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揭开中国各地“小资”的神秘面纱(ZT)---(有这么严重吗, 已经成为一个流派?)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揭开中国各地“小资”的神秘面纱


送交者: 张柠 2002年2月10日02:39:48 于 [五味斋]http://www.bbsland.com



  一个晚上,我参加了一个叫“微酸沙龙英文鸡尾酒会”的聚会。走近一家五星级的酒店大门,远远就看到小资们像鱼一样游了进去。这是一个典型的“小资”聚会。只要看他们那个沙龙的名称就知道,小资们最懂得把握分寸。太酸的是先锋,是前卫,小资们不以精英自居;一点也不酸的是老土,是粗俗;“微酸”就恰到好处。


  我将自己定位为特邀观察员,侦探一样混了进去。本来是不想太扎眼,没有西装领带,只是平时的T恤牛仔。没想到,我因此而变得十分异类。因为他们全是晚礼服,女士一色袒胸露背,男士西装革履。这一点让我整晚深感不安。

  在那种场合有两点十分重要:第一,笑肌自始至终保持微微上提的姿态;第二,说英语。到吧台去拿吃的时候,见人要点头微笑,步子不能太大太快;要说“Aglassofjuice”,“Aglassofwhiskey”,实在急了,掺杂一点粤语也行,普通话在那种场合是不合时宜的。

  通过一个晚上的观察,我看出了南方小资的破绽,那就是,还没有开放的全球观念,骨子里还残留着小农意识,玩小圈子,跟同来的熟人聊天,没有端着酒杯四处寻找猎物的绅士。“小资”就是要有见人熟的作风,碰到陌生的女士就恭维,然后迅速进入调情阶段。南方的小资则有着农民式的拘束和严谨,除了在吃的时候比较放肆之外。我对面的一位先生一直在吧嗒吧嗒地吃,声响很大。女士的打扮很性感,表情却十分古典而僵硬,像穿着暴露、前卫的榆木疙瘩。

  上海的小资比较正宗,很多是“骨灰级”的,那带有表演性的小资情调,令国际友人瞠目结舌。北京的小资有浓郁的“左派”色彩,且常常与前卫艺术纠葛在一起。与南方小资注重感官快乐的实用主义相比,他们太另类太自虐。总体上看,“小资”这个新生事物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其实,小资也算是一个大家熟知的词汇,又叫小布尔乔亚(PettyBourgeoisie)。从前是一个批评术语。在年终总结中,说你有小资情调,那你就完了。这说明你没有工人和农民这些领导阶级的情感,属于需要教育和改造的对象。按照阶级划分的理论,尽管小资产阶级不剥削别人,也不被别人剥削,只是一个自足的小生产者,但他们的情感方式、审美方式,乃至人生态度,都很成问题。因为那时候,生产关系、阶级立场这些东西很重要,个人情感、情调、趣味是次要的。小资产阶级将这种次要的东西看得很重,视为自我意识的表达方式,并且顽固不化地坚持到底,这在当时是不合时宜的。

  今天的“小资”们来劲儿了,他们就是要夸大这种个人的情感方式、审美方式和人生态度。也就是说,不是根据财产的多少,而是根据一种很虚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来划分阶级(准确地说是阶层)。有人称这种很虚的东西为“新文化”。比如,同样是喝咖啡,你喝的是味道,小资喝的是情调。看电视,你看的是情节的刺激性,小资们则要看出品位来,像真正的艺术家一样。小资们读的是昆德拉、卡尔维诺、张爱玲的小说;看的是王家卫、侯孝贤、布努艾尔的电影;吃哈根达斯;能了解名牌服装的正品与副品的异同……

  如果按照生产资料占有量的多少,中国当代的小资们之中,有一部分甚至可能是无产者;而一些占有生产资料、榨取剩余价值的老板,可能根本就不符合“小资”的基本要求,被视为土老冒儿。财产的多少可以通过个人努力,甚至通过歪门邪道得以改变,小资情调不是想有就能有的。

  小资队伍正在扩大,各类传媒中都有他们的影子。正在不遗余力地宣传小资生活的,北有《三联生活周刊》,南有《城市画报》,还有一批粘呼呼的杂志,像《希望》那样的。他们将自己的情感方式,变成一种煽动性的文字,通过传媒发布出去,既勾引着中小城市的青年和部分前卫农民,又在对暴发的、老土的有产阶级施加精神和文化压力。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