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读《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还记得早在一年多以前,已经开始在每个周五到“中华探索”(明报多伦多版的副刊)里去找许知远的文章,看完以后还拿去复印以后收集起来。非常欣赏他的博学多才,能够经常对中国的现状与将来作出许多独特的见解。后来在网上买了几本他写的书,先读完了这本。感触良多,因为作者比自己小两岁(真是年轻有为,惭愧啊我),都算是70年代的人,因此他笔下的大学生活以及年轻人的愤世,反叛与苦闷自己也颇有同感。虽然没有象他那么先知先觉,在刚刚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感觉到大学不是想象中的寻梦人的乐园,不过记得自己到了大学里面也只是当了一年的听话的孩子,以后就开始晚出早归的生活了。还记得自己一头长发,穿着露出膝盖的大窟窿牛仔裤回家时父母的冷眼。大学的年代真的应该是每个人思想澎湃,热情洋溢,感情丰富的时候,还记得自己经历了第一次恋爱失败后深夜埋在被窝里痛哭;然后跟室友坐火车跑去丹霞山寻求解脱,还错过了那门叫做《法律常识》的期末考试;《南方周末》是当时自己每个星期必买的报纸,还记得在晚上宿舍关灯以后,自己因为一部好看的电影或者一首好听的歌而拿起了日记本,在一片漆黑当中记录自己的感想,不知道那些写得横七竖八的日记现在丢到哪儿去了。

我一个妹妹是外语学院中文系三年级的学生。那天跟她聊天,无意之间提到了她对将来的打算。她说毕业后想到银行里工作,因为那儿工作不算太苦而且收入稳定。听了以后我觉得十分惊讶,我问她为什么不去想想跟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她说现在报社的门槛很高,普通毕业生要进去想都不用想,而她们虽然念中文,却不需要经常写东西。问她有没有想过读硕士,她说她不想太辛苦。出国进修呢?她没有想过。我没有再问下去了。许知远真是道出了我的心声,大学的课程真的不应该仅仅要求学生在对狭窄的专业知识死记硬背的,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启发学生的心智和灵感上面,让我们发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体会思考的乐趣,培养敢于批判一切和坚持创新的精神。也许我的妹妹现在所处的大学里的教学方式,已经要比我们那个时候进步了一些,至少听到她提到了要很多人一起做GROUP PROJECT然后在课堂里做PRESENTATION了,记得我在大学里还一次都没试过,那个所谓的毕业论文答辩当然是不能算的。不过我还是要把作者在“重建象牙塔”一再重申的观点摆出来,“经济挂帅”,与“市场接轨”,还有仅仅“为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过度功利的大学是不可能得到普世的认同,在历史的长河里占有一席之地的。如果大学里面已经缺乏人文的情怀,我们怎么能够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面去寻找真正的浪漫与风花雪月呢?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面实在还有太多太多的其他东西值得回味和深思了,比如作者提到的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激情”,“幸福”与“快乐”的区别,还有“极度的感官刺激是帮助我们逃离现实残酷的最棒的东西”等等的观点。在这里,我只是想提一提他的怀旧的情怀与年纪轻轻已经开始写回忆录的异举。不到三十岁就开始写回忆录了,我觉得是挺值得学习的。追忆往事和自我反省应该算是现今身处于快餐文化当中的人们渐渐不太愿意去做的事情了。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似乎只剩下一部接一部的HOLLYWOOD或者中港台联手制作的大片,或者三十集然后又是三十集的日本,韩国或者中央台的电视连续剧,当然还有网站和报刊的头条新闻和热门话题,不过大多只限于当时的关注讨论,过后总是很快就会被打入冷宫。稍稍想想,要怎样去过日子,当然有个人的自由。我妈妈经常放在嘴边的话:“过一天算一天啦,想那么多干嘛,自寻烦恼!”虽然如此,我还是宁愿辛苦一点,想作者所说的那样,“冒着被别人嘲笑的危险”,生活在“一种更高的情感层次”当中。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