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Topic

This topic has been archived. It cannot be replied.
  • 枫下拾英 / 心情随笔 / 天 尊 地 卑 ,乾 坤 定 矣 ;卑 高 以 陈 ,贵 贱 位 矣 ; 动 静 有 常 , 刚 柔 断 矣 ;方 以 类 聚 , 物 以 群 分 , 凶 吉 生 矣。在 天 成 象 ,在 地 成 形 ,变 化 见 矣!----孔子
    • 征准确译文。
      • 你要现代汉语的译文,还是英文的译文?在我看来,两者皆难,非吾等屠猪宰鸡之辈可为也。
        • 问的好!我再想想。嗯,英文吧。
        • 敢杀猪的人我最佩服了,我不敢,猪的哭声太大。
          • 是的,金庸先生在形容大侠们仰天长啸时,总是说他们发出了“杀猪般的嚎叫”。
    • 翻译?大虾,你也要给我们个准确的用处是吧?给老外看,就是"someone in china say something about sky and earth", 真要给杀猪的看?
      那就是"someone named "father", a "laozi", and another give it's fat pig a clothe, named "xi ci", so , this is from the "ci", you know?"
      • Don't understand what did you say.
        • 玩笑之谈,哈哈,这个是孔子作的系辞,要真的讲它,就要先讲易经,如何?
          能说的通易经否?其实易经已经有人在翻译了,如果你要是自己爱好,就去找找人家的翻译看看,比较好些;如果是老外要看,还要看他要什么样目的和用处.所谓一千个人看红楼梦有一千个贾宝玉,反过来说,有一千个人用系辞,有一千种用法.没有定数啊
          • Where could I find English version?
            • 周易电林 该网址主要收集了Internet上以各种语言登载的有关易经研究的信息,包括易经原文翻译、易经评注、网上占卜等栏目
              http://www.pacificcoast.net/%7Ewh/index.html
            • 国外易学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国外易学
                
                《周易》早在17世纪末(我国康熙年间)开始即由在华传教士传入西方。19世纪后各种译本不仅数量大量增加,而且质量大大提高。与《易经》翻译传播几乎同步的《易经》研究,从莱布尼茨之后,也逐渐兴盛,经久不衰。全球性的“周易热”方兴未艾。

                (一)《周易》译本

                1.拉丁文译本和翻译者

                金尼阁(Niclas Trigault,1577-1628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字四表。他于1610、1620年两次来华传教。在传教的同时,还悉心研究《周易》,并将之译成拉丁文,于1926年在杭州刊印。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欧洲语文《周易》译本,因此被称为西方易学史上的哥伦布。

                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年),字信未,比利时耶酥会教士,最早向西方介绍《易经》的人。1659年到中国,在上海、苏州、镇江、淮安等地传教达23年之久,他和其他在华耶酥会教士恩理格、殷锋泽等一起翻译《西方四书直讲》。把《大学》、《中庸》、《论语》译成拉丁文,书中附有《周易》六十四卦和六十四卦之意义。此书1687年在巴黎出版。西方从此得知《易经》。莱布尼茨后来发现《易经》二进制原理时,曾提到过柏应理的这部著作。

                雷孝思(Jean-BaptRegis,?-1738年),法国传教士。字永维。于1698年来华传教,在传教过程中,对《周易》发生兴趣,在另一位法国传教士冯秉正(De Maille)的帮助下,再次将它译成拉丁文《I Ching》,分两册于1834年和1839年在巴黎出版。此书又名《中国最古的书》。

                晁德笠(Angelo Zottoli,1826-1902年),耶酥会神甫,翻译家、汉学家。他翻译的《易经》不是单独出版,而是在其拉丁本巨著《华文进阶》第三册《经书研读》中,故不为世人所注意,但该书在1880年出版后,曾于1884年获法国铭文学院茹理安奖金。

                2.英文译本和翻译者

                麦格基(Rev.Canon Mcclat Chie,1813-1885年)是第一 个将《易经》译成英语的人。1876年译完,书名作《〈易经〉之译——附注解与附录》。

                利雅各(James Legge,1814-1897年)英国传教士。在华 居住了三十余年,致力于儒家经典的英译工作。在英国鸦片商人场地的资助下出版了英译本《周易》全文,被称为第一部“真正”的英文译本。收入《中国圣典集》第二册,1882年在牛津出版。

                拉古贝里(A1bert EtienneJean Terrien de Lacouperie,1845-1894年),法国人,英国东方学家,伦敦大学中国语教授。其译本初以《中国最古老的一部书——〈易经〉》为题,在1882年和1883年《皇家亚洲学会学报》上发表,1892年在伦敦汇编成书出版。

                布洛菲尔德(John Blofield),英国佛学家,中年曾到过中国,基于占筮需要而翻译《易经》,该英译本1965年在伦敦出版。其译文,尤其是那些占筮辞简洁清楚,读者一看就能理解。但译文并不可靠,许多是凭猜测。因此,它与其他译本相比没有什么地位,最多只能为现代占筮者提供方便。

                贝恩斯(Baynes),美国人。根据卫礼贤德译本转译成英文。1950年在纽约出版。书名为:The I Ching:or Book of changes。全书共两册,为《博林金丛书》之第十九种。后来这部由德语转译成的卫一贝英译《易经》,胜过所有据中文原著翻译的英译本,成为当今西方英语国家所通用的“标准译本”,一再被翻印。

                3.法文译本和翻译者

                宋君荣(Antonious Gbubil,?-1759年),法国传教士。字 奇英。于1722年来华传教,在传教过程中,对《周易》作了深入研究,并将之译成法文。1750年出版。因其作有包括此书在内的六部汉学著作,而被时人誉为“最博学的耶酥会传教士”。

                霍道生(P.L.F.philasbre),法国海军军官,安南学专家。他的法译本为《周易首次法译本——附程子和朱熹的全部传统的注疏及主要注释家的注释摘要》。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隔八年后,才于1893年在《基格博物馆年刊》第23期上发表。霍氏的法译本虽在利雅各英译本之后,但霍氏声称从未见过利雅各译本。霍氏与利氏一样,紧跟中国易学家,尤其是宋儒程颐朱熹之说。

                哈雷兹(Charles-Joseph de Harles,1832-1899年),比利时汉学家,曾任鲁汶(Louvain)大学教授,1899年成为比利时 皇家学院院士。1887年在《亚洲学报》上发表《易经原文》,后在巴黎单独成篇出版。1889年,他在布鲁塞尔正式出版了《易经》法译本。《易经——复原、翻译与注释》。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译本,哈雷兹于1896年《通报》第7期上发表了《〈易经〉注解》一文,这是他研究《易经》的重要成果之一。此译文影响较大,至今仍享有盛名。1958年由贝克尔加上序言再版,书名作:Lelivre des Mutatiens,是当今西方通用的法译本。1896年瓦尔·德雷莫将其译成英语。由英国沃金东方大学研究院出版。

                19世纪还有不少法译本,如 Edouard Charanner(艾·夏伯那)、Henri Maspero(亨利·马伯尔)、S.Couvreur(顾赛芬)等人将《易经》先后译成法文,理解角度各有不同,水平相差无几。

                4.德文译本和翻译者

                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年),德国传教士。 精通汉学,1899年来华传教,后又任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曾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在华居住达二十五年之久。历时近十年,翻译《易经》,1924年在法国耶拿(Jena)出版。译笔简洁流畅,忠实可信,简明自由,富于想象,比利雅各译本更能把握原著精神与意思。在西方得到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独一无二”的。此译本在西方间世后,即取代已流传了上百年之久的利雅各译本,成为利雅各之后影响最大的欧洲语文译本。1950年美国博林金基金会在已有好几种英译本的情况下,仍让美国最优秀的德译英专家贝恩斯(Baynes)将卫氏德译本《易经》转译成英文。该译本1950年在纽约出版,书名定作: The I Ching:or Book of Changes。全书共两册,为《博林金丛书》之第十九种。此译本成了当今英语国家通用的“标准译本”。

                除此之外,在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版的德译本还有比尔·贝姆改编的《〈易经〉——中国占筑书》,马里奥·舒伯特《〈易经〉——据中文新译》等。


                5.俄文译本和翻译者

                休茨基(1897-1941年),苏联语文学博士,教授。他的译 本是最早俄文译本。由于译者长期从事东方文化尤其是《易经》研究,曾以论文《中国的易经》获博士学位,故其译本较忠实、可信。在苏联影响较大。1936年初版于莫斯科,1960年再版。

                6.在日本、朝鲜、东南亚的传播《周易》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传播,则更早。因这些国家同为“汉文化圈”,所以不需什么译本。

                越南自秦汉而至五代,为中国郡县千年以上,《周易》作为五经之首,对越南的影响和地位自不待言。至黎朝,黎圣宗于光顺八年(1467年)首置五经博士。黎朝纯宗龙德三年(1734年)春正月,印五经板,颁布天下,又亲制序文。同年又刻《五经大全》等颁于各处学官。在民间,《易》也被定为十五岁以上学子进学的规定课程之一。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还有文人用此时越南拉丁化的国语翻译《易经》。至越南时,阮孟保又译《易经》为越文。

                朝鲜自汉武帝元卦三年(前108年)至西晋末,为中国的郡县四百多年。易学早巳传入此间。朝鲜半岛古时分为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高句丽于公元372年就设置了太学,《易经》就是其主要教材之一。百济公元384年立为太学。新罗公元675年统一了朝鲜,682年始设立国家,《周易》也被列为主要教材之一。至高丽王朝时,国家扩充,设置七斋,《周易》列为经学讲座之首,并被列入科举考试内容。到1489年,李朝又颁五经等书于诸道。现代,易学在朝鲜尤其受重视。南朝鲜的国旗图案,就是按照八卦太极图设计的。1984年在汉城举行了首届国际易学大会。

                日本《易经》最早由百济(朝鲜)传入。公元513年百济五经博士段杨尔渡日,554年,又有百济五经博士王柳贵、《易》博士王道良渡日,将《周易》传入日本。676年,天智天皇设立大学寮,701年“学令”规定《周易》作为九经之一,成为大学寮的教材。江户时代《1603-1867年),儒学简直成为日本的“正统”学术思想,《周易》因而愈加被人所看重。

                (二)《周易》研究

                17世纪,法国传教士白晋(一译“鲍威特”)( Joachim Bouvet ,1656-1730年)在华生活四十余年。曾奉康熙皇帝诏命,并在清朝廷的直接指导下花六年时间研读《易经》,从中得出了天主教和儒教的根本意义相同的结论。认为易学与天主教“大有相同”,易学与西方秘学古传可相考。最先发现《易图》符号阴爻--,相当于数学中的0,阳爻━,相当于数学中的1。并于1698年以自己的发现,引起莱布尼茨对《易经》的注意。1703年曾寄给莱布尼茨两幅“易图”:《Segr-
              egation-table》,和莱布尼茨保持长期的通讯联系,以探讨《易经》。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在白晋等人影响下,研习儒学,敬仰中国古代的爻画文明,曾在法兰克福创办中国学院。1703年发现白晋赠予的两张“易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图象中的符号变化规律和他在1679年第一次描述确认的二进位数字的排列完全一样,六十四卦完全可以按二进制算术方法排列成“0”和“1”这两种符号,成为计算机语言,并由此认为伏羲是中华帝国和东洋科学的创造者。

                19世纪以后,西方《易经》研究取得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比利时哈雷兹教授除1887年出版法译本《易经》后,先后发表十余篇研究论文,如《易经注解》、《易经的真实属性与解释》、《中国古代占卜书》、《易经的象意符号》等。认为“卦”是书写的符号,汉字符号是与卦一起使用的。而不是单纯的名字选择。不少注释有独到之处。

                德国传教士卫礼贤之子卫德明( Hellmut Wilhelm,1906-)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继承并发展了其父亲的易学思想,整理并出版了其父亲的易学研究著作和译文。其著有《变化——周易八论》(《Die wan-
              dlung,acht Uotrage Zum I-Ching》)、《易经中的天、地、人》(《Heaven·Earth and Man in the Book of Changes》)、《〈易经〉中的思想和概念的相互作用》(《The Interplay of Image and Conce-
              pt in the Book of Changes》)等。对《易经》来源、结构、基本概念、二元论、易卦性质、乾与坤的意义、《易传》内容等作了通俗的解释。认为《易经》卦爻辞有误、漏,并根据《左传)引《易》的情况,对乾卦的爻辞大胆地进行重新编排改写。又认为《易传》的作者为孔子和他的弟子。《易传》的最大进展就是从乾坤二元相反相成、相对相需的动态观点来了解整个存在界——亦即天之道。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荣格( Carl Gustar Jung,1875-1961年),重点研究《易经》之心理现象,将问卜作为探索潜意识的一个方法。认为《易经》的方法确实把存在于事物和人们中隐微的个别品质都考虑进去了,包括在一个人的潜意识自我中。《易经》始终坚持自知之明,而且是一本关于要悉心审视自己的性格、态度和动机的长篇劝说书。认为中国人立场的本身与人们对占卦问卜持何态度无关。

                L.A.戈林达于1981年出版了《易经的内部结构》一书,该书提到了斯洪贝尔克论本世纪60年代发现的遗传密码与《周易》的关系,认为遗传密码系统是由三爻(八个经卦之一)组成的64个“字码”,而这些字码写成了核糖核酸(DNA)分子长链。历史长达几千年的中国《易经》系统提出了一个合乎自然哲学顺序的方案。

                此外,如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年)将《周易》视为中国人最深邃的抽象思想和纯粹范畴;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Needham,1900-1995年)对易学在世界科技史上的重大影响作了分析。

                综观西方易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易经》的占卜研究,此类著作大行于世,如美国现有7种版本,年销十余万部,读者、作者遍及于各阶层;二是《易经》与自然科学研究。除以上所述外,较著名的论著还有Matolleall于1975年出版的《阴阳及卦爻》、I.K.Sheh-utskii于1979年出版的《周易研究》(Research of the Iching) K.C.Anthony1981年出版的《易经哲学》(PhilosoPhy of the I Ching)、F.CaPra的《物理学之道》(The Tao of Physics)等。

                日本及东南亚易学研究成果更显著。日本江户时期,主要易著有藤原惺窝《易经注》、室鸠巢《太极图述》、三轮执斋《周易进讲手记》、佐藤一斋《易学启蒙》、伊藤仁斋《太极论》、井上金峨《易学弁疑》等。本世纪以来,易著达二百余种。主要有铃木由次郎《汉易研究》、《易经译注》、《太玄易的研究》、《易经译注》、《易与人生》、《孔子与易》等,高田真治《易经译注》、《易的国家观》、《易的形上学》、《易的思想》等,户田丰三郎《易经注释史纲》,桥辙次《易经讲话》,武内义雄《〈易〉与〈中庸〉之研究》等。

                朝鲜、越南、新加坡等也有一大批易学研究专著。

                当今一大批旅居国外的华人在《周易》研究方面孜孜以求,成绩斐然。如比利时籍华人沈宜甲先生《科学无玄的周易》、美国康州美田大学唐力权教授《周易与怀德海之间——场有哲学序论》,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易的象、数、义、理一体同源论》、《易经中的理与气》等,推动了海外易学向高深层次的发展。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读罢此文,才知如若始皇帝不焚书,除巫医之外的书也能保留多好。
            • 大虾你不会是看李碧华的小说看入迷的吧?算了,不过,哈哈哈哈,没什么
              • 李碧华她是谁?
                • 就是写小说矫情的,用电子邮件发易经的英文,哈哈哈
      • 人家兵戈那是谦虚,99。9999%他没有杀过猪和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