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这篇文章不只针对汉传佛教,也针对所有驻足停留于头脑、智性、理论、逻辑、知见层面而不自知而写。亦与我一直提倡的的“实修实证” “身心灵一体” “以身证悟” “身智不二”的理念完全一致,也是我一直在群里和活动中所强调的,虽然文中也有一些个别句子我并不完全认同。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对话密宗大日轮手印实修者 ZT

问:佛教从古至今信徒累计数亿,为何成就者却屈指可数?其成就比例,千万分之一甚至更低。这么低的比例,是不是说明佛教有什么问题?

答:不能一概而论。佛教分为汉传、藏传、南传三大支和一些小支(比如唐密)。

其中,汉传佛教的成就比例的确如你所说——千万分之一甚至更低(这是有目共睹的)。不过,藏传、唐密、南传的成就比例要高得多得多。

我曾在藏区一个密宗道场闭关两年,实践证得密宗的一些东西,切实有效。在藏区深处的那个隐秘道场修行的,都是密宗核心秘法(大日轮手印)的传承者,历年来屡有修得“大圆满”的成就者,只不过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为世人所知罢了。

问:汉传为什么那么低?它跟藏传、唐密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传承的遗失。「汉传只有“显”的内容。藏传、唐密除此之外,还有“密”的内容,更接近原始佛教。」

显即“性”功,是心性、意识上的了悟,各种经典就属于“显”。“密”的部分会涉及到身体、能量上的具体功法,即“命”功。藏传、南传和唐密都是非常重视身体这一块的。

汉传佛教徒可以深谙经典大义,却很难落到实处。就拿禅宗来说,很多修禅宗的,知见非凡,辩才了得,却只是头脑层面上干瘪的“死慧”,没有落到实处——“质”并未改变分毫,甚至沦为顽空、狂禅。

而之所以难以落到实处,是因为:你无法“活出”真理来。「经典中的大义,会被你的头脑“框”成它以为的模样,变成“小义”。」就好比把活生生的风景被拍成照片(写下来成为经典),再经过充满我执的头脑去理解,这张照片就衰减成了一幅“简笔画”。

「要摆超越头脑,“活”出真相,几乎可以说“必须”性命双修。」

问:有同感。汉传的师父好多都可严肃了呢,执着很重的样子;而我见过的那些藏传的师父,呵呵,个个都可“没心没肺”了呢!跟小孩似的,心里不装事儿。可能这就是“活出来”了吧——有觉知,总是处在当下!

回到刚刚的话题——性命双修为何如此关键呢?

答:当然,如果不,也可以,但那需要极大的天赋、愿力、毅力,一千万人中也不见得有一个能通过这条路到“大圆满”。这就是汉传佛教成就比例如此低的原因。

而如果实修,阳气足、五脏和并最终「丹田“实”了,头脑自然就“虚”了;头脑一虚,自然不容易起杂念。」

如果欲望、念头丛生,一切都无从谈起,不是么?

问:具体而言,为何阳气足、五脏和、丹田实如此重要?

答:如果身体阴盛阳衰,体内寒气重、湿气重、阳气不足,意识也会跟着跑偏,而且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抑郁症就是因为寒湿阻塞、阳气弱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五脏对应的五行能量对意识的影响更是丝丝入扣。如《黄帝内经》所言,“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脾主思(思考),肾主恐”,以及“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志,脾藏意”。《内经》乃得道真人在证道的过程中所发现的物质-能量-意识规律(决不是“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那么简单)。现代医学临床也发现,做过心脏移植手术的人,性格会产生变化,有些甚至性情大变。

另外,你可以去观察,修行领域中的很多人都不爱运动,爱思考、爱久坐。为什么?他们的“先天五行”缺土,“天生”就脾虚啊——这是有定数在里头的。

比如你,脾虚,所以不爱运动,所以下盘虚(小腿发凉,洗澡时喜欢用热水去冲小腿),所以头脑实,所以大脑的神经元活跃(以消耗能量),表现为爱思考,而且是以杂念为主的“胡思乱想”,high得根本停不下来。

《内经》之所以认为“脾弱之人爱思考”,就是这个原理。

关于丹田,老子主张的“虚其心,实其腹”就是指:丹田能量具足以后(小腹会像怀了孕一样隆起),那时头脑很容易放空(而不是不是虚心谦卑、填饱肚子之类的意思)。 「下虚而上实,反之亦然。」这便是人体的“阴阳”规律。

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佛教徒,他们固执地认为“身体只是一副臭皮囊”,因此并不注重养生,甚至将一些身体的病痛当做某种道心的培养。结果呢,折腾宛转数载、数十载,却连门都没摸到。

五脏不调和,能量都不正了,上层的意识如何不偏?能量往脑袋上窜,下虚上实,如何不欲念翻涌?这个时候用戒律来压制、用念经持咒来降伏,难啊!因为头脑太发达了,你玩不过它的!压制头脑就好像扬汤止沸——大火在下面烧,自己却拿个勺子在那儿拼命地扬汤,试图让它停止翻滚。

你去汉传佛教圈子走一遭就会发现,大部分的汉传佛教徒,都容易陷进“自己跟自己斗”的状态——左右互搏,“内讧”不停,因而始终不能脱身,只能原地打转。

而如果你通过持咒、念经等方式培养“定”的功夫,可能需要十年、几十年,而这需要多大的机缘和毅力才能做到啊?事实也如此,你看看古往今来,真正做到的占比有多少?

而如果修命功、让丹田充实,可能就是几个月的世间。(就打坐而言,好的话两个星期就可以做到打坐“无念”)。这就是性命双修、两条腿走路的好处啊!

下实而上虚,才容易超越头脑,跟小我(我执)拉开距离,脱离“入戏”状态。这时,才算真正入门。

「超越头脑,是“回到当下如是”的开始,是“觉知”的开始。」

问:为什么超越头脑是当下、觉知的开始?

答:你知道的,头脑永远不在当下——它的所有思维、情绪都只关乎过去或未来,对吧?

那,什么一直在当下? 身体。

「身体一直处在当下。」

「身体确实是臭皮囊,是幻相,是临时的居所。但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法器”,转化成成就的跳板。」

「当你能够回到身体中、“定”在身体中,你也就回到了当下。而不是游荡于头脑中的过去与未来。」

当你回到了当下,时刻感知着身体,对于外面发生的一切,你就「成了观察者,而不是“没有觉知地折腾”的入戏者。」

「这便是“觉知”。」

「当觉知生起,便不再生起分别心。」

当你能“定”在当下如是、觉知之中,便是(佛教体系中的)开悟。(而后,前五识被破,不再偏爱美景、美言、美味、美色;第六识的思考开始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的分别心开始转为“平等性智”;由于第八识包括了前七者,转它们的同时就是在转第八识。当所有的习性、业力种子被清理转化完毕,第八识便转为了“大圆镜智”,即佛教体系中的“大圆满”。)

而这一切,始于超越头脑的束缚。

被限制在头脑中,就谈不上“定”的功夫。而没有定的慧,只会是“死慧”。(甚至沦为“狂慧”,徒增我慢)。「因为头脑所理解的智慧不是“真知”(真如智慧),而是随时都可能变的“知见”。」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从古至今汉传佛教中的数亿先烈前仆后继的失败结局就是最好的例证!


附注
1.汉传佛教=“显”的内容,所以此文并不是为了诋毁汉传佛教(我很喜欢“显”中的经典)。我只是认为:“一条腿走路,走得慢、走不远”,而且,“没有经过调查的相信,就是迷信”,而最佳的调查方式,就是看“实践效果”。


2.这个年代,殊胜的东西都通过网络得到了广泛传播,不再难求,但也因此丢掉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导致智性上的伪开悟被广泛推崇。可是,如果没有实修,“活”出来,头脑上、智性上的理解再深刻、再到位有什么用?辩才再非凡有什么用?只要你还会被习性牵着鼻子走,还会在各种情绪、欲念中折腾、烦恼,你就还在原地,不是么?

所以,「这篇文章不只针对汉传佛教而写,也针对所有驻足停留于头脑、智性、理论、知见层面而不自知而写;」


3「天下万事一大套,关键你要体验到」,没有切实体验到,再智慧、再究竟都只是“知见”,而已。

这条路只能自己去走,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

显和密是不应分家的。显好比是皮肉血液,密就是筋骨。缺一不可。分开人必死。比如密,也会依指经论。显,每当你念咒,那叫陀罗尼门的部分其实他都属于密。佛陀的教法纵然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殊途同归。不管是汉传藏传南传,这都是后人分别出来。其实都是佛传。愚痴的人以分别见地去妄执分别,认为自己的好,别人的不好都是魔见,来扰乱正法的。应该安分守己,多观自心,去修与自己机缘最深的那个法门,摒除自己的知见,验证佛的知见。最终才能成就。


最后我以克里希那穆提的一段话结尾 “沉湎于知识就像其他任何一种瘾症一样,它提供了一种逃避之道,可以逃避对空虚、寂寞、挫折和一无是处的恐惧。知识的光芒是一种精妙的伪装,其下隐藏的是心无法穿透的黑暗。心害怕这种未知,于是它逃避到知识、理论、希望和想象之中;而这种知识正是领悟未知的障碍。”——克

谢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