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中国人嗔心强。其中原因就是信奉“人之初性本善",对道德形成期盼。长期道德教育不仅产生对理念的认同,还产生对社会道德行为的依赖。尽管自身道德很不完善,总期盼别人道德完善。对不道德的现象容易起憎恨心,对他人不够包容。

佛教唯识理论对分别心和憎恨心的关系论述得很清楚。对比西方相信“原罪”,不讲很多道德,因此也不容易苛求他人。憎恨心是中国社会内斗多的根源,而“义”的理念又将憎恨心和内斗引向高潮。反对不道德行为而“见义勇为”值得肯定,但许多时候,不道德行为并不是黑白分明。人们自以为“该出手”时,往往是不该出手之际。产生这种憎恨和内斗现象的原因正是道德没有普及到社会深层次。中华文明的道德从产生以来具有两个层次,一是理念普及,二是内省明理。可惜的是,中华文明成就了道德理念的社会普及,但内省明理仅仅停留于士大夫阶层。没有大众的内省明理,无法避免憎恨心和内斗左右我们的行为。近代的西学东渐浪潮后,内省明理在知识分子阶层也消失了。我们只剩下浮躁心和憎恨心。现在中国若要文化复兴,不仅要坚持道德理念,更重要的是普及内省明理。使得分别心和憎恨心不成为主导人们行为的主要因素。通过内省明理,成就自己的“仁爱”之心。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