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上海和上海人 (一) 从历史看商业城市的特点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当今世界, 无论是百万,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也都是由小村落,小集市或者小城堡发展起来的。研究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对于理解城市居民的日常行为,风俗,有极大的帮助。

历史上的上海地区,只是在松江,青浦等地设县城。真正发展是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人在上海开埠开始的。后来美国,法国纷纷在上海开租界,进行商业贸易。在19世纪中期快速发展起来,到了20世界3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城市了。

上海从发展的第一天起,就定位于商业贸易城市。这种城市不同于历史上由行政管理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北京,巴黎,华盛顿。。),也不同于军事重镇发展起来的城市(魁北克城,圣胡安)。

打开任何一张商业城市的地图,就能发现其特色,街道杂乱无章,明显没有经过总体规划,缺少公共广场。比较一下政治行政中心的城市地图就可以看出区别: 北京一根中轴线对穿东西,代表皇权的太和殿坐落在中轴线的中央,街道横平竖直。巴黎城市以放射状的街道连接各个地区。华盛顿和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都是由建筑师规划师设计,直接在平地上建造,更是成为都城规划的经典。

商业城市缺少国家投资,城市建设以商业为目的,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和规划。往往是哪里有了需要就建到哪里。上海的人民广场,解放前其实是个商业跑马场。纽约的时代广场,是比较宽的街道而已,真谈不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广场。商业城市的居民普遍对政治缺少兴趣,商业土壤培养不出一个宗教领袖或者政治强人,也不需要一个大的公共设施来集会游行。

由军事重镇发展而来的城市,居民组成一般比较单一,国家民族认同感就非常强烈,但也比较排他。法裔经营魁北克城几百年,到目前还不能完全接受加拿大政府,往好里说是有气节,负面说,是缺乏包容性。商业城市,居民都是为经济目的从各个地方过来淘金的,民族,宗教背景都不同,要想被统一在一个宗教,一个主义下,比较困难。因此,学会包容其他文化和种族,是居民必须学习的功课。

一世纪基督徒在耶路撒冷被迫害,最后在地中海沿岸的商业城市才能生存下来。这些土耳其,希腊和罗马的城市不同的种族说着不同的语言,根本不会在乎一个新的教派。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一个著名的商业城市。17世纪最鼎盛时期,这个城市由城市管理委员会负责城市的运行,只要在城市里居住满一定年限,并且个人财富达到一定数量时候,不问种族和出生地,都可以成为管理委员会的成员。这跟当时欧洲由皇室贵族把持朝政,讲究血统,讲究身份相比,其居民表现出来的包容性是不言而喻的。二战时期,犹太人在欧洲被迫害,漂泊在海上的难民无人愿意接受,最后船停泊在上海,有四万犹太人因此生存了下来。

在历史上,如果有人因为宗教,政治原因在自己家乡呆不下去,商业城市一般都能接受。在商业城市,没有一呼百应的教主,没有德高望重的王爷贵族,也培养不出野心勃勃的政治狂人。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只有靠金钱来计算了。以钱取人的确还不那么文明,但比起世袭的贵族王爷,或者阶级种姓,也是一种进步。至少,靠自己的努力,你有成功的机会。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