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推荐一个老电影《巴比龙》,追求自由的伟大史诗。。。真人真事改编,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作者:张大勃勃

原帖地址:http://angelddzq.blog.hexun.com/22866002_d.html

当——老态毕现的巴比龙把装满椰子的麻袋扔下大海——他同戴格拥抱——义无返顾地从悬崖跳下——海浪疯狂地撞向岩石——同样老态毕现的戴格眼含泪水转身离开——
如果导演就此把电影给CUT掉——
屏幕渐暗、字幕渐出,电影就此结束——
那才叫牛逼呢!

尽管如此,尽管我们还是被奸似地——得此,在那个虚幻的世界里,那个因胸口刺有一只蝴蝶而得绰号为“巴比龙”的犯人终于逃狱成功;那个充满罪恶、禁锢、丑陋和血腥的法属殖民地圭亚那岛监狱已经荒芜的像是经过无数春秋,杂草丛生——
但不掩饰地说,我仍旧被镇住了——就像是被雷电准确击中的那种——镇住了。

现在我才明白为什么《肖审克的救赎》为什么没能拿到1995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
这世界上描写逃狱与自由最好的电影,之前我一直认为是《肖审克的救赎》,比如它荒蛮严酷的镜头语言、行云流水的故事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等等。无可指摘,像是完美的花朵。
直到这部名叫《巴比龙》、生产于1973、比《肖审克的救赎》早了21年面世、没看之前我认为也不过尔尔的老电影,逼真而率直地出现在我的视线。

自由是什么?
或许自由,做个庸俗的比方,就像漫无边际的黑暗中那一束火光。芸芸众生好比漂泊的飞蛾,总有些不怕死的往上撞去,撞到头破血流,于是剩下的人都退却了(戴格?),蜷缩在角落等待生命的终结;但总还有另一些,个别的,疯子一样一遍遍往上冲,于是他成了真正的疯子;或者成为某种传奇。巴比龙是一个传奇。《肖审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也是一个传奇。

看过安迪终于从那个墙壁的洞中爬出来,我们认为自己学到了一些东西。比如锲而不舍的坚持,必须缜密如针的心思,以及对于自由的渴望。
但是看到巴比龙孤注一掷般地跳进大海,我们内心有某根弦被不知道什么东西,给拨动了,轻轻地那么一弹——潮水般涌出的是某种说不上来的冲动和感慨。
原来自由这东西,的确可以让人付出任何——自然也包括生命——的代价。

从某个层面进行分析,我认为《肖审克的救赎》经典归经典,但毕竟拥有太浓厚的小资气息,某些部分远不如《巴比龙》那般直指人心。逃亡是一件非常令人着迷的事情,无论是电影也好,现实中也好;逃亡这个词语听起来就有那么一股仿佛来自荒原的清凉而刺激的气息。《肖审克的救赎》像是做爱,给了我们五秒钟的快感;《巴比龙》像是拥抱,永恒而迷人的甜蜜紧扣心弦。

看过电影三天之后的今天,我突然觉得我还沉迷其中,我想写点东西,用以纪念这种沉迷。我想电影中的巴比龙为何会那么毫不动摇地坚持着一次次注定失败的逃亡,而我也终于想明白了。当巴比龙第一次逃的时候,他可能真切地希望着重返自由的世界,他认为自己是无辜的,是被冤枉的,无论如何都不能在荒岛监狱里消磨一生;促成他逃亡的第一原因就是这些。然而很快就失败,他天真而可笑地遭骗。
在两年(包括半年时间暗无天日)的独囚生涯,他学会了对付饥饿和孤独的办法,可还是被折磨的像个垂暮的老人。他宁愿继续饿下去也没有出卖给他偷偷送椰子壳吃的戴格——尽管他差一点就那样做了;由他策划并且领导的第二次逃亡仍旧以失败告终,但这次逃亡逃的动人心弦,他几乎要成为自由人,可还是因为轻易相信别人,再次回到独囚房里,苦苦去捱五年的光阴;不可否认,这次逃亡他仍旧是抱着希望的。希望如火,熊熊燃烧。

但是五年啊,毕竟是五年,五年可以改变许多人的人生,五年之后我们此刻所处的境地必将面目全非,五年之后我们此刻所依恋的爱恐怕早成过眼云烟。五年消磨掉了巴比龙精神上的某些东西,随便将他变成一个真正即将垂暮的老人。
连监狱长都认为他失去了逃亡的信念,看上去他也的确没有了逃亡的必须条件——强健的体魄。于是将他安排到悬崖边的小屋:“愿意逃就逃吧,这里没有警卫,什么都没有,只要你能逃出去。”

崖下的浪头可以把一艘舰艇摧毁。巴比龙和戴格用来做试验的椰子麻袋掉下去就被撕的粉碎,于是戴格更加麻木。但巴比龙不,逃出去,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一种希望或者信念之类扯淡的东西,而是一种类似于抽烟的人看见打火机就伸手去口袋摸烟一样的惯性动作。你可以说他仍旧想要自由。但是我敢打赌,如果把他换成你,在最后一次逃亡付诸行动之前,你绝不会想到什么狗屁自由,更不会想到出去之后怎么怎么生活。你脑海中的所有,就是这三个字:逃出去!

这种只讲过程,不讲结果的逃亡,不但使我着迷,也使他着迷。
像是刚刚插上鲜花,还没来得及浇第一次水,却一不小心裂成碎片的瓷瓶,我们亲眼目睹。立即沉溺其中。

就是那么着迷。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