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中文典籍学习—5.09,2015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今天学堂上老师讲的是: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老师讲解用的是朱熹的注解,我却觉得朱熹的注解有许多不通的地方,所以私下里,我给孩子们讲我读过一些书后自己的理解。同时我也告诉孩子们朱熹是谁,为什么宋以后从明开始讲《论语》都用朱熹的注解。希望老师知道以后不要打我板子。^-^

孩子们背到“里仁第四”的第九章了。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读了好几个论语注解的版本,都有讲不通的地方。比如“里仁第四”里有一句大多数人都知道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在中学课本里曾出现的一句吧,记得当时我老师讲“早晨知道了‘道’,晚上死了也不遗憾了。”把我讲得一肚子的疑惑:“早上才知道了“道”,晚上就死了,那不是太遗憾了吗?还什么都来不及做呢,跟不知道“道”有什么区别呀?” 没想到现在许多注解也还是这样讲,真真莫名其妙啊!也许是在强调“闻道”的重要性,说明知道了“道”即使死了也值了?不过这完全不像孔夫子的教导。

“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把这句话反反复复读过,我是这样理解的:“朝”或指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或者活着的时候;“夕”或指一个人老年的时候,或者生命将要终止的时候。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或者活着的时候懂得了“道”(先不管这“道”是行而上还是行而下),他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时候一直遵循这个“道”,不断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到儒家讲的“仁”的境界。如果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成就能够达到世俗的成功,就用这“道”去改善民生,改变社会中不良的风气;如果自己能力有限或者因其它原因不能做到世俗的成功,就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慢慢影响和改变身边的人,使他们也得到提升(也是“为政”)。这样,一个人走到了生命尽头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我觉得这比“早晨知道了‘道’,晚上死了也不遗憾了”更接近一点夫子要说的话。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是在阅读了一定量书籍和有一定阅历的基础上才可达到的呀。语言文字无法把思想全部记录表达出来,现在,学习经典,已经没有老师可以使我们跟随在他左右学习心法了,经典里的“微言大义”要反复地读,去琢磨,去思考,去领悟。读书的辛苦在于此,读书的乐趣也在于此。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