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FW: 浅论中世纪基督教的人文关怀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浅论中世纪基督教的人文关怀

摘要:基督教在中世纪西欧占据主流文化的地位,其宣扬的“博爱”观念构成西欧社会重要的文化基础,充当着教会在中古西欧洲混乱的社会环境下构建宗教“神圣秩序”的核心价值手段。基督教号召众人要有“博爱”的观念,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注重对民众的人文关怀。运用慈善救济等手段,基督教关爱社会中的老人、婴儿、妇女,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慰藉人心、稳定了社会秩序,从而促进了中古西欧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中世纪; 基督教;博爱;人文关怀


前言

中世纪的西欧通常被人们称为“信仰时代”,而基督教作为信仰时代的主流文化,深入渗透到西欧社会的各个层面。中世纪的西欧人张扬着一种庄严肃穆的宗教精神,人们以基督教作为其内心的精神寄托。以往人们总是把西欧的基督教统治时期称为“黑暗的中世纪”。人们过多地关注基督教压抑人性,束缚人们的独立思想等层面,而忽略了基督教作为宗教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给普通民众带来的人文关怀。本文,即简要分析中世纪基督教宣扬的博爱慈善观,及对社会弱势群众的人文关怀,来肯定其人道主义的善举。



一、基督教的在中世纪的发展

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在产生初期就遭到罗马帝国的摧残、迫害,其发展也几度中落。但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却在西欧深入地发展,乃至达到兴盛的局面。这都是由于中世纪西欧的客观环境所造成的。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社会就进入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伴随着游牧民族的大迁徙,蛮族入侵,长期战乱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分裂割据的欧洲政局,混乱的社会秩序,中世纪的西欧人长期生活在没有保障的社会中,对现实的绝望情绪不断加重。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时的欧洲人的精神不断走向悲观和虚无,西方人企盼着通过一种宗教寄托给自己找一条脱离苦海的精神出路。基督教恰好给人们带来了这种精神上的依托。

中世纪的西欧鼓吹“神权至上”,教会不仅享有文化上的特权,而且在政治、经济上享有很大的权力。欧洲的居民在中世纪大多成为基督教徒,教会的影响深入到民众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无时不受基督教的熏陶影响。封建政权与教会的联系也在不断加强,乃至出现教会和君主共同掌握大权的局面。

中世纪的西欧教会与封建政权之间,有着深刻地联系。西欧历史上的“丕平献土”与查理大帝的加冕恰好反映世俗政权与宗教神权的联系。西欧各国的统治者在当时大多皈依了基督教,他们都希望利用罗马教皇给自己的洗礼,以此来为自己的统治加上神圣合法的外衣。西欧的封建统治者也大力扶植教会的发展,在统治阶级的扶植下,教会拥有许多世俗权力,掌握对土地的领主权,积累了许多财富。

在中世纪,西欧人们的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交织在一起。作为基督教基本组织形式的教会,以罗马教皇作为其最高首领,下设各省大主教,大主教下设各个乡镇的神甫,主教与神甫形成世俗的教士团体。这些教士团体遍布西欧各地,极大促进了基督教思想在乡村民众间的传播。各国的统治者宗奉基督教,使得基督教的传播得到国家政权强有力的支持。教会运用基督教的诸圣礼(主要为洗礼与弥撒)来掌握群众。广大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都受到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做礼拜、受洗礼、做弥撒,通过日常生活的宗教化来给民众带来精神上的寄托,满足人们心灵上的期盼。

中世纪西欧的基督教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信仰,恰在于其为苦难中的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教会和政权的结合,更促进基督教的传播。基督教不仅利用其教义来劝服人们信仰宗教,更宣扬耶稣对人们的博爱观来引导人们对基督的信仰,给中世纪苦难的人们带来希望和心灵上的慰藉。



二、 基督教宣扬的博爱与慈善观

没有一个宗教关于爱的思想可以与基督教相比[11]。因此,约翰.麦奎利在其《人性研究》中指出:“基督教学者对于爱的探索与解释所达到的深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宗教或世俗哲学。”这足以说明爱在基督教信仰中的重要性及其重大意义。

《圣经》宣扬博爱的观念。博爱一词,虽然是法国大革命的口号,但其思想源流可以追溯到基督教“爱”的诫命。博爱,即是广泛平等地爱一切人与生命,它是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世界几大普遍性宗教,无不包含着爱的范畴,都是基于一种神圣的终极关怀来对待个人生活与处世的智慧[10]。爱有着多种形式,母爱、兄弟之爱,宗教信仰之间等等,每一种爱都有它的特殊涵义。基督教的“博爱”观是宗教之爱中的一种。它是连接人与神(上帝)之间的桥梁,也是人与人之间爱的基础。

基督教提出的“爱”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把它当作信仰的核心内容和道德的最高境界;提出神是慈爱的天父,爱来自于上帝;有爱心的人是上帝的儿女,能够认识上帝;没有爱心的人,不认识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具体地说来,基督教的爱,突出宣扬了上帝作为慈爱的、宽恕的、广施恩惠的父亲形象,在耶稣看来,只有爱才是维系人与上帝、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只有自己体会到上帝对人们的无限慈爱,才会报以发自内心的热爱,去爱上帝和他人[10]。《圣经》宣扬“明爱”和“意志之爱”的观念。“明爱”指的是献身与他人的福利或是聆听、回应、转化之爱。“意志之爱”强调爱是无条件。在《圣经.路加福音》中有这样的经文:向爱自己一样爱自己的邻居。这便是《圣经》强调的爱自己的邻居,甚至是陌生人。基督教认为真正具有慈悲心的人,信仰的同道者,无论什么种族、什么身份,无论空间距离的远近,只要有爱、只要有慈悲心,只要善待他人,就是同道中人,就是一个真正的信徒。信徒之间便是以爱与仁慈为信物。这份“博爱”是心灵自然流淌出来的,对于他人的付出完全没有功利的目的。耶稣以信上帝、爱上帝为根本,以博爱为核心,以仁慈为基础的思想,构成基督徒之爱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的核心所在。基督教引导人们关注遭遇不幸的人,对他们抱以爱和宽容。对于社会上的不幸者,基督徒应当“持久地充满感情地关怀他人”。每个人作为被造物,信徒应以尊重与爱为其禀性。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高尚还是粗俗,无论这个人是什么身份、何等地位,对他们的爱应当是一样的,这种平等的爱对人教化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在基督徒心中,爱意味着尊重他人人格上的神性。基督教精神上最根本的标志就是爱,一种无私地关怀他人的积极行动。“博爱”作为上帝赐予人战胜一切罪恶与不幸的武器:以善制恶、以爱报怨,用爱唤起人们内心的良知。基督徒的布道,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推行仁爱与正义,让人们时刻感受到了净化灵魂的迫切需要。博爱的观念反映出人道主义的雏形,以博爱为核心的布道普及了宗教信仰,孕育人们生活中的利他主义观念。

同样,在“博爱”观的引导下,基督教注重社会的慈善观念。基督徒借助于上帝神圣的口吻,劝诫富人们从爱出发,慷慨解囊,施舍穷人,给苦难中的人们以必要的慰藉、帮助和希望。早期的基督徒们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来获得更多民众的支持与拥护,使社会能够早日稳定下来,以实现宗教构建神圣秩序的战略。

为了劝说富人施舍钱财给穷人,《圣经》宣扬穷人是上帝的选民,上帝是穷人的救世主,他与穷人同在。因此,富人给穷人施舍实际上就是向上帝奉献。“我亲爱的弟兄们请听,神岂不是拣选了世上的贫穷人,叫他们在信上富足,并承受他所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国么。”(雅各书,2:5)公元5世纪,拉文纳主教彼得曾说:“乞丐的手上是上帝的穷人盒,给予穷人的人就是给予上帝的。”《圣经》反复告诫富人们不要贪婪追求物质财富,而要信奉上帝,不管得到什么东西都不要私自占有,而要把他们无偿地分给那些向自己求告的人。

基督徒认为,通过施舍“钱就变成了友爱精神的传播物,能够把人们团结在一起,而不是去扩大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人们意识到自己不能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而必须依靠别人的帮助才能得以生存。于是,在人们心中就出现一种每个人都会具有的天然倾向,即出现一种内疚感。在这种负疚感的指导下,人们就能够把大量的爱与谦卑给予别人。”

基督教宣扬的博爱与慈善的观念,给当时西欧的普通民众带来许多关怀。基督教要求人们之间要有关爱之心,救济贫苦的社会民众,通过这种关怀慰藉了人心,稳定社会的发展。



三、 基督教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在罗马帝国晚期,政治混乱、经济凋敝,蛮族入侵,瘟疫饥荒的流行,使得大批民众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在基督教逐渐成为人们普遍信奉的宗教以后,它开始以神圣的方式倡导人们之间的互爱互助。基督教自诞生之日起,便显现出对人们的关爱。耶稣有着对人们的深厚道德情怀,在罗马社会的早期,基督教得以在广大下层群众中找到信徒,正是其为普通民众带来广博平等的爱。

耶稣基督的出现,使希腊、罗马、犹太妇女千百年来极其低下的地位受到根本性的冲击[2](P86)。在世界上主要的地区,人们都普遍认为妇女的社会地位、智力、精神等方面均为低下。在西欧早期社会中,妇女的地位低下,在蛮族社会中,婚姻是买卖的,妇女被人为妾,被人离弃[1](P118)。基督教通过言传身教,批评了这些观念。基督赐予妇女自由和尊严,在《圣经》中,我们可以看的耶稣破除了那个时代歧视妇女的文化,赐予妇女和男人同等的尊荣和地位。教会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教会总是以多种方式对男女一视同仁。例如,女子在成为教会成员之前,与男子接受同样的教理辅导,像男子一样受洗礼、领圣餐,唱祷告诗。教会提提倡一妻主义,限制离婚,还试图通过影响武士会来保护妇女。这样便形成了中世纪骑士对妇女的尊重和保护的“骑士风度”。恰如一位观察家所说的:“耶稣的降生时妇女历史的转折点,他无可估量的提高了社会的地位[2](P105)。”

基督教对社会弱势民众有着深深的怜悯。基督教关爱弱者、病人,对受压迫和垂死之人,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心。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写的那样:“基督徒面对各种致命的恶性传染病时,毫不犹豫地帮助病人,往往献出自己的生命[2](P112)。”他们认真的遵守耶稣基督的教导,探望关心病人,不惜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对待战争中的孤儿,基督徒也对其表现出深厚的爱和怜悯。在公元313年基督教合法化以前,孤儿们被基督徒家庭收养。在公元313年以后,基督徒办起了孤儿院和育婴堂照顾孤儿,建立了这两个机构标志着孤儿院制度的正式建立,千百年以来,彰显基督教爱心的孤儿院依然遍布于整个欧洲。

基督教表现出对老年人的关爱。在中世纪的时候,虽然物质生活、医疗水平很低,疾病、饥荒、瘟疫夺取了许多人的生命,但社会上也有着一些年老的人。在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时期,教会办起了养老院来收养老人。中世纪的“养老之家”大多数是由教会创办管理的。基督徒出于怜悯,竭力帮助老年人的生活需要,照顾老人的生活。到了现代社会,养老院已经成为社会的一项基本的福利。经过长期地基督徒推动,建立无数个社会慈善机构来关心社会上的老人。

基督徒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志愿性质的慈善医院。自从369年在圣巴西尔建立起第一家医院,一直到13世纪,欧洲绝大多数医院都是由基督教来监督管理的。来自富裕家庭的教士,常常把自己的钱财用来帮助、资助医院。很多医院也照料贫苦人和孤儿,间或还供养囚犯。基督教初期创办的医院作为一个慈善机构,不仅舒缓了人类的痛苦,而且也延长了众多人的生命,不分贫富贵贱。这些慈善机构体现出人道主义的善举,折射出基督对人类的爱。



结语

基督教在中世纪西欧得到长远的发展,它给苦难的民众带来精神上的寄托。基督教推崇的博爱、平等的思想一直都在促进社会的发展。基督教在中世纪表现出的人文关怀,对妇女、婴儿、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彰显出其人道主义的关怀。基督教的这种对社会民众多的普遍关怀,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构成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昌栋 .基督教在中古欧洲的贡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美)施密特 .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许志伟. 基督教思想评论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英)G..R埃文斯.中世纪的信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英)詹姆士.里德.基督教的人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6]何小莲.宗教与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7]刘春晓.基督教精神与西方文化传统[J],郑州大学学报,2008,(6)

[8]毕素华.论基督教的慈善观[J] 南京社会科学,2006,(12)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