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关于“驱除鞑虏”这个口号不能用简单贴一个民族主义的标签,是有其深刻历史现实原因的,这个问题也涉及为什么清政府就是搞不成立宪。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众所周知,清朝是以一族治天下,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一般情况是一家治天下。英国王室也是外国人,但他们也是一家治天下,没有把他们的本族人从国外请来在英国作统治阶级。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他们可能可以接受一家治天下,但一族治天下等于在阶级压迫之下还要在加上民族压迫,对于二十世纪初,国门大开,民族情绪和认同因为西方列强欺凌而正在形成的中国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中国历史上是原本没有西方的那种民族意识的,但谁着西方思想的传播,当时民族意识已经开始觉醒。相对于作为中国人的意识,由于满清顽固坚持满洲特权,汉民族的意识也在崛起。这点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就可以看到。
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政府的执政重点转到了洋务运动,朝廷内形成了改革和保守两派。基本上改革派是以曾李为首的崛起于镇压太平天国的汉族地方大员,保守派以北京满族官僚为主。其矛盾纷争,在洋务和变革的程度。无可否认,变革和洋务必然威胁满族保守势力的利益。一直发展到高潮百日维新,光绪倒向了康梁的激进改革派,导致最后慈嬉倒向了保守派,使保守派一举取得优势。基本上从此时开始可以说立宪的不成功是注定了的。此后尽管迫于压力,慈嬉和保守派宣布也要立宪,但所谓的皇族内阁让人心完全倒向了以革命党一边。
孙领导的革命党与其说鼓吹了“驱除鞑虏”之类的民族主义情绪,不如说利用这种情绪来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以说当时的人心向背是非常明了的(除了满族人,汉人有几个象王国维一样殉了清?),满清政府的出于民族利益所在无法做出妥协,其倒台是注定的。武昌起义就是这压断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辛亥革命与其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不如说是民族革命。
孙在这之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悄悄的把“驱除鞑虏”变成了“五族共和”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