数的比例大约是 2.2:1000. 美国医生人数和国民人数的比例大约是 2.5:1000.

    但是加拿大每个家庭医生每天看病人的数量大概是美国医生的 1.5 倍 - 2倍,但每看一个病人得的薪酬却比美国同事低不少。
    如果单说急诊,加拿大医院急诊室每个医生每天看病人的数量 也大概是美国医生的 1.5 - 2 倍。
    但是加拿大急诊室的病人真正能称为急诊的病例 仅仅是 急诊室的总病人数量 的 10%-15%。在美国急诊室的病人能称为急诊的病例 则是 急诊室的病人总数量 的 20%-35%.

    原因说来也简单,加拿大的公费医疗能使国民看病基本不用考虑钱的问题,住院基本也不用愁付医疗费, 所以加拿大人在做决定是否需要看医生时是比较随便和随意的,加拿大人每年看病的次数比美国人平均多不少也就很自然了。
    但美国人看医生还得付co-pay,如果不幸住院还得考虑多少比例的费用的自己掏腰包. 所以美国人在做决定是否需要看医生时是相对比较多考虑一些的。

    我们在得病时都会有一定的焦虑,认为自己的病才是最重要的,有些人甚至不惜故意撒谎夸大自己的病情就为了得到医生的额外重视和得到自己认为最需要的检查项目(这是很自私和不道德的)!
    在加拿大当大家都在抱怨自己打电话预约家庭医生时常常不得得到当天的 appointment,当自己有咳嗽发烧赶到急诊室排队时却要等侯至少2-8个小时的时候,虽然加拿大的医疗有不少缺陷,但大家也同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加拿大医生虽然忙得不停但病人抱怨自己等太久是的另外一部分原因!想一想为什么美国急诊室相对等候时间要短不少!

    最后提一句,加拿大政府卫生部规定的医生billing:看门诊一个病人一次解决10个病症(1-2小时) 和解决一个病症 (10分钟)得到的报酬是基本一样的,这个规定显然是很弱智和不合理的,但这就是卫生部的规定!所以当你的病情比较简单(特别对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讲),只需要2-5分钟真不是奇怪的事,医生会快速讲一下就马上看下一个病人。 同时在提醒一下,在美国门诊医生会讲解的多一些,但是一般也会一次 prioritize 只解决2-3个病症,再多的问题美国医生也不可能一次花很多时间一一讲解,可以下一个appointment 再。

    不过如果是住院病人,那么病情会相对严重,这时无论是加拿大或美国医生都会花多一些的时间 和病人和家属 讲解病情的治疗计划。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如果根据收入付co-pay 能接受吗?看家庭医生,高收入的付10块,中等收入的付5块,低收入的付1块,估计可以减少20 的看诊次数。看专科不须付费,家庭医生推荐。急诊室的费用是看家庭医生的10到20倍,也可以减少30%左右的人次。
      • 早就有人提过这个方案,但遭到普遍反对没通过,穷人一分钱都不想付!中等收入的觉得自己已经缴税了,也不想再付co-pay!
        • 一块钱在月入一千,月入一万,和月入十万的人那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 那当然。所以月入一千付一块,,月入一万付10块,和月入十万 -- 这个政府可以放开私人医疗,享受更好服务。
      • 这个没有操作性,应该根据资产来付co-pay,你这么做投资移民都不用付钱了。
    • 非常赞成下列措施:1,看医生增加一个门槛费,一次性的,固定金额的deductible,不准减免,报销;2,增加一个快速的screen process,允许非急诊的病人由RN, PA 处置,减少等待时间。 +1
      • 这个对。就是一个挂号费,公平合理,把那些无病呻吟,或者没事干去医生那消磨时光造成的浪费减少一些
      • 这个我不赞成,没事去看医生的人不多, 反而很多人因为怕费时间或者怕去见医生而耽误了病情,之后的治疗费要多几倍。 +1
        • 有些人没病装病看医生就是为了引关注,博得同情。munchausen syndrome
    • 加拿大引以自豪的全民公费医疗我还是赞同的,毕竟没人愿意生病。生病了本已是悲催的事了。当年选择移民加拿大,很大的程度也是看中这个全民公费医疗。毕竟人都不能保证一生不生病。
      • 公费医疗没问题,但也应该有私立医院。公私兼营,满足不同需求。。。
      • Healthcare needs to be less controlled so that more students can learn to be MD and compete in the industry to lower the expenses and increase the quality.
    • 有人类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 shit。差不多就行了。整体还是好的。 +2
      • 今后的10几年,加拿大医疗系统将面临严重的挑战。老年人占用着将近一半的医疗资源。而老年人口比重会在今后的10几年达到高峰。届时会有1/4的人口步入老年。目前的医疗资源根本无法应付。 +1
        • 这点钱不够给木木赔偿塞牙缝呢。别纠结了。 +5
        • 这个很好办,加拿大的医疗方向就是解决小病为主,大病将来肯定是消极疗法。
        • 如果老人只占1半资源,那就相当不错了。年轻人都很少去诊所。解决就医难问题,要如中国那样,降低医生门槛才是出路,医学本科毕业就开始学执业
          • RN, PA都是本科学历,都有简单处方权。
    • 先把医生分级,如果两级的话,初级的大约四年本科毕业三-五年的水平,大部分体检等小病70-80%在这个层面基本解决了,招生数量要多,类似于中国医学院招生数量,解决了就业不浪费。高级,可以考虑从初级选拔优秀的再学习,形成我们的专家团队主要对付高大尚的病。
      • 这不就是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的两级制吗
        • 在加拿大成为家庭医生的时间太长,想想在中国高中毕业就上医学院,还有医专的。家庭医生的活专科毕业的国内医生都能做。 +2
          • 看你的评论看的心惊,居然还有你这样的想法的!在中国当医生时最怕遇到医学中专和大专毕业的进修医生,绝大部分只知道死记硬背临床笔记拿来用,讲解生理病理药理医学原理时他们基本都不懂,更谈不上根据病情灵活运用 ! +4
            • 有什么好心惊的,中国乡镇不是一大批这样的医生?加拿大的家庭医生又能给病人看什么大病,还不是开个单子去检查,然后推荐给专科。完全可以把医学院的大门打开,高中毕业就可以考医学院。
              • LOL, 无志者无畏!家庭医生 management 的常见病有好几百种,请问你知道几种 ?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里有 家庭医学的教科书,看一看数一数就一目了然,不用闭眼瞎猜。隔行如隔山,好好了解后再说不晚. 不懂硬要装懂不是好事. +6
                • 也别神话了他们。你就是家庭医生啊?好好学医术去吧。
                  • LOL,不用这么酸,我只是在中国医学院毕业在中国行医20多年而已。快退休的老头闲来无事,但最看不惯有些国人不懂装懂信口开河而已。 +7
                    •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道理他是不懂的。 +1
                    • 原来你也是隔岸观火啊。你了解的就是真理?比如你这个医生老头吧,在加拿大做个家庭医生肯定没问题,他们就是不让你行医。
                      • 哈哈,快退休的老头我没啥不满的,我认为我的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医术都很好。但骂他们的病人说他们看病太快的,有骂他们不给开病人想要的药的,有骂不给开病人想要的检查项目的,骂的人大多数是中国人。这种病人我在中国见得多了! +5
              • Again, 不了解情况别吹,中国乡镇医生素质极差,误诊误治病人数量机率高得惊人,业内人士谁不知道,你居然认为没什么?! +6
                • 我们从小看病就看的乡镇医生,针头都是蒸煮消毒的。
                  • 如果针头都不蒸煮消毒的话就是大量感染和死人的丧尽天良的事了,这是最最起码的事,还有来吹这个来当作quality的? +6
                    • 是说加拿大没必要神话家庭医生。
                      • 哈哈,家庭医生治疗几百种常见病的简单事实 在你看来就是 “神化” 了?! 标准太低了吧 ! 不过你连中国乡镇医生的这么差的水平都觉得很可以,那见识了!一句简单话,多学习,多看书,不懂装懂信口开河是要不得的!晚安。 +6
                        • 你也别觉得自己懂的太多了,批评医疗行业的人大都不是医生,都是病人消费者。
        • 他在远程会诊 ;)
        • 这里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都算是专家医生,80%的病症是不需要专家医生的。 +1
    • 有数据来源就有理有据了 +1
    • 同一个健康卡同一天不能看两次病,但是没有规定看医生不得看两个问题,例如要高血压药和胃痛,家庭医生等待要看人,但是可以同时注册几个家庭医生是可以的
    • 我们公司保险有一项自付premium的服务叫Expedited Digital Imaging Services,每个月$15,入了保以后有需要可以book到48小时之内的imaging服务和专家门诊,我觉得很值。
      • 拍片可以排到很近,只要你不挑剔地点,时间。比如,最快的时间是在附近城市的下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