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PART 3 形式美/意境美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PART 3 形式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刻意追求的是形式美, 在“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园林追求传达一种秩序和控制的意识,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16~17世纪全欧洲自然科学的进展,使计算成为理性方法的实质,几何学是主要的科学。笛卡儿认为,艺术标准应该是理性的,完全不依赖于经验、感觉、习惯和口味。艺术中重要的是:结构要像数学一样清晰和明确,要合乎逻辑。此时的封建君权也在各艺术领域内建立了严格的规范,以便于控制艺术。他们所制定的绝对的艺术规则和标准就是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以代替直接的感性的审美经验,用数字来计算美,力图从中找出最美的线型和比例,并且企图用数学公式表现出来。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生成以来,沿着“崇尚自然”的道路一直走到封建社会结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倾心追求的是意境美。自然景属于客观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园林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古诗词和国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人文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园林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在中国,建筑并不一定统率园林,建筑物常常只起点缀风景,或供游客驻足赏景、小憩娱乐之用;自然本身还随着湖石、竹树、流水等等渗透到建筑物里去,迫使建筑“园林化”,随高就低,打散体形,并且向自然敞开。人们欣赏的是树木花草本身的美,不但欣赏它们的自然形态,还欣赏它们的生命和“人格”。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