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Topic

This topic has been archived. It cannot be replied.
  • 枫下拾英 / 心情随笔 / 深圳青年的烦恼(转贴),还真是这么回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一个深圳青年的苦恼


    又一次从失火的梦中惊醒,斜靠在床头,再也睡不着。我做了一个决定,要写点什么,看看是否能让某些压着自己的东西从心里抖落。

    我是深圳上百万白领打工者中的一员。我一个月的收入,有的人十年都挣不出来。我是说,赤贫的农民十年的收入也就顶我一个月的工资好几千块(对不起,拿穷人开这样的玩笑,但这真的是我在跟同事聊天时用到的一个例子)。知情的人都知道,这个数字在深圳算不高不低吧,是个很一般的收入。不过,回北方老家休假时,乡亲们都说高,我也就跟着满足一阵子。

    人非圣贤,我又不是傻瓜,该跟谁比较我自然知道。有时侯,某个同事跟老板谈了一下,结果加了薪水,哎,我看你能力还不如我嘛,凭什么给你加不给我加呢?过了不平衡的那几天,事后想想,也觉得自己无聊——我怎么会是这样的人呢!

    三年以前,为了不让自己年轻的生命消磨在无所事事的无聊之中,我从那家机关单位辞职,豪情盖天地来到深圳,希望这个传说中活力四射的城市,能让自己保持住学生时代的理想、热情和淳朴。但是,“希望之城”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转机。我的想象力到现在已经支离破碎。

    不过,说实在的,我在钱上真的没有进取心,钱不是我的主要矛盾。而且,我属于储蓄一族,省吃俭用,每月都有半数以上的节余,发薪的头几天,我是全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不象多数同事,手机费、房租费、交通费、伙食费、娱乐开支这几大项一分,落在手上的钱就了了了。

    我非吐不可的,是以下这些方面。

    ●日子:“我没有时间!”

    刚来深圳,一直到现在,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个时间问题。

    给私人老板打工,再也没有了学校里大把大把睡也睡不完的觉,朝八晚五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有的只是让我狼狈不堪的加班、加班、加班……

    这不是说私人老板都是榨油水不眨眼的家伙,而是深圳的大环境、工作的性质促使你必须这样做。我曾有高三以前看中央台的春节晚会从未坚持过12点的纪录,刚上大学,也为学校11点10分才息灯而痛苦地适应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现在,来吧,你想要加几个通宵?!

    多少次,不是随便躺在公司的沙发甚至地板上睡去,第二天疲惫地醒来,就是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住处,冲完凉之后,傻傻地还想干些什么,干些属于自己的事情,觉得日子不应该是这样的,这一天难道就这样结束了?就这样结束了吗?!心中泛滥着浮躁、厌恶、沮丧、无聊……等等情绪,第二天更加疲惫地醒来,急匆匆又汇入赶公交车上班的人流。

    有一次,公司按时下班,走在回住处的路上,我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儿。过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过来,原来太阳还没“落山”——从来没在天黑以前回去过。

    对没有时间的一次极致而凄美的瞬间感受,是在一个大龄同事结婚的第二天。早上,那位头天晚上刚举行了婚礼的新郎依然上班了,公司里一位上了年纪,昨晚没有参加婚宴的老会计惊讶地说道:“哎呀XXX,你今天就上班了?”在老同志的眼里,婚姻总归是人生大事,就算没有时间度蜜月,去度个“蜜周”总是应该的吧。但是,“我没有时间”!

    老同志惊讶而平常的一句问话,让我在一旁独自感慨了很久。

    到现在我都保持着这样的想法,就觉得这个城市对我来说,是一个开着门的笼子。我没有时间想未来,也没有时间回忆过去,脑子里只有今天,只有当下这一刻。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那人是什么?

    假如我被告知这种生活真的永远无法摆脱,那该有多么可怕。

    ●身体:严重透支

    在洗手间里,我常常望着镜中的自己发一会儿呆。究竟为什么发呆,我也说不清楚。反正就是发呆。

    眼睛周围是一圈青乌色。长时间面对着电脑屏幕,我这个不喜欢戴眼镜的人,眼睛与屏幕的直线距离现在早已经缩小到25公分之内(伸开一只手间隔最大的两个手指就可以测出)。我自然不乐意一天到晚总是坐在电脑前,但是没有办法,只要我还在这里工作,我就必须贴上去,我眼前的世界必然会更加模糊。

    -240曾经肌肉组块分明的腹部,现在连趴在桌上午休都感到别扭。而我既非生活安稳的已婚人士,每日吃的也不过是跟大家一样的盒饭。还是活动太少的原因。

    我对自己的身体还算比较顾惜,在最灰头土脸的日子里,都尽量找时间锻炼身体。但是逐渐逐渐地,越来越力不从心,体质是江河日下。从机关时的每次玩篮球都在两小时以上,一周不下三次,到现在变成了每次自个儿对着墙踢半小时足球,一个星期还不一定能保证有一次。长期没有锻炼,加之睡眠严重不足,头脑经常不清醒,需要使劲摇晃或者捶打;心脏的某个位置,也总觉得有个不是长在里面的东西横亘在那儿;就连吃饭也越来越随便,没有食欲是很平常很常见的,有时一天只吃一顿也不觉得饿。还有,刚来深圳时我那引以为豪的记忆力,现今已是未老先衰,那时我可以将20个同事的手机号一个数字不差的报出来,现在,客户的名片、某个文件找半天也找不到,刚刚问过的事情马上又问别人一遍,一条很熟悉的大街却忽然忘记了它的名字,这样的事很多。

    不过我的情况还算是好的了,周围同事的体质就真的更差——从爬个六楼就气喘吁吁的,到搬箱书走不远就脸色煞白的,到连加几个夜班就病倒一周的,都有。最痛苦的莫过于有睡眠障碍的同事,我觉得一个人连觉都睡不着的话,其他一切都是扯淡!最滑稽的是,我们的前台小姐被告知同时患上“慢性疲劳综合症”和“信息污染综合症”(这都叫什么病啊!专家说,这是因为她每天接电话太多,而这么多的信息她根本消化不了,于是她的脑子就被这些“信息炸弹”给污染了),怪不得她总是“累死了”、“烦死了”、“哎吆我头又痛”……

    这样非人性非自然的生活工作状态,长久下去怎么得了啊。

    ●工作:琐碎,无聊,违心,没有意义

    我从事的是什么工作?

    简单地说,我是做广告的。这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喧嚣、浮躁、做作,当然也很累。定位、创意、策划这三个词,最早就是由广告行业推开的。我们多数时间都要看客户的脸色,跟着客户的时间表走,忍受客户不怎么高明的个人趣味。“作秀”和“包装”是你必备的意识。在一本业内刊物归纳的“创意七宗罪”中,就有“欺骗”和“做鸡”一说。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让我感到专业和良心分离的行业。

    有个客户出了一份减肥保健品,但是需要我们来为其创造减肥原理和理论;做房地产广告,我们总是在为别人提供着“完美生活空间”、“高品位居家”、“成功人士首选”,心情应该是阳光明媚了吧?殊不知,有位同事一日翻阅自己的“作品”,不由惊呼“垃圾!垃圾!”广告法规定,不允许使用最高级,如第一、最好、最佳之类,我们就挖空心思去想它们的代用品……有时没有赶上客户的时间,需要对客户撒谎。

    也许头脑风暴创意会还有些乐趣,但充塞在我日子里的,还是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打字、复印、传真、校对、送稿、发邮件、打电话、裁切设计稿、装裱……不用说别的,光是来来往往给客户打电话,却又找不到人,就够烦的了。我跳过一次槽,两家公司情况差不多。

    有时,女同事叫我帮忙换一桶纯净水,我都觉得荣耀,是因为总算有了一件别人需要依赖我的,能显示我有力气的事情。

    就这样以如此无聊的工作,如此卑微的职位,如此低级的切入点来为自己的国家服务啦?来履行对社会的职责啦?就这样为生计在工作着啦?这就叫踏入社会啦?我曾经也是热血青年啊!从事这样的工作,只有白痴才会觉得“工作着是美丽的”,我的能量完全发挥不出来。这样的工作,意义到底在哪里?

    我们现在为之付出这么大精力和时间的业务,就真的值得我们这样做吗?

    我太客气了。这样的工作,除了为我创造了一个就业机会之外,与一切再高尚些的东西无关。说它是狗屎又如何!

    可以不必这样的呀,谁也没有要求我这样做,——那为什么还在这里?真的很迷惘。凭我自己的感觉,身边及深圳跟我一样的人有一大把。心里没有安全感,都不知道以后会干什么。

    ●同龄人:深度交流几近空白

    同龄人指我的同学、年轻的同事、在社会上交的年纪相仿的朋友。
    0
    我并不是没有朋友,相反,我为人还算诚恳、正直,与别人相处都不错。假如有歹徒袭击我的这些同学、同事或朋友,我单方面觉得,我可以奋不顾身地去保护他们(她们)的,至少不在十人以下!——可为什么我就是感觉闷得慌呢?心里老是有东西吐不出来呢?

    就传播学角度来看,广告的本质可以说是“沟通”,但是我发现,越是身边的人,越难以沟通——不管我们是否以“沟通”为职业。

    同事倒是每天都能见面,但无意中,你可能发现某个同事已经不在了。呆在一个城市里的同学,半年都见不上一次面则是很正常的事。经常听到建议“一起吃个饭吧”,或者,“我们改天再约时间喽”,但是,我们真的没有时间,更重要的是没有心情,没有精力做深一层的交流。大家的业余时间都被严重侵蚀了,一干完活,谁不想去放松一下,或者退回到私人空间去,料理自己的事务,谁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地了解另一个人,去触摸他或她的心灵。

    三年来的感情差不多一片空白(而我的大学同学,已经有人离婚了),我承认,这怪不得别人。但是绝对跟大环境有关,我讨厌去那些只会让我更累的娱乐场所,但是,两个人要谈的话,不花钱是不可能的,而要花钱你还能去什么地方。也曾经暗恋一个设计师,结果是,就象我刚才说的那样,在烧火棍儿还一头热着的时候,她从这个城市消失了,回老家了——也许她根本不知道有人喜欢她。如此捉摸不定的东西,去谈它干啥。

    报载,深圳因为寂寞而选择同居的人越来越多。对此,我完全理解。毫无疑问,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就是我的同龄人,或者是那些打工妹、打工仔。

    ●精神和理想:荒芜的后院

    如果说,在日常生活的层面,我跟别人还可以调侃甚或调情,走入精神的后院,你就会发现,那里是无人理会的荒草丛生之地。

    最初的一年里,我的感受是,几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滋养我的精神。在这里,没有人会跟你谈论关于理想的什么话题,也不会就某种社会现象来认真地交换观点。我隐约感到身上的某一部分正在日益枯竭。其实,“精神”和“理想”这两个词的使用率已经极低,不是指在媒体上,而是指在我们的日常谈话中。从嘴里说出这个词,会让人感觉怪怪的。深圳,这个曾被美国《时代周刊》鄙为“除了性和金钱之外一无所有”的城市,太现实太现实。美国佬说得绝对了一点,但仅凭我本人的感觉都已经如此糟糕,何况我的生活圈还远远没有触及这个城市最为肮脏的部分。

    后来,我坚持着又恢复了读书的习惯。情况好一些了吗?也许。我更加认识到我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我想要的,但是一定阶段之内我又离不开,从而更加无聊。一时间,深圳被我认定是一个大大的“无聊.com”,横竖皆无聊。

    99年5月8日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5月10日周一早上上班,我兴冲冲地准备与人大肆谈论一番,是啊,我什么都不能做,跟人谈论一下总可以吧。然而,公司里静悄悄的,没有人提这个茬儿。我当时对这份工作可以说是“万念俱灰”,

    反差太大了!人怎么可以变成这样!没有人跟我交流。楼下的肯德基第二天就恢复了正常营业。虽然还有人在外面散发传单,但我连凑上去看的兴致都没有了。

    大学时曾经资助过“希望工程”,后来有机会到沂蒙山区去看往被资助的一家。那时正值我跳槽之后,大娘不明白我既然拿那么多钱,为什么还要辞职,就问我,“娃儿,还使着咧?”(意为:还累坏你了不成)。

    我无言以对。终于,我要退场了。欣喜地发现,一句简单的、充满理想精神的话,仍然会让自己感动:——假如我的生命中没有一样我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我的生命就不完整;

    我不相信,人活着可以不需要精神;甚至那首高不可攀的著名诗篇,现在读来都别有一番滋味——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是那场并不十分严重的大火提醒了我——应该尽快结束这种不属于自己的游戏。

    我在离地30多层楼,100米高的地方上班。一次加夜班,五楼因为装修不慎造成失火,大家都从消防通道逃生。除了鞋子灌水以外,我们毫发无损。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是受了刺激的。当时逃到楼下,我一边诅咒保安不提前按警铃,一边庆幸自己还活着。但梦是不会欺骗人的,那以后我在梦里被烧了好几回。

    一个曾经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我怎么都想象不到自己居然会变成这样——社会几乎完全把我改造成一个只为自己的私人目标奋斗的芸芸众生——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一点。我哪里是平凡,简直是庸俗!我的价值何在?我的自信何在?我生活的意义何在?我生命的意义何在?

    没有必要再呆下去。

    回头看,我从南方的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已经快要五年了。这五年的生活,如果还能叫“生活”的话,真的是应了昆德拉在一本小说里说的——为什么生活总是象一张不知道会画成什么样子的草图!再这样下去,我势必会象那只浮在逐渐加热的锅里的青蛙,不知不觉中发现水要开了,我也就只能等死了。

    没有必要再呆下去。是的,没有必要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极有同感!作者的描述非常真实,只是好象光有呐喊但还没找到出路。出于同样的苦 闷,我最近非常喜欢王力雄的《自由人心路》。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思想的境界] 返回首页│联
      系信箱│留言飞语

      《自由人心路》前言:人生在路

      ----------------------------------------------------------------
      -----

      王力雄

      编这个文集,首先要想的是打算给读者看什么。重读我写过的文
      字,既无法以
      内容分类,又无法以形式分类。我不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写出来的文
      章可以按照专
      业一以贯之,我又不是某一种文体的专家,作品可以按小说、杂文之
      类的形式编在
      一起。我所写的,从内容到形式五花八门,让谁来编都会犯难。

      不过,这种杂乱本身倒也可以成为一个特点,有别于以某一种专
      家或某一种作
      家面貌所出的文集,因为我本人从来就不是某一种专家或作家,我所
      希望的,只是
      做一个自由人,迄今能被我视为自己人生成功之处的,也就是我一直
      在追求着成为
      自由人的理想。而这些既不是专家也不是作家的作品,其风马牛不相
      及的特点,正
      是这种自由的一种表现。

      世俗人生无外乎四种追求:钱、权、名,还有一个是自由。当前
      这个时代,前
      三者的诱惑遍布我们周围,我也曾陷于其中,并且似乎也曾运星高照。
      然而我更珍
      视的是自由。我一度想在追求自由的同时能够照样得到前三者。但是
      生活用它独特
      的语言告诉我,钱、权、名三者可以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唯有自由
      和它们是非此
      即彼,只能要一头。因为你一旦卷进钱、权、名的漩涡,就会成为它
      们的奴隶。当
      了奴隶,又谈何自由?

      我选择了自由。“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诗中所
      指的“二者”
      是生命和爱情,比起生命与爱情,钱、权、名当然更算不了什么。

      然而人并不是做出这种选择就能自由了。所谓“人生而自由”只
      是一种理念,
      与其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不如说人是生而不自由的。获得自由要付代
      价,要锲而不
      舍地追求,要舍得放弃功利,要善于抵挡诱惑,要敢于说不,还要学
      会在诸多限制
      中游刃有余的技巧。自由并不容易。

      这个集子不是论述如何获得自由,自由不能靠论述去认识和获得,
      只能在生命
      的实践中去追求和体验。我并不主张人人都去追求自由。钱、权、名
      也是不错的目
      标。只是人首先应该弄明白一个基本问题──“你到底要什么?”假
      如你即使得到
      了钱、权、名,却照样感觉索然无味,那就说明在你内心深处,一定
      还有另外的需
      求。这样的人是不少的。

      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我而言就是一种自由人
      生。读书指人
      的精神自由,行路则指人的身体自由。作为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
      其实只有精神
      和身体二者是你的真实,其他都是身外之物。善待这二者,给它们最
      大的自由,才
      是善待你自己,才是真正地享受人生。

      当然,具体到读书和行路的量,对今天而言应该比古人做一些调
      整。过去的万
      卷指的是线装书,一大摞也就是今天的一本,而那时的万里路都是用
      脚走的,走一
      年不如今天飞一小时,所以我改为“读千本书,行百万里路”。 除
      此而外,我还
      想再加上一句──“写几本书”。 能够过这样读书、行路和写作的
      一生,我就是
      很满意了。

      这本集子,就是我在这样的生活过程中,写下的一点所思所想。


      人生在路(代序)

      今天,从洲际喷气机到四通八达的火车到公路网,到处是上路的
      人流。古代地
      域封闭,经济自足,人不太用往外跑。今天经济一体化了,人的职业
      和谋生使人必
      须经常走动。不过这种为经济上路和古人的封闭没有多少区别,如果
      不出门照样有
      好收入,多数人就会宁愿留在家里。

      但是还有另一类人,明明可以挺舒服地呆在家里,却非要满世界
      跑,去自找苦
      吃。古人中有徐霞客和“行万里路”的人生理想,在今天则成了一种
      时代特色和文
      化现象。

      评价这一现象不太容易。在市场化的今天,任何领域都免不了功
      利因素渗透,
      因而变得复杂。为了清晰,我把这种现象分成三个层次──“人在路
      上”、“心在
      路上”、“神在路上”。 现实中三个层次不是截然区分,因为即使
      在同一人身上,
      不同层次也可能并存。

      ⊙ 人在路上

      “人在路上”比较直观,也最混杂。例如有一种“上路”表面看
      了不得──徒
      步走遍哪,摇轮椅到达哪,横贯丝绸之路,环绕国境线,游万里海疆
      ……

      且总是号称一些宏大目标──“为国争光”、“迎接回归”、
      “申办××”等
      等。

      然而揭开冠冕堂皇的盖子,下面充塞的却常是满目争名夺利和贪
      欲横流,比那
      些为经济目标的上路功利心还要重得多。

      在这方面,1986年的长江漂流是一个发端。那一次举国轰动,使
      一些人看到了
      玩这种事蕴藏的效益。第二年就在全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漂流热,那
      是一场疯狂的
      比赛,似乎谁赌一把命都可以就此玩成“民族英雄”或“青年榜样”。
      后来某位
      官场大老觉得全国人要么玩水要么看玩水太不务正业,一个禁令,全
      国江河立刻重
      归平静。那种漂流为的是什么,不是足以说明。类似的事情以后一直
      未断,商业性
      也越来越强──运做媒体、策划广告、游说企业……各种弄虚作假、
      胡编乱造充斥
      其中,越来越遭到反感。

      我所说的“人在路上”,基本特徵就是求的不是“上路”本身,
      而是路能达到
      的目标。不过广义的“人在路上”没有贬义。借“上路”搞哗众取宠
      的毕竟只是少
      数,而为了到达目标才上路本属正常,无可指摘。大量科学考察、文
      化研究、新闻
      报导、收集素材等活动,都是为了达到目标才上路。所有为目标上路
      的,都属于这
      种“人在路上”。 旅游上路本该是纯粹出于兴趣,却也在今天被相
      当多的人搞成
      是为目标。“景点旅游”是典型──目标在景点,路上就睡觉,站到
      景点前拍张照
      片,旅游目的也就达到了。那不过是用照片代替往景点上刻画“××
      ×到此一游”,
      只是证明自己到过“××名胜古迹”而已。商业时代的文化使旅游异
      化。即使正在
      走红的“探险旅游”,沾上商业味道,目的也就变成了追求时髦与炫
      耀。

      ⊙ 心在路上

      1984年,我独自乘筏从黄河源头漂流到甘肃玛曲,前后两个多月,
      漂了1200多
      公里。当时还没有兴起“漂流热”。 对我的漂流,不仅别人不理解,
      连我自己也
      有迷惑。为什么要漂流?我挖空心思寻找回答:写书,拍照片,锻炼
      自己,了解民
      族……可是每当郑重其事地回答别人,心里总感觉不是那么回事,说
      得嗑嗑巴巴,
      象在撒谎。后来再遇到人问,我就乾脆回答一个字:“玩!”“玩”
      似乎没正经,
      其实更接近真实。促使我走上黄河路的,不是那些冠冕堂皇的外在事
      物,而是潜藏
      在心里看不见摸不着却在烧灼的审美追求。那种为审美的“上路”所
      求不是目标,
      而在路上的过程,那就是“心在路上”。 农村常见这样的现象,如
      果一只羊在陡
      峭山崖上卡住了腿,羊的主人绝对敢冒危险攀上山崖把羊救下来。可
      如果不是因为
      这类原因,村前房后那些峻美的山峰,祖祖辈辈都不会有人想着攀登。
      只为站上峰
      顶,在那方寸之地呆上一刻,肯定精神有病。然而当一位登山家解释
      他为何要把一
      生都用在往山顶爬时,他只说了一句:“因为她在那儿!”今天的人
      类生活在一个
      远比过去安全富裕的环境,这一方面是极大的幸运,另一方面又不能
      不说是一种损
      失,因为没有了战争、革命、暴力或苦难一类的事物,人类审美追求
      中对英雄、崇
      高、征服、胜利、悲壮和激情一类的渴望就失去寄托,难以进入人生
      的审美体验。

      而那本是最高层次的审美,只要在审美追求的路上走下去,就不
      可能不去追寻
      那种境界,于是登山、探险、漂流等就成了替代,这也就是“勇敢者
      运动”为什么
      能在当代风行世界并成为时代特色的原因。

      美是什么?理论上从没争论清楚过。然而又有谁心里不懂什么是
      美呢?要说美
      对人有什么价值,最简单的就是想一想当你将离开人世时还能剩下什
      么?名利权势
      皆是过眼烟云,红灯绿酒男欢女爱也都如梦飘逝,那时还能陪伴你的,
      唯有留在脑
      海里的一些景象,以及随那景象在心中涌动的意境。那是什么?就是
      在你生命中经
      历过并且感动过你的美。

      美当然不一定非到“路上”找。然而不能否认,囿于一地能得到
      的美,肯定少
      于变换万水千山得到的美;在轻松舒适中体验到的美,也肯定不如付
      出艰苦代价感
      受到的美。这就是为什么追求审美体验的人往往要上路。我认识一位
      法国老人,他
      以近八十的高龄数进西藏,专捡那些最艰苦的地方跑。他用所学不多
      的一点中文解
      释他对西藏的神往,他说:“西藏是我的病!”中国人不这么说话,
      可这话比用标
      准中文说得更传神。凡是热爱西藏的人都能理解,西藏的确是一种
      “病”,让人上
      瘾,离开一段时间,就会在幻觉中看到和听到它,即使梦中也不能逃
      脱。

      最难忘的美在哪──是在对想象力的超越中。事先就能想象的东
      西只会令人索
      然无味。我们被人造的城市和物品包围,还有什么不能事先想象?即
      便是从未去过
      的城市,也是大同小异。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却使人的想象力永远见
      绌。尽管我多
      次去西藏,每次仍然能从那里得到想象力被超越的惊喜。即使去得再
      多,我相信那
      惊喜也不会穷尽。

      我在路上时,常会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碰到西方人。他们或骑自行
      车穿行大漠,
      或负背包行走高原,钻密林,访古寨,一游就是几个月。对西方青年,
      “在路上”
      几乎是必修的人生课。他们先以流浪方式走遍世界,然后才工作、
      成家,去过
      中产阶级的日子。有人会说我们和西方人条件不一样。的确,我们有
      更多现实的难
      题。很多人都有过上路冲动,为什么只能感叹却不动身?说起来都有
      一大堆理由,
      工作、时间、钱、各种事务……针对每个具体问题,好像都能成立。
      然而放到人生
      的大标尺上衡量,就显得过于渺小。回顾一下你的过去,我相信你不
      会因为哪次为
      玩耽误了工作后悔,后悔的一定是为工作耽误了玩和人生体验。钱也
      是一样,一时
      论肯定有很多理由需要节俭,到头却会发现为省钱没听从内心召唤,
      是对人生最大
      的浪费。

      今日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个个在自身领域知识精深。然而仅
      擅长专业只能
      算个社会零件,不是完整的人。上帝给了人眼睛,就应该把大千世界
      看个够;上帝
      给了人肩膀,就应该背负行囊和帐篷;有双手就该去攀登;有两腿就
      该去走遍万水
      千山……否则,说轻了你是对不起上帝,说重了你就是白活一场!

      ⊙ 神在路上

      记得早年看书写到一只名叫乔纳森的海鸥,他不屑混迹于鸥群争
      食轮船抛下的
      垃圾,他只喜欢飞。他活着不是为吃而是为飞。为此他遭到同类的耻
      笑和敌视,被
      赶出鸥群。从此他孤独地飞翔,直飞到翅膀都变成透明的境界。后来
      他师从一位得
      道多年的老海鸥,却发现还有另一种飞法──身体不动,只通过神游
      就能在瞬间到
      达宇宙任何一点!

      这就是“神在路上”。 当“在路上”成为了人的整体生活方式,
      “上路”就
      不一定非是有形的了。

      所谓“神在路上”,根本是在把自由做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当今
      社会把眼光都
      盯在金钱、权势和名利上,谁去追求自由,就会像乔纳森那样被视为
      异类。在这样
      的氛围中,自由往往以“嬉皮”方式表达不奇怪──放荡不羁、标新
      立异,随心所
      欲,特立独行,要么早早脱离体制,甘当“无业盲流”,要么三天打
      鱼两天晒网,
      既不领导人也不被领导,更不为五斗米去折腰……在不自由的环境中,
      自由的体现
      只能是叛逆。

      人生有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到底要什么?多数人却难以回答。
      那些被主流
      标准称许的“上进者”看似鼓满风帆、激流勇进,其实他们的人生航
      船既没舵也没
      锚,不过是被潮流席卷。人不知道要什么的时候,表现往往却是什么
      都想要,唯一
      找不到自己。我把以功利追求为生活目标的人称为“物质人”,把以
      审美追求为生
      活目标的人称为“精神人”。 随着文明演进,原本为物质生命(肉
      体)服务的精
      神,越来越成为人生目的,其表现就是“物质人”转变成“精神人”。
      “神在路
      上”是“精神人”的生活方式。 他们从不为社会标准和他人眼色活,
      只听从自己
      的心灵。

      在我看,“神在路上”有一个非常宝贵之处,就是可以把人生过
      程与结果完美
      地结合在一起。以往过程和结果常被置于对立。前面所说的“人在路
      上”和“心在
      路上”也是一个求结果,一个求过程。然而单求结果或单求过程都不
      足以支撑人生。

      只求过程的美好躲不过一个疑问:既然只有眼前瞬间才是真实的,
      过去的就只
      剩下记忆,假如你也能记住一个梦,那和过去了的过程有什么区别?
      二者都是你脑
      中的记忆,完全相同,过程和梦就这样划上了等号,“人生如梦”的
      感叹正是由此
      而生。

      于是人就去求结果,似乎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如梦人生就
      变为有形,不
      再是梦。然而在永恒面前,一切结果也同样可以被看作过程,因为它
      们最终也一定
      化为乌有。从这个意义上,结果不过比过程保留时间长一些,因此一
      样是过程。那
      么长过程和短过程有什么不同呢?放在无穷大的分母(永恒)上,不
      都一样等于
      “0 ”?

      所以照样也是梦。

      如何才能摆脱这种颠覆我们人生的追问呢?

      艺术可以给我们启迪。在所有的事物中,把过程和结果结合得最
      好的就是艺术。

      进行艺术创作是过程,可以体会过程的一切美好,而创作又产生
      结果,即艺术
      品,给自己也给他人以欣赏。从审美角度看,就是既有过程的审美,
      又有结果的审
      美。

      这样的过程和结果相辅相成,完全和谐。

      那么,能不能把人生当成一种艺术创造呢?把生活本身当作艺术
      创造的过程,
      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就是人本身。艺术家用没有生命的材料可以创造艺
      术与艺术品,
      一个人用一生的生命与心血,难道不能创造更高的艺术和艺术品吗?
      这里说的艺术
      绝非指完美和完人,就像即使是乞丐在舞台上也能被塑造为不朽角色
      一样。人类其
      实从不缺乏这样的艺术,尽管有些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他(或她)的人
      生是在进行艺
      术创作,也没有意识到他(或她)自身就是艺术品,然而我们之所以
      能在生活中产
      生热爱与感动,不就是因为周围存在着艺术的人生和艺术的人吗?

      “神在路上”就是这样一种人生艺术。人生成为艺术,过程的行
      为者和感受者
      就是结果(人)本身,而结果(人)又产生于以往的过程。过程和结
      果就这样地合
      为一体。这种人生,意义是在审美框架中衡量,而审美源自人内心,
      人生意义就不
      再需要寄托于客观永恒,连死亡也不成为困扰,因为那不过是人生艺
      术和艺术品的
      最后完成,也就是“神在路上”最后到达的终点。


      (C)2000-2001 All Rights Reserved思想的境界
      转贴传播请保持文章完整并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读着读着糊涂了,怎么自我循环了一回?哈哈,贴完一定没仔细检查。不过文写得挺好。
    • “一个曾经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我怎么都想象不到自己居然会变成这样——社会几乎完全把我改造成一个只为自己的私人目标奋斗的芸芸众生——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一点。”---- 个人认为是社会安定繁荣的基本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