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Topic

  • 枫下沙龙 / 谈天说地 / 罗素评马克思
    • 毫无疑问,马克思永远是一座思想高峰。
      • 托马斯·皮克提的叙述

        在马克思于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一卷时,也就是李嘉图的稀缺性原则发表半个世纪后,经济和社会现实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问题不再是农民能否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或是土地价格将疯狂的上涨,而是如何理解现在正迅猛发展的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

        当时最引人注目的现实是工业无产阶级的悲惨生活。尽管经济快速增长,但在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大环境下,大批农村人口外迁,导致大量工人涌入城市贫民窟。工人们工作时间很长,工资却非常低。新的城市悲剧发生了,更为明显,更让人震惊,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旧制度造就的农村悲剧更加悲惨。《萌芽》、《雾都孤儿》和《悲惨世界》并不是来源于其作者的想象力,而是来自于在工厂工作的那些根据法律限制仅大于8岁(1841年的法国)或在矿山工作的大于10岁(1842年的英国)的童工们。

        事实上,今天我们所掌握的所有历史数据表明,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甚至是到后三分之一时间才出现了工资购买力的显著上升。从19世纪的第一到第六个10年中,工人的工资停滞在非常低的水平——接近甚至不如18世纪及其之前的水平。据我们的观察,英国和法国在这漫长的工资停滞的阶段停留了更久,因为在这一时期他们的经济增长正在加速。我们在1870~1914年间看到的充其量是一个稳定在一个非常高水平的不平等,以及在某些方面不平等程度的螺旋上升,尤其是财富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很难说如果没有因战争引发的重大经济和政治冲击,这个轨迹将会向何处发展。借助历史分析和一点远景预测,我们现在可以把这些冲击视为自工业革命以来强大到足以减少不平等的唯一力量。

        无论如何,资本在19世纪40年代繁荣发展,工业利润增长,但劳动收入却停滞不前。这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当时还没有出现完整的国家统计数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第一个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起来了。他们的中心论点很简单:如果经过半个世纪的工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还是和之前一样悲惨,而立法者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禁止工厂雇佣8岁以下的儿童,那么工业发展的好处在哪里?技术创新、辛苦工作以及人口流动的好处又在哪里?现有的经济和政治体系的破产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人们想知道其后的长期演变:你们到底还能说些什么呢?

        这就是马克思为自己设定的任务。1848年,在“民族春天”运动(这是指在那年春天爆发的欧洲革命)爆发的前夕,他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一篇简短而强有力的文章,它的第一章由一句名言开始:“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文章第一部分以同样著名的革命预测结尾:“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存的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在接下来的20年里,马克思写了多卷的论述文章对这个结论进行论证,同时第一次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及其崩溃的原理。

        和李嘉图一样,马克思将他的研究重心专注于对资本主义体系内在逻辑矛盾的分析上。他因此寻求将自己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蒲鲁东主义者区别开,马克思认为这些人只是一味地谴责工人阶级的苦难生活,却不曾为解决他们的实际经济困难提出真正的科学分析。总之,马克思将李嘉图的资本价格模型以及稀缺性原则作为强化资本主义动态分析的基础,当时资本是工业设备(比如机械、厂房等)而非固定资产主导,因此原则上累积资本数额没有限制。事实上,他的主要结论可以被称为“无限积累原则”,即资本将不可逆转地不断积累并最终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是一个没有天然界限的过程。这就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终将灭亡预言的分析依据:资本收益率稳定降低(这样将遏制资本积累并导致资本家之间的激烈冲突)或是资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无限制地增长(这迟早将变成工人运动的导火索)。不论发生何种情况,社会经济均衡或是政治稳定都将变成奢望。

        尽管存在局限性,马克思的研究在很多方面还是卓有成效的。首先,他以一个重要问题开始(关于工业革命期间空前的资本积聚),然后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回答:现代经济学家都应该以他为榜样并从中受益。更加重要的是,马克思提出的无限积累原则表现出其深邃的洞察力,它对于21世纪有效研究的意义毫不逊色于在19世纪的影响。

      • 有一部已被列为经典的传记作品《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THE WORLDLY PHILOSOPHERS, The Lives, Times And Ideas Of The Great Economic Thinkers) 作者Robert L. Heilbroner,对马克思的评价也很高。我还买过此书的英文版给儿子。
        • 二战后,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自我循环中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其劳动力相对资本的稀缺度在提高,劳动力变得相对昂贵,工人有相当的筹码和资本坐下来谈判,加上各种各样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实施,使的资本积累相对稳定和缓慢,劳资关系相对缓和。
          • 但现在历史条件不同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工会力量的削弱和工资增长的相对放缓,工人和资本的谈判的筹码越来越少,劳资关系会越来越紧张。所以个人预见西方的左派的政府干预政策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发展壮大。当年政府的干预和福利政策挽救了被马克思预言要灭亡的资本主义。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理解《21世纪资本论》离不开中国

            作者得出一个推论,那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财富存量在不断提高,财富所得占GDP的比重也在提高,而财富分配日益不均,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食利阶层的财富比例回归到一战前的水平,食利阶层正在恢复,一个符合民主、公平理念的市场经济正在远去,因此,必须采取极端的措施加以解决。作者提出的一个政策建议是在全球范围内对高净资产人群和资本高额征税,以此来解决财富差距扩大的难题。

            皮克提在书中声称,这两个趋势是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必须采取制度性的手段才能抑制其发展。

            必须把全球的市场经济发展包括中国经济的崛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也就是说,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20多个发达国家,这是皮克提研究的最大局限性。

            二战结束后的近30年间,发达国家包括英美两国的市场经济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自我循环中发展的。在这个大背景下,其劳动力相对资本的稀缺度在提高,劳动力变得相对昂贵,加上各种各样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实施,使得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对稳定在较高水平,而资本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对比较低。这导致了战后近30年资本积累在发达国家相对比较慢的格局。

            但是8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化的加速,尤其是以中国为首的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使得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回报。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充沛的廉价劳动力又反逼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发生巨变,其中包括工会力量的削弱和工资增长的相对放缓。这一革命性变化导致了发达国家资本回报率的上涨,比如德国工人的工资过去20年增长缓慢,而企业利润快速上升,这恰恰解释了为什么这一时期发达国家资本存量的比例会不断上涨。

            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德国由于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了工会或职工等利益相关者的代表,不仅使得资本的力量得到了约束,而且促进了劳资合作,工人罢工的比例大大低于英美国家,也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的现象。再比如说,德国并没有像美国那样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金融业,金融业的发展也受到严格的管制,而实体企业的发展又得到了政府的持续支持,家族式的实体企业如果能坚持经营的话会完全免除遗产税,这种长期扶持生产性资本、鼓励家族企业通过资本拥有参与管理的方式,看起来是长期有利于经济发展、带来资本和社会共赢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总之,当地的市场经济运作中有太多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资本与劳动者的和谐,完全不必采取矛头指向财富或资本的极端措施。这些措施往往会带来整个社会的分裂、经济发展速度的下降。

            认识到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关键——减少高财富尤其是高生产性资本群体对于社会决策过程的过分干预。一旦高财富尤其是高资本人群对社会决策过程拥有了特别大的发言权,他们将会改变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边缘理论,只有非主流人群才会认真对待。人类的绝大多数始终相信宗教。极少数自以为特别聪明的世俗人文主义者当中,有极少数曾经相信马克思主义。仅此而已。
        据我所知,冷战结束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很难凑钱维持同仁杂志。当今绝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资金都在中国。问题不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衰落,而是为什么唯独在中国似乎没有衰落。答案当然是:强制力和资金。

          我读过几乎所有的马克思著作,敢于断定他是优秀的杂文家和政论家,但其他方面都是杂凑起来的。他在广泛的政治和社会活动中,以笔为批判的武器,配合武器的批判,因此并不重视前后连贯和体系建构。他的哲学是剪刀加浆糊,没有个人独创的部分,而且剪贴的各部分并不协调。他的经济学偏离了最近百年的主流,变成一种民科亚文化。由于数学方面门槛的上升,他的门徒大概不可能回归学院了。马克思主义者残余的空间在文化批判方面,因为这里几乎没有任何专业门槛。

          我相信:在苏联势力不及之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曾有过变成主流的机会。有些人把马克思主义看得很重要(很伟大或者很邪恶),是因为他们对世界思想史缺乏了解。他们就像没有出过远门的乡下孩子,以为村里的老师非常伟大。其实这位老师只是落第秀才,在名流大儒的圈子里地位很低。
        • 一座高峰就这样被你填平了
        • 这位真主流也。可以把全世界的文盲也加进来,更显得人多势众。
        • 这个说的很对。其实你的观点不仅仅可以应用在马克思理论上,可以应用在所有的哲学理论之上。和科学的严密和精确比起来,所有的人文的名流大儒都是乡村里的落地秀才。
          • 马克思主义和严密,精确这些词无关吧?
          • 艺术更是糟糕。
          • 哈哈。。。这么义正词严的批马克思是个东拼西凑的工匠,只证明了自己的无知。西方的先知还得从古希腊罗马找,有几个是自成一体的大家?大多是博采众长,再自成一家。边沁在法学方面受爱尔维修等影响,其哲学受哈特里影响,而哈特里又受休馍因果论影响。
            • 马尔萨斯采纳了传统的基督教观点,达尔文“适者生存”是边沁“自由竟争”概念的延生,进化论追溯到阿纳克西曼德,孔德的哲学和维科很相似等等,等等。。。
        • 完全同意!人类从有了文明以来,其实就有马克思这种幻想,马克思的理论基本是沿袭莫尔的乌托邦,大西洋城等一系列的“乌托邦”。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这种“乌托邦”的理念其实是个中性词。仅仅在高端的哲学领域有市场。

          比如:剑桥等大学每次拼比世界伟人思想,都会把马克思算到前100名,不过这个名单里也有尼采,大学公开课里,剑桥甚至有一个专门的课程讲解尼采。

          尼采,马克思在思想史上有研究价值。类似《乌托邦》也是西方政治哲学10大名著之一,,其他的还有洛克,马基雅维利,孟德斯鸠,哈耶克等巨人!!

          中国五毛的狡猾之处在于,用思想上的一个派别去类推到现实中!!

          在政治这个现实中,基本是混杂了各种思想!所以,尼采和马克思在政治领域不是一个主流。可操作的政治思想,基本还是英法等开创三权分立的那些伟人。

          遗憾的是,中国教育部也和五毛一样狡猾,至今,中国的各个大学也是讲解以《马列主义》为主的政治思想学说,其他学说基本是封杀,或者是压抑。

          人类文明中,宗教的力量很明显,其中,韦伯,哈耶克,波普尔等人用非理性,用宗教解释历史和社会非常成功,但是,中共控制各大学,基本不让这些伟人的理论出现在教材里。2005年人大想开始这些课程,但是被封杀。

          另外:韦伯,哈耶克,波普尔的理论是最直接的反驳马克思的理论,非常完美的反驳了马克思的理论。




          同样的还有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很伟大,这个谁也不否认!

          但是在具体的现实的科研中,还是以微软,苹果,波音等美国德国大公司的“比较现实”的科研为主。量子力学在普通大众人群中不是一个主流。毕竟一般人是无法想像:“光速,蠕洞,黑洞,马鞍时空变化等量子力学难题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还有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景涛,习近平,一座又一座高峰。可惜罗素死得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