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我听《舍赫拉查达》交响组曲

《舍赫拉查达》多年来有一个听现场音乐会的愿望,正当春天仍被冰雪覆盖的时候机会来了。在北约克交响乐团(YSO)的演出信息的引领下,如期地到演出现场体验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是如何描绘大海和辛巴德的航船,又是怎样劈波斩浪的。

回想当年听讲座时特邀音乐老师说的是“谢”而不是“舍”,在介绍作曲家时一口一个“老李”,如同“老柴”、“老肖”一样显得亲切。作品出自于广为流传的《一千零一夜》,大家对内容有所了解,多数人没听说还有专门的音乐,所以很多同学来听其然。

老师开场就介绍了标题音乐的概念,由浅入深地向同学们讲解其基本构成,它像一幅画卷或是一部诗作展现在面前,你可以想像其中的人物、场景和时代风貌。这一音乐题材不难理解,也为今后欣赏古典音乐迈上了第一个台阶。此后不难发现标题音乐就在身边: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岩洞》、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斯梅塔纳的《伏尔塔瓦河》、贝多芬的《月光》、辛沪光的《嘎达梅林》等等。

老师对《舍赫垃查达》先讲后用录音机播放,同学们先入为主很快地就进入音乐中。原来交响乐是这样描绘大海的惊涛骇浪和渲染大海的平静;又是那样表现阿拉伯王子和少女在巴格达节日上的齐舞。

这部作品几十年来成为最爱之一,对主旋律非常喜欢,听起来有一种强烈的动感,也给人以战胜自然的勇气。96.3频道上也经常地播放其精典乐章,想必也是众多听友所喜爱的作品。

演出上感觉到作品与通常的交响乐作品有很多不同,小提琴首席有多次的独奏、大提琴首席、木管、铜管首席,甚至竖琴也有独奏的场面,这也就考验了首席们的功力了。

第一和最后一乐章的动感最为强烈,交响效果随着指挥的手势高潮起伏震天动地。作品对管乐部要求很高,占的比重大;大海的波涛由铜管表现出来,虽然铜管的小号、长号和大号基本上是白发苍苍,却非常敬业,大有一种号不响亮海浪不高涨的气势;巴格达欢快的舞步则由木管表现出轻柔刚劲,尤以弦乐器表现出王子与少女的含情脉脉。作品既有波涛又有舞曲,动静结合的强烈反差,不愧为名家之作。

有人说,当你所理解的音乐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相吻合时,才是作曲家的愿望。

被称为第二指挥的鼓,画龙点睛。一男二女的三位华人演奏家,大鼓、定音鼓和小军鼓交错上阵提升了作品的观赏性,他们不时的轮换操作铃鼓和三角铁,就差钢片琴了。

音乐结束时听众起立鼓掌,祝贺演出成功;指挥二次返场向观众介绍表现出众的演奏家。会后行驶在宁静的街道上,一个“妄想”浮现出来,阿拉伯传奇的交响乐能经常出现在舞台上,而西游记传奇的交响乐为什么很少上演?难道是一个走闭塞崎岖的山路,而另一个走开放平坦的海路?

这是经常观看的视频: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