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中国的经济发展---日本人探查中关村写出厚厚报告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就像七八十年代我们到处去别的国家学习市场经济一样,日本、韩国等国际社会正在密切研究中关村。中关村让国际社会感觉到了强烈的不寻常。我们不能把中关村出现的这种现象自大地理解为100%的成功,但从中折射的意义非同寻常——

  2001年11月27日,日本东京富山县。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任冉齐被热烈的提问包围着。这是在日本举办的中关村问题的国际研讨会的一幕,特定的惟一议题就是中国的
中关村现象。

  中关村令日本产业界震惊。

  由日本贸易振兴会主办的这次研讨会,有来自日本的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及韩国的一些企业参加。

  一份厚厚的日本杂志可以证明他们一直在非常认真、仔细地研究中国的中关村。《国际商业信息》2001年8月号出的是中国特集。其中用了多篇、大篇幅来研究中关村。其中的部分题目是,“中国开始了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从北京中关村看IT产业的飞跃发展”、“开始启动中关村战略”、“北京中关村的发展和企业现状”等。其中,由东京国际大学教授桥田担撰写的研究文章中,详尽分析了中关村的研发、投资策略,提供企业化资金的方式及有关中关村应该研究的课题。

  此后不久,这本杂志又增发了有关研究中关村的特集2。

  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的接待外宾记录上,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日本诸多的企业代表团、政府代表团、学术界代表团。“他们只是听你说,自己不说话,过了阵子又来了,听完了又走了。听了一遍又一遍,不懂的拿资料回去研究。”接待日本代表团的中关村官员描述。

  在长期经济不景气阴影下徘徊的日本,惊呼“中关村是中国经济的异类”。而按照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只要是先进的,都要研究,要学习。在研讨会上,内敛的日本企业界直言,中关村已处于同世界主流经济同步,越来越直接、对位的竞争状态。

  无论是传统的农业经济,还是七八十年代中国出现的工业品制造业,日本认为都是发达国家包括日本在内,主动放弃后转移到中国而来。而中关村气势恢弘的高新技术抱负,使中关村一开始就占据着产业链的高端。“中关村在很多方面超过了日本。”

  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想寻找的突破点就是发展高科技产业。

   

  日本之外的全球瞩目——2001年海外代表团200余个

  只是日本在研究中关村吗?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管外事的副主任夏颖奇提供的数字是,仅2001年,中关村直接接待的外国代表团200多个,人数2200余人。其中,部长级以上代表团30多个,著名企业代表团70多个。

  与日本的关注度不相上下的,是韩国。特别是政府层面。汉城市市长、大丘市市长,京几道知事,汉城IT企业协会会长,均连续几次亲自或派人前往中关村,“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般的考察,是认真研究。”

  不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例子。2001年11月24日是个星期日,韩国京几道知事林昌烈从首都机场航站楼出来后,直奔中关村。他是出访其他国家特意要在北京中转,到中关村考察。因此,我们看到一行30余人,人人手里提着行李出现在中关村管委会的办公楼里。此前此后,又专程来中关村不下四次。

  中关村科技园区官员介绍,国际社会关注中关村的,主要有四个层面的人群:海外中国留学生,华侨,国外大企业集团,国外的大学等研究机构、政府官员。

  除日本、韩国的官员与企业界人士外,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英国、荷兰、德国,这样广度的国际社会都在研究中关村。

  而中关村政府官员流利的外语,博士学历的教育背景,创新的思维,进取的抱负,在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增加着研究中关村的兴趣。

  研究的兴趣点与兴奋点——来自中关村的参照系

  每个人的问题,都极其具体。“韩国京几道知士除了把中关村制定的吸引人才的政策、招商引资的政策拿回去详细研究外,问得也极为周详:比如中关村的土地是什么政策?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矛盾怎么解决?如果减免税收,中央政府不同意怎么办……”

  美国名校马里兰大学,校长牟德博士2000年6月与2001年8月两次长谈。“中关村到底怎么制定的政策?怎么鼓励高科技企业在园区的研发?怎么让传统制造业人力密集型企业慢慢移出科技园,腾出更多的办公场所和土地供给高科技园区使用?税收、海关、外汇、人力资源怎么办?”

  巴勒斯坦科技部长带六个企业家,来研究一旦和平了,怎么建设自己的科技园区。卡塔尔王后一行,仅一个王子提的问题就拉了15项。

  国际社会对中关村最本质的兴趣点,是对产业政策的强烈关注。这样的中关村法律法规是他们研究的重点:《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股权奖励试点办法》、《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年金制度试行办法》、《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有限合伙管理办法》、《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等。

  在《中关村条例》出台时,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评论鲜明:“这是一部充满了对知识和人才敬意的地方法规。”

  为什么偏偏是中关村——现实的需求与预测中的收获

  分析人士认为,国际社会对中关村的强烈关注,一方面是中国、中国一枝独秀的经济实在太引人瞩目。加入WTO后中国更当然地成为全球的热点。高科技则是热点中的热点。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中国这个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蓬勃发展,更关键的是非常理性的、有序的、法制化的发展。

  而中关村的产业抱负:重点发展以软件产业、信息服务和信息制造业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大力促进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环保等支柱产业发展,使国际社会意识到中关村的经济形态,已决不是传统的农业形态,也不再是8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高端的、知识智力密集型企业。中关村总有很多的新政策抛出去,有很多创新的东西令他们兴奋。

  而对海外投资者来说,有着极为现实的需求。国外高科技产业普遍不景气,而中国则成为全球资金最安全的避风港。中关村研发能力与潜力之强,智力资源之密集,全球罕见。而很多研发成果如果在初期介入的话,投资成功的可能性与回报率都非常好。

  海外高科技公司到中国发展,则可在中关村很快找到所需领域的优质人才。中关村的大学与学院体系极为综合,高校39所,科研院所213家,30万在校大学生。

  中关村是块充满创新、生机勃勃的土地,其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是各个国家未曾遇到过的。

  国际社会的另一点考虑也不无道理。他们认为中关村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阳光,使良种会很快发芽,长大。(晨报记者刘书)

  “海归”眼里的中关村

  曾经在加利弗尼亚拿学位的张连毅谈到硅谷在他心目中的印象时说:“硅谷的诞生有很多因素,不是把一些优秀人才、高科技企业集中起来就可以完成的。它依托在美国这样一个世界市场的中心,创造的技术和产品可以迅速在美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全世界创造价值和利润,推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抛开众所周知的原因,北加州气候宜人,是移民聚集的地方,这群人更具有开拓、冒险和创新的精神。简单地说,硅谷不是盖出来的,它的产生自然而然,它不能同加州隔离、不能同美国隔离。”

  曾在英国留学,然后又到新加坡寻求发展的广维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敏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于中关村,借鉴硅谷成功经验值得提倡,但如果盲目克隆,一味效仿,就会失去自己生长的土壤和特色,我们要给中关村下新的定义,使中关村同美国硅谷的距离逐渐缩小。”

  张连毅还指出,“在美国,从来没有听说斯坦福大学某某企业、伯克利大学某某上市公司,大学就是大学,只是一个教育的地方,它们同硅谷的关系就是向硅谷输送大量高科技的尖端优秀人才;而硅谷又使各大学充分了解了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大学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这应该是硅谷和我们中关村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