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古代四大美女》之四 “羞花” (2/2)

Image result for 杨贵妃

上回说道玄宗将杨玉环从道观中接回了宫,并封了她贵妃头衔。自此,玄宗就是“对她爱爱爱不停”。就如白居易在《长恨歌》里面说的,那真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呀。相比于武惠妃,杨贵妃不光更加年轻漂亮,而且精通音律和舞蹈,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过问政治,就是一心一意地哄着唐玄宗玩儿。这下玄宗可玩儿美了。两个人在皇宫里整了一块地方开设教坊,专门教人唱歌跳舞唱戏。他们找来了300多小孩,手把手教他们跳舞,跳的是玄宗自己作曲加编舞的《霓裳羽衣舞》。据说这个教坊是中国最早的专业戏曲培训班。由于教舞的园子里种满了梨树,那里就被宫里人称作“梨园”。“梨园”这个词在日后就成了戏曲行业的代称,而唐玄宗就成了当之无愧的“梨园”祖师爷。

杨贵妃在生活方面是极尽奢华的。据《旧唐书》记载,宫里有专门的“贵妃织院”,织院里有绣工700人,专门就给杨贵妃一人做衣服。据说李白在见过她那奢华的衣服和美丽的妆容之后,写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句,可见当时的情景给李白留下了多么深的印象。另一句我们都熟知的表现贵妃生活的诗句就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该诗出自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描写的是玄宗用传递紧急军情的八百里加急给贵妃运荔枝的事。华清宫是当时玄宗和杨贵妃经常来居住的一座行宫,地点在距离今天西安市30公里的地方。传说华清宫从西周的时候就是皇家园林,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扩建,在唐玄宗的时候达到了顶峰。由于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温泉浴池,也被大家称为“华清池”(不是“清华池”,那个在北京虎坊桥),据说玄宗和杨贵妃每年有三、四个月的时间都待在那里。传说中杨贵妃其中一个“勾人”的技巧就是时刻保持神秘感。说她在和玄宗亲热的时候必须要黑着灯,自己的身体不能被他看到,只能让他通过双手来感觉。等到完了事宫女把灯掌上的时候,贵妃已经把衣服穿好了。如此一来,搞得玄宗只能等到她上华清池里一个人洗澡的时候,自己在外边悄悄扒窗户偷看才能看到那如玉凝脂的肌肤。据说有一次杨贵妃进去华清池洗澡,玄宗就趴外边偷看。就见里面贵妃正在一件一件脱衣服,当正要脱完,玄宗也看到兴头上的时候,他被一个小太监发现了。小太监一看那不是皇上吗,于是赶紧过来请安,并问:陛下在干什么呢?这就把玄宗问尴尬了,他怎么也不能直接说在扒窗户偷看自己老婆洗澡吧,那也太丢人了。他就只能和这个小太监穷对付,结果二人的对话被里面的杨贵妃听见了。等到玄宗好不容易把小太监对付走了,再一扒窗户,得!里面连衣服都穿好了,啥也没看到。

唐玄宗对杨贵妃这么好,而杨贵妃又漂亮又会陪玄宗玩儿,两个人闹矛盾吗?答案是:一样吵架,而且吵得还挺凶。据说杨贵妃有一个毛病,就是嫉妒心比较强。梅兰芳大师那出著名的京剧《贵妃醉酒》写的就是她吃醋的事。有一天玄宗约杨贵妃在百花亭喝酒赏花,自己却迟迟未到。贵妃差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玄宗是去了梅妃江彩萍那里了。知道自己被放鸽子了的杨贵妃气得一个人坐在亭子里喝闷酒,越喝越多最后酩酊大醉,只得由人搀着怅然回宫。贵妃醉酒这个故事是编的,但是杨贵妃真的有两次被逐出宫的经历,这在史书上是有记载的。第一次被逐是在她被册封为贵妃一年后的天宝五年(746年)七月。《旧唐书》上写:“五载七月,贵妃以微谴送归杨铦宅。”意思是杨贵妃因为犯了错被送回她娘家哥哥杨铦家。第二次逐出宫则是在天宝九年(750年) “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 说是贵妃又一次惹皇上不高兴了,再次被送回了娘家。看过宫斗剧的我们都知道,嫔妃犯错从来都是被打入冷宫的,什么时候听说过被轰回娘家的?而且还是两回?这在中国两千多年皇权时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杨贵妃两次被轰回娘家呢?这个正史里没有记载。而就是因为没有记载,后人们就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开始自由发挥了。比如,大诗人张祜在《宁哥来》一诗里写道:“日映宫城雾半开,太真帘下畏人猜。黄幡绰指向西树,不信宁哥回马来。”“宁哥”指的是玄宗的哥哥宁王李宪。张祜以此诗暗示杨贵妃和宁王有私情因此才被逐出宫的。可是宁王在742年一月就死了,那个时候杨贵妃刚去道观出家,玄宗再怎么爱她也不可能把宫廷乐官黄幡绰派到道观里去陪她一起等一个快死的老头吧(宁王比玄宗还大六岁)。由此可见这位张大诗人纯粹是在瞎编。

《资治通鉴》给出的贵妃出宫理由是“妒悍不逊”,结果各种野史就又开始在“妒”字上做文章了。宋代小说《梅妃传》里写杨贵妃第一次被赶出宫就是因为嫉妒梅妃江彩萍。有一次玄宗去看梅妃,结果杨贵妃知道后醋意大发,跑到梅妃的宫里将正在相会的梅妃和玄宗俩人当着面羞辱了一顿。玄宗挨骂后大怒,这才将贵妃赶回了娘家。这里所说的梅妃就是据说创作了《惊鸿舞》的那位(《甄嬛传》有一集里孙俪跳的就是这只惊鸿舞),因为她特别喜爱梅花,因此得名梅妃。由于杨贵妃的到来,梅妃最后失宠被打入冷宫,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投井而死。其实,《梅妃传》不过就是一部宋朝人写的唐朝小说,史书上并没有有关梅妃的记载。关于杨贵妃第二次被赶出宫,著名的元代戏曲《长生殿》里说,是因为她发现了玄宗将她的三姐虢国夫人留宿望春宫,才引得贵妃醋性大发,又一次将玄宗数落了一顿。这一次玄宗可是真生气了,不光把贵妃撵回家,而且有意渗着不听她的消息,也不提回宫的话。最后贵妃剪下一缕青丝让人交给玄宗,玄宗见发思人,再也控制不住对她的思念,这才将其接了回来。有道是“小别胜新婚”,杨李二人这么一闹,感情竟然更深了一层,从此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朝中的大事小情就都交给了李林甫和杨国忠负责。

后人常说杨贵妃堪比妲己,霍乱李唐王朝,是典型的红颜祸水。但如果我们仔细翻看当时的历史就会发现,杨贵妃其实替李林甫和杨国忠背了大部分的黑锅。李林甫和杨国忠绝对是唐朝的一对儿大宝贝儿,毁起国家来那真是专业级的。在李林甫控制朝堂的19年中,由于他的嫉贤妒能,生怕有能之人威胁自己的位子,致使许多的能臣都被打压和排挤,以至于后来朝廷到了根本无人可用的境地。安史之乱的祸首安禄山,要是没有李林甫的帮忙,几乎是没有机会能够出头的。安禄山是个胡人(突厥人),出身非常低。他的父亲死得早,母亲只是当地一个靠给人算命跳大神为生的巫婆。像他这种出身的胡人,在唐朝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得到重用的。由于唐朝有让有战功的将军回朝出任丞相的传统,李林甫担心一旦这些能文能武的将军回来,对他的地位就会造成极大的威胁。于是他劝玄宗在边境启用像安禄山这样出身低微又没什么文化的胡人为官,表面的理由是这些人非常了解当地底层外民族的生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边境稳定。但实际目的是李林甫知道这些人就算立了再大的功劳,由于他们本身出身和文化的限制,也是不可能来到朝内威胁到自己地位的。玄宗接受了李林甫的建议,安禄山的上升之门才就此被打开,并且一路往上爬最终做到身兼三镇节度使,手握20万兵马的一方诸侯。

野史传说杨贵妃和安禄山有私情,一次两个人一起去华清池洗澡,安禄山由于太过激动,在贵妃的胸口留下了深深的吻痕。由于唐朝都是低胸装,胸口位置的吻痕是藏不住的。杨贵妃灵机一动,用一条丝巾搭在胸前用以遮住痕迹。贵妃当时是整个社会的时尚先锋,她的一举一动无不引领潮流。这次她将丝巾搭在胸前,宫女们看到以为又是一种新的时尚呢,于是有样学样,人人开始在胸前搭丝巾。没多久,这个潮流就从宫里传到了宫外,在经过不断改良后,就成了最早的女性内衣——肚兜。其实这个故事是后人编的。当时安禄山为了讨好皇上,认了比自己小4岁的杨贵妃当干妈,在她面前学婴儿一样嘬着手指头满地打滚,还让宫女抬着扔到华清池里进行给初生婴儿的“洗三”仪式。可能和贵妃“共浴”事情就是从这里来的吧。当时安禄山做这些的时候玄宗都是在场的,而且他长得肥头大耳,又没什么文化,杨贵妃怎么也不可能看上他并和他偷情。估计当时的人们是怀着和现在人看明星八卦一样的心情才编出这许多“风流故事”吧。

再来说说那个大奸臣杨国忠。杨国忠本名杨钊,年轻的时候是一个问题青年,喝酒耍钱无所事事,为同族亲戚所不待见。后来他在家里混不下去了,就去四川当兵,从事屯田的工作。杨钊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是干起工作来还是挺有能力,只是当时的剑南节度使张宥看他不顺眼,但是他和当地名仕鲜于仲通挺对脾气,在其推举下不久就当上了扶风县尉。在公元745年杨贵妃开始得宠后,时任剑南节度使的章仇兼琼和亲信鲜于仲通决定去长安疏通杨贵妃的关系,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在了贵妃族兄杨钊的身上。杨钊带着礼物进了长安,先去讨好杨贵妃的三个姐姐: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虢国夫人。传说杨钊在家乡的时候就和三姐虢国夫人通奸,这次二人在长安相会旧情复燃,又搞到一起去了。通过虢国夫人的引荐,杨钊总算搭上了杨贵妃这条线,进而又面见了玄宗李隆基。杨钊在讨好人这方面真是天赋异禀,见面没多久就深得玄宗赏识,并将其留在长安任职,不到一年的功夫就身兼十五个官职。杨钊之所以能够升迁如坐火箭一样,很大一个原因是这位虢国夫人将内廷的讯息漏了出来,让杨钊很容易就猜到皇上的心意,而并不是杨贵妃对他有多照顾。有一次杨钊对玄宗说自己名中这个“钊”字不好,拆开是“金刀”二字,待在皇上身边不太吉利,请求玄宗给改个名字。玄宗一听非常高兴,认为这个请求表现了他的忠诚,于是赐名“国忠”二字。自此,杨钊就成了杨国忠,而且玄宗对他更加喜爱了,并允许他出门的时候用节度使的仪仗(旌节)。而在四川的鲜于仲通由于有杨国忠的极力推荐,也在750年升任了剑南节度使。然而,他刚升官不久,辖下的南诏就出事了。

南诏是唐朝时由彝族和白族在云贵一代组成的部落联合。为了对付北面吐蕃的威胁,玄宗拉拢南诏并封南诏首领格罗凤为云南王。受封的格罗凤很高兴,带着老婆去见信任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在他们路过云南的时候,当时的云南太守张虔陀对格罗凤的老婆动手动脚,在被格罗凤发现后又对格罗凤极尽辱骂,并诬陷其造反。格罗凤一气之下起兵杀了张虔陀。玄宗知道这件事后大怒,命鲜于仲通起兵攻打南诏。其实格罗凤本无意反唐,在得知鲜于仲通打过来后亲自写信求和,并在信中威胁如果不允和就去投靠吐蕃。当时玄宗朝中已经形成了以李林甫,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和杨国忠为首的三方势力的互相争权。李林甫得到安禄山的支持,李亨有郭子仪李光碧等一班地方势力的拥护。为了能和他们抗衡,杨国忠急需扶持一股自己的地方武装,而他的老熟人鲜于仲通自然是最佳人选。为了让鲜于仲通借着这次南诏战争增加战功,他撺掇玄宗拒绝了格罗凤的求和。于是在公元751年,唐朝和南诏的第一次天宝战争打响了。而结果是“褊急寡谋”的鲜于仲通部队几乎全军覆没,6万士兵葬身云南。战争失败后,杨国忠竟然谎报战果,说是战争打赢了,而鲜于仲通竟然还升了官当了京兆尹,空出的剑南节度使就由杨国忠兼任了。这之后的杨国忠对第一次讨伐南诏的失利耿耿于怀,于三年后(754年)派部将李宓领兵十余万二次攻打南诏。由于唐军不服南方水土,军中瘟疫蔓延,被南诏和吐蕃联军夹击又一次全军覆没,李宓和两个儿子战死。

这两次南诏战争让朝廷损失了将近20万士兵,元气大伤。再加上战时耗费的钱粮,让开元时期十分充盈的国库一下子见了底。安禄山看到此时中央缺兵少粮,认为机会来了。于第二年(755年)起兵造反,拉开了唐朝由胜转衰标志性事件——安史之乱的序幕。

战争一开打,安禄山的军队势如破竹,几个月的功夫就打到了潼关之外。这是首都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无论如何是不能再丢了。当时守潼关的是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他们采取的是闭关据守的策略,等待叛军自己出现漏洞。但是玄宗怀疑他们在潼关曾兵屯粮是有自己目的,在有人诬告的情况下将高封二人杀了,并将潼关守将换成了哥舒翰。在研究了当时的战况后,哥舒翰采取了和高仙芝、封常清一样的闭关据守策略,结果就是他也和两位前任一样被怀疑了。公元7566月,哥舒翰迫于杨国忠的压力,出关迎战安禄山,结果全军覆没,哥舒翰自己被俘,潼关被攻破,玄宗带着杨贵妃连夜逃出长安城。

玄宗一行逃到了马嵬坡(今天山西兴平市一带),禁军元帅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煽动士兵哗变(据说这次哗变其实是太子李亨策划的),围了馆驿,要求处死霍乱朝纲的杨国忠和迷惑皇上的杨贵妃。还没等玄宗反应过来,杨国忠已经被激愤的士兵乱刀砍死。光一个杨国忠死了众军士还不肯罢手,一定要将杨贵妃这个红颜祸水一并处死。玄宗虽然极为不情愿,但是面对气势汹汹的士兵,为求自保的他最终还是选择牺牲掉这个自己最爱的女人。公元756年六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被缢死在佛堂前的一株梨树下,从此香消玉殒,终年38岁。

在安史之乱平息后,玄宗由四川还朝,让人去马嵬坡将遗体挖出并改葬他所。《旧唐书》中记载:“初瘗时以紫 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 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意思是,在当初下葬的时候贵妃的肌肤就已经腐坏了,所以去的人并没有带回遗体,只给玄宗带回了当年的香囊。而《新唐书》中干脆连“肌肤已坏”都没有,只提到了香囊。总之,无论新旧《唐书》,反正遗体是没有的,这就不免给人以联想的空间。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后人认为这句是白居易在暗示贵妃其实没有死在马嵬坡。而在民间也留下了各种各样的传说,有说她出家了的,有说她流落民间的,而在在这些传说中脑洞最大的就数说她东渡日本这个了。

Related image

(日本的“杨贵妃之乡)

传说当时玄宗用一个宫女代替贵妃被缢死,而真的贵妃由曾经的日本官派留学生,后来又在唐朝中了举人的安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安排去了日本,在久谷町久津上岸并在那里生活了下后人认为《长恨歌》中的那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就是在暗指杨贵妃去了日本。现在日本山口县久津村被称为“杨贵妃之乡”,那里有个名叫“二尊院”寺院,据说就是杨贵妃的墓。传说杨贵妃到了日本以后没多久就病死了,并在死后托梦给玄宗,告知其自己身死东瀛的事情。玄宗醒后派人将秘藏的释迦如来和阿弥陀佛两尊佛像带到日本悼念贵妃。这两尊佛被日本匠人复制后供奉在了天寺,这座寺也因此被改名为现在的“二尊院”。据说杨贵妃在日本还有了后代,而且血脉延续至今。当年红极一时的山口百惠就声称是杨贵妃的后人。不过传说终归是传说,并没有什么史料可以证明。这些传说可能只是代表了世人不忍见杨贵妃最后那悲惨结局而萌生的美好愿望吧。

后世有很多描写杨贵妃的诗词,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这首流传非常广的诗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用叙事长诗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并着重了突出了玄宗对贵妃的“情”。该诗用了一半的篇幅描写玄宗在失去杨贵妃后那种内心的凄苦:“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真是闻者落泪。而后该诗又为李杨二人设计了仙境相会的情景,虽然温馨感人,怎奈最终还是阴阳两隔,全诗在最后道出了这绵绵无期的生死遗恨。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