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一天的清明(下篇)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墓园的拜祭完事以后,老爸开车带上我和四叔,马不停蹄奔赴中山市黄圃镇拜山去。那是爷爷出生的地方,也就是我和老爸的“乡下”。如今从顺德大良咱家去黄圃镇的公路已经修得很好,花了不到四十分钟我们就到了。老爸在车上依旧提起他小时候跟爷爷回乡下的艰难。那时候因为家里穷,爷爷舍不得花钱坐轮船回去,宁愿天未亮就起床,带上爸爸徒步回家乡,不过中途还需要每人花五毛钱摆一次渡。走上大概五六个小时的路,爷爷和爸爸会在中午的时分到达。而我们今天也是在差不多的时候到黄圃的。

一如往年,大伙儿聚集在二叔公(我爸的二叔)的老家门前集齐了人马再一起上山。二叔公去世以后,这老家也已丢空了好些年了,记得我们以前都是在里面吃过中饭再上山的。各路王氏的子孙陆续来到了,多半是在本镇居住的,也有像我们这样从附近的几个城市赶来的。在一众亲戚里,我只能认得平时有来往的几个叔伯和他们的子女,其他的虽然认得却不知该如何称呼。后来打开了族谱研究了好久我才知道,其实大家都是我爷爷的爷爷,也就是我们的十五世祖的后人。我们的十五世祖据说是腊味食品的始祖,而如今我的几个叔伯也继承了他的衣钵,是本地腊味行业的龙头。爷爷的爷爷早已仙逝,他的五个儿子也都不在人世了。还好,他11个男孙里仍然健在的两个今天还跟大伙儿一起上山了。今年一共来了四十多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不胜热闹。不过听我爸说,他小时候来黄圃都是一百多人一起上山的,那时才真的算阵容庞大呢。

远离了狭窄的石板街道,在人车拥挤的水泥公路上走上一段,来到了上山的台阶,山路旁边一块不太显眼的石碑上刻着“怀远将军墓道”。怀远将军就是我们王氏家族在黄圃开山劈地的始祖王江源,原是江西人,据说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反元抗敌有功而被朱元璋册封为怀远将军,官居三品,后来归隐的时候落户黄圃,继而开枝散叶。我们每年拜山的第一站总是我们一世祖的陵墓。山脚下一众小贩把各式零食饮料日用品杂货堆了一地,拉二胡的那个残疾乞丐仍旧占据在去年的位置上,虽然听不出来他在拉什么调子,还是有些人愿意给他掏钱。说是将军的墓道,其实只是铺了几十级不宽的水泥台阶,两边也没有扶手围栏,台阶完了就是人们在树林之间踩出来的土路,蜿蜒曲折的。记得一年我和一个同姓兄弟两人一扁担扛着大半箩筐甘蔗走这段墓道,真的是险象环生。今天我发现扁担和箩筐都不见了,甘蔗被化整为零,分成几个塑料袋子让兄弟们拧着上山了。说到轻装上阵,以前抬上山那几十斤的大烧猪近年也被小乳猪代替了,一个人提了走,轻便了许多。

穿过了茂密的丛林,绕开了多少别家的坟地,与路上来往的人们打了许多的照面,我们终于站在了这座小山头的巅峰,将军陵墓的所在。因为前些年政府禁止土葬美化山林的政策,陵墓已被整座埋在了土里,如今只剩下陵墓顶尖那半米多宽那半圆形石墩露在了泥土上面,算是给前来祭祖的后人留了个标志。记得陵墓没有被埋以前,年纪小的会在墓前麻石铺成的平台上嬉戏追逐,年纪老的会找个依靠或者干脆坐在台阶上抽烟歇息。陵墓的平台一直修到陡峭的山坡边上,前面毫无阻挡,俯视着黄圃镇的兴衰变迁。我们每年也总会在这里环顾四周,议论着乡下这片土地的生息发展。点了香,烧了纸钱,奠了酒,在坟头压上红纸,英扬叔让大家给先祖鞠躬敬拜并许愿祈福。众多的亲戚里头英扬叔一直是最卖力的一位,虽然也一把年纪了,不过他带路指引,主持拜祭,前些年还担甘蔗扛烧猪,一点不输给我们这些比他年轻的后辈。拜祭完毕,以前是要放鞭炮的,近些年禁止放了,少了几分热闹,同时也减少了那时几乎每年都要发生的山火。走的时候,大家照常拿上一截甘蔗边走边啃。我啃完半截甘蔗,手里抓着蔗渣,正发愁该往哪里丢。旁边的泰仔(我的堂兄)看见了,叫我丢在地上。他说如果坟地上留下许多蔗渣,证明有许多后人来拜祭过,祖先才会高兴的。

原路返回,我们在离将军陵不远的一处坟地停了下来,那是上文说的我二叔公还有他父亲(也是我爷爷的父亲)下葬的地方。大家循例拜祭一翻后就下山了。接下来我们要穿越田野,爬另外一个山头,其间我们会在山边还有路边的几处地方拜祭。因为修路起楼盖学校,很多早期的坟地如今已消失无踪,后人也只好让祖先挪些脚步到坟地原址附近的山边路边接受拜祭了。路边几棵胡桃树还没有开花;山边的大树菠萝上今年也没发现结果;走在菜地的边上,觉得田埂比往常结实了;听说今年这里的雨水比往年少了许多。边走边看边啃甘蔗,不觉到了我们拜山的终点站。这里被我们称作“大集会”,因为山路边那处半圆形状的凹地埋葬了我们十多位先人的骨灰。以前这里被盛放先人遗骨的瓦瓮(俗称金塔)满满围了半圈,如今已全被埋在了泥土下面,竖起的块块石碑也全被放平在地面上了。凹地容不下所有人下去拜祭,我们几个站在山路边,听秋扬伯父讲故事。收拾先人遗骨入瓮那是允许土葬的时候才有的事情,现在只能火葬了,埋下土的只能是火化遗体后留下的骨灰。虽然骨灰盅很小,不过埋下土也是违法的,大家都只能偷偷地进行,如果不幸被巡山的人发现了,贿赂一下一般也就没事了。

从大集会下山大家的脚步轻松了许多,因为纸钱香烛都留给了先人,甘蔗也全被后人啃光了,只剩下小乳猪还原封未动,有来有往。因为村里的王氏宗祠今年刚被修葺完毕,我们决定去走一趟。这成了我们今年拜山特别添加的活动,往常我们是到英扬叔家里分完猪肉后就各自散去的了。说起来这还是我第一次走进自己家族的这座超过两百年历史的祠堂。解放后祠堂长期被村政府占用,直到最近几年才归还给这里的王氏宗亲,允许祠堂被重新修葺,只是村政府在里头的办公室没有撤走。听说为了要在大门上方重新挂上那块“王氏大宗祠”的牌匾,宗亲们还跟村领导发生了纠纷。看得出来,祠堂里大部分的砖墙和地面是被修整过的,外厅出去天井的门口那扇四米多宽两米多高的木门也是新做的,只是不知门廊上方文革时期被刮掉人面损坏严重的那些珍贵木雕和砖雕是否有被修复的可能。我在那里带回来一本“王氏宗祠族谱”,不过里面只记载了我们王氏从一世祖到六世祖,还有十五世祖(我们的腊味始祖)的生平事迹,族谱后面一大半都是空白的。老爸看了以后说,身为王氏的第十八和十九代传人,他和我都有责任在族谱空白的页面上记录我们所知道的王家后人的传承和故事。

离开了家乡黄圃,我们也如往年一样带回来三份烧肉:一份我爸,一份四叔,一份带给已去世的坤扬伯父的家人,一天的清明就这样告一段落。每年回去,家乡都会有不多不少的变化,不过清明节踏青的经历每年都是大同小异的。其实大家心里明白,仪式当然不是重要的,拜祭时候所烧的香烛纸钱先人能否收到大家也不会深入探究,只是每年的这次叔伯兄弟的聚会,一起闲话家常,寻根问祖,维系彼此亲密的关系,保持那份浓厚的乡情,才是清明一天的拜山祭祖要代代相传,好好地保留下去的意义所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