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可口可乐和咳嗽

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是说可口可乐是某个药剂师随手配制的咳嗽糖浆,没想到一炮而红。

人都喜欢这种传奇故事,所以连可口可乐的中文网站也半推半就的把这个故事略作加工收录为官方自述:

前美国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有个名叫约翰•彭伯顿(Dr. John S. Pemberton) 的药剂师,他挑选了几种特别的成分,发明出一款美味的糖浆


跟所有传奇故事一样,如果真的从文献里找严肃记载,总是会发现故事不这么生动。少了很多偶遇,多出很多世俗。

彭伯顿并不是“偶然”发明的可口可乐,当初发明这东西也不是为了做咳嗽药。

可口可乐的第一版,甚至根本不是软饮料,而是一种酒。

故事要从一种叫做马利亚尼(Vin Mariani)的酒说起。

马利亚尼酒是一种古柯酒。就是用酒浸泡古柯叶来制作的酒。每盎司马利亚尼酒含古柯碱7.2毫克。

如果您不熟悉古柯碱这个名字,它的另一个名字您可能熟悉:可卡因。

对,马利亚尼酒实质上可以定义为毒品。只不过马利亚尼酒是1863年发明的,那时候古柯碱还没有被立法禁止。欧洲人只是发现美洲印第安人嚼古柯叶来提神,于是就把这东西添加到酒里,然后号称这种酒能强身健体。这个呢如果说健体的意思是增强身体抗病能力,那么古柯酒是做不到的。但是如果是说喝了这酒你感觉强壮,这个可以有。因为古柯碱本来就是一种中枢兴奋剂,能导致大脑欣快中枢放电,于是让人能自我感觉强壮。

当时的医学知识还不完整,大家对古柯碱的作用机制和潜在危害不了解,只感觉到喝了古柯酒之后确实“感觉强壮”,于是古柯酒热卖不衰,连教皇利奥十三世和庇护十世都深爱其壶中三昧。利奥十三世甚至亲身做这酒的代言人。



 

彭伯顿参加过美国南北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开了个药店。当然那时候现代医学还没成型,所以他卖的药跟咱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差不多是一个水平,基本上起的也就是个心理安慰作用,所以生意不是很火。彭伯顿想另辟蹊径寻找财路,看到马利亚尼酒在欧洲火得烫手,他有心创造美洲版马利亚尼,于是就配制了一种叫做法国古柯酒的东西。

彭伯顿1885年注册了他的法国古柯酒,还没来得及探测市场虚实,第二年他所在的亚特兰大州宣布禁酒。

这本来应该说是拦腰一棒。没想到彭伯顿腰上有气穴,这一棒砸下去,生生砸出出了一个美国第一品牌。

因为可口可乐就是给这么逼出来的。

亚特兰大不让卖酒了,彭伯顿只好换汤不换药,抽掉法国酒,换上糖浆水,起个名字叫可口可乐,然后在广告中声称这种饮料可以治疗吗啡成瘾(他自己有这个毛病),消化不良,神经衰弱,头痛,阳痿——但是没说止咳,虽说那其实是他这个配方里唯一真正的药理作用。

给饮料写上一大串治疗功效,照说应该有助于促销。可是彭伯顿这一招好像没太能蒙住亚特兰大的老百姓。头一年他只卖出400瓶。彭伯顿感觉自己经商不是高手,只好找人合作。彭伯顿自己本来就不善经商,他跟人合作也一直是让儿子出面办事,自己只是名义上保有股权。彭伯顿三年之后猝死,而他儿子也没怎么争气,长期吸毒,40岁上吸毒过量死亡。而彭伯顿找来的合作者里面有个坎德勒,是一个精明商人。坎德勒略施小计就把另外几个合伙人挤出场外,自己全面控制了可口可乐的股权,然后对可口可乐的配方做了大幅度改动,最主要的是把可卡因含量减少了90%。1902年,管理部门意识到了可卡因的危害,制定出新政策,所有非处方饮品里不能含有可卡因,减少90%都不行,必须零含量。坎德勒不屈不挠,找到可以合法提纯可卡因的公司(那时可卡因作为药物提炼是合法的,因为它可以作镇咳药),用该公司提纯可卡因之后剩下的古柯叶渣滓做原料,这样可口可乐不再含可卡因,却还是能保持那种古柯叶的味道。

当然,去掉了可卡因,可口可乐也就不再有镇咳的作用。所以现在的可口可乐就是个饮料,没有任何“药用价值”。

可口可乐的名字,一半来自古柯叶(coca leaf),一半来自富含咖啡因的可乐果(kola nut)。可乐果的咖啡因含量3%,而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只有大约1.4%。当然,用可乐果做咖啡来源而不是用咖啡豆,应该不仅仅是看中它咖啡因含量高,也是为了吸取可乐果的那种独特口味吧。

现在的可口可乐没有古柯碱了,但是还有咖啡因。355毫升一罐的可口可乐里有34毫克的咖啡因。(一杯咖啡通常含95毫克咖啡因)。儿童对咖啡因敏感,容易因为咖啡因抑制食欲而影响生长发育。所以6岁以下儿童如果要喝可口可乐,每天的量别超过一罐。

关于可口可乐配方的神秘故事一直流传,这或许也是可口可乐公司造势的伎俩之一。商业产品配方保密本来谁都一样。可口可乐配方保密,百事可乐配方又何曾公开过?只不过这种增加神秘感的传说总是能吊人胃口,可口可乐公司也就乐得给这种传说推波助澜。一种说法是可口可乐公司任何时候只能有两个总裁知道这个配方。不过不是传说中的每人只知道一半。这两个人都知道完整的配方。原因不难猜想:万一其中一个遭遇不测,另一个人还能保证生产不中断,同时还得赶紧安排下一个配方知情人。配方据说是保存在亚特兰大桑托拉斯银行的地下金库里,只有这两个指定的知情人有权查看,也只有他们能授权下一个知情人。

可口可乐公司自己其实并不直接生成可口可乐成品。他们只生产饮料主剂(糊糊状浓缩物),然后发送到各个有合同关系的装瓶公司,由这些装瓶公司勾兑糖水加气封装,然后卖给零售商。可口可乐公司允许各地的装瓶公司根据当地人的口味调整每灌可乐的甜度。

1927年,可口可乐开始进入中国,最初在上海销售。当时的美国销售商大概对于中文这种完全不同体系的文字十分缺乏体验,所以完全没有考虑到可口可乐的英文名字需要翻译。因为,在世界上95%的其他语言环境里,英文商品名都可以用本地表音符号表达而不会有语义方面的凌乱。可是中文文字不是表音符号。每一个字都有具体含义。用这种含义丰满的象形文字来表音,择字不慎可能就有麻烦。因为美国商人自己没有想到先确立一个“正式”翻译,卖可乐的店员们就即兴发挥,招牌上的名字百花齐放,曾经出现过“蝌蝌啃蜡”或是“骒骒鼓蜡”这种足以让美国商人中风的华丽翻译。这么惊悚的名字自然打不开销路。美国方面这才意识到中文世界的独特国情,于是赶紧发英雄帖征集翻译。最后在英国留学的蒋彝以“可口可乐”入选,拿到25英镑的奖金。这笔奖金跟可口可乐的家业相比实属寒酸。据说蒋彝后来曾笑言当初应该向可口可乐公司讨要若干股票的。不过,蒋彝的这个翻译至今一直被誉为商品名中文翻译里最传神的经典。能有这个名誉,蒋彝其实无需太过懊悔。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