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梦里三十年的新村中学

环滁皆山也。

连绵的山脉,望也望不到边。高耸的山峰直入云霄。望也望不到头。

在山脉的中间,在山峰的脚下,几处校舍洒落在那里,前不挨村,后不着店,孤零零的,显得非常突兀,又非常的和谐……

朗朗的读书声从校舍中传出,随风飘得很远很远。

清清的阳溪叮叮咚咚地从遥远的天边流来,围绕着学校转半圈,叮铃咚隆地朝云深处流去.……

藏在树上的知了声,远处不知名的鸟声,偶然可听见的狼嚎声,和着朗朗的读书声混合在一起,似乎成了世外桃源的一景

这学校就是藏在最远最高浙南山脉之中的黄甫中学: 新村中学。

新村中学,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似乎是哪位创始人在建校的时候随手起的名字,不曾间,却谱写了一代传奇。

就是这一所藏在深山中的学校。就是这几间校舍。就是十几个干劲十足的老师和和一两百多个学生,成为了县府最著名的初中。

这是一所大山里冲出一条路的初中。

这是一所充满拼搏精神的黄埔学校。

招生范围只限于大山深处中的学生。那时县府下面有七八个区,新村是属于最偏僻的一个区。

很多学生寒假暑假要帮忙家里干农活,农活忙完,开学时间一到,便带上的干粮,走上差不多一天的山路,来到新村学校上学,带着希望去改变命运。

背着大米,番薯,还有黑乎乎的一些咸菜。很少有��,因为肉时间放不长。

两个星期之后,又要走一天的山路到山中,带下礼拜的口良。

两个礼拜一循环。周复一周,年复一年。

朗朗的读书声, 那肚子饥饿的咕噜声,和窗外的潺潺的水声交集在一起。成了上世纪那段初中时光的独特的记忆。

前不挨村,后不着店,山里的娃娃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读书上面。

悬梁刺股。

那时候经常没电。于是大家都备了很多蜡烛看书。用蜡烛的时间点长了,就留下了蜡烛的眼泪,形成了烛台。

在烛台上又重新点蜡烛。

最后各位同学都有各种形状的烛台。争奇斗艳的。在县城读书的朋友们感到非常的羡慕, 还经常向我们讨要,当做纪念品。

我的眼睛就是那时候看近视的。

读书,死读书,山里的娃只有死读书。

因为山里的娃儿知道,只有读好书,才能走出这片大山。

整个县城都知道,要想孩子学习好,就要送到新村中学。

那里没有游戏机,没有村庄。没有商店,没有电影,有些时候还没有电,没有繁华世界的一切世俗生活。

那里有的只是琅琅的读书声,和山里的孩子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勤奋。

于是大部分的乡下学生,和夹杂着一些城里慕名而来的的学生,在这小小的校舍里,同窗三年。

那是在操场还没建设完全。每个星期有一节劳动课。大家都要去挑石头垫操场。

同学们有的滚着石头,有的背着石头,有的挑着石头,和老师们在一起,慢慢的把操场建起来了。

读书累了,自然要吃饭。吃饭就要生柴火。每个学生都有交几百斤柴水的任务。

山里的娃娃自然是山里的一把好手。在周末不读书的那一天,拿着柴刀,钻到高高的深山里,砍下了树,从那高高的山岭上滚下来,腾云驾雾一般。然后再一捆一捆的背到学校上交当柴火。

交完柴水之后,又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

那时候单纯的心只有单纯的两个字: 读书。

那时候从来不会想读书是为了什么?也不会想为什么读书?更不会想读书有什么用?

每位同学都知道读书。

读书改变命运。

读书走出大山。

铁打的帐营,流水的兵。一批一批的新村中学的学子,三年一轮回,毕业后走向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在那时单调的生活下面,也有一些五彩的水花。

和仁康同学在大山里做了十几个机关抓老鼠。抓到之后把毛拔掉清理干净,放到饭盒里蒸,又是一顿美味。

四五十个人睡在一个宿舍里,上下铺。早上一醒来,经常看到有同学半夜从上铺掉到地下,还乎乎的睡得很熟。

有时半夜地上一滩水。也不知是谁的夜尿。

……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人们渐渐的都到城里去了。

新村中学也渐渐的被废弃了。没人了。

校舍慢慢的长满了杂草。

在各行各业的的新村中学的学子,时不时的有人会回原地就地重游,回想起上世纪的辉煌事迹,那琅琅的读书声充斥了天地,不尽唏嘘不己。

我的新村中学。

你还在吗?你还好吗?

只有风在呜咽着。

在这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地方。

在这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脉之中。

新村中学成了一段历史。

成为一段后人无可企及的历史。承载着那段时代的记忆。承载着山里的娃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拼搏精神。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新村中学。还献给我那亲爱的同学和老师们。

丫丫爸爸2017年写于多伦多。

more blogs at 丫丫爸爸的博客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