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那些年出国的那些事(原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上世纪刚刚进入80年代,父亲头回出国考察,回国后人还在北京就写了一封长长的家信,描述他的所见所闻和感想,这是我第一次比较详尽地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对国外的物质文明我早有思想准备,但精神文明程度让我深受震动”. 30多年过去了,信中的内容我都想不起来了,但不知为何惟有这句话没有忘记。不过精神的东西看不见,而且需要更加漫长的过程,周围人羡慕的是出国带回来的彩电,音响。

很快出国从稀罕事变成了时髦事,大家纷纷以各种途径走出国门。从90年代初开始,已经参加工作的我经常出国培训或出差,那时候传说出国天天泡面,但我们的欧洲大公司员工食堂是相当地好,费用公司有补贴(所以刚到加拿大时对上班自己带饭颇不理解),培训合同里都包含这笔费用,每天1~2餐凭餐卷在公司解决。当时通常选住的酒店都是交通购物便利,还带有微型厨房,正常班的晚饭就在酒店自己做。还记得第一次去超市买菜好稀奇芹菜那么大个头,相比国内鸡肉也算便宜,所以烧鸡腿就成了家常菜。也曾看着宠物罐头傻傻地以为印在上面的猫猫狗狗是商标,幸好怕不合口味,没有开一听尝尝。自己做的那顿中餐是安慰,是长期战斗在海外的支撑。本人对此颇有天赋,独家秘制引得蹭饭的不断。因为我的行李里不会净带榨菜方便面,而是四川麻辣调料和军用肉罐头,特别是红烧肉罐头,加上卷心菜烧出来好吃极了。

后来几年,荷包比较充裕,开始下馆子了,也不太敢吃中餐, 因为欧洲的中餐比西餐贵,而且味道完全不合预期。有回我们在东柏林一家中餐馆吃饭,边上一个大长桌子是国内来的一个团,他们正在质问导游为什么不给吃饱,导游是个天津籍的留学生,费力地解释每天餐费是固定的,中餐太贵所以量不足,吃西餐大家又抱怨吃不惯……

那些年在国门进进出出,最长的一次在外面呆了半年,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轨迹是看得非常清晰,几乎每次出去都可以感受到巨大的进步。渐渐地,made in China无处不在,所到之处碰到国内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最早父辈往家里搬的家电大件,很快就没人买了,不少海龟留学生搬的是汽车回国。跳蚤市场的二手货没人追捧了,虽然名牌还没有象今天这样流行,单位同事也开始拿着别人给的巴黎商场的目录让我们给捎回首饰,香水,坤包等时尚用品。我有次在法国买了酒杯,第二年就发现国内也开始有很多漂亮的玻璃器皿。后来单位房改,我们买的最多的是家居用品,有位同事曾把一块带sink的厨房台面带回国,我到现在也不清楚这家伙是怎么弄上飞机的。

我的业务范围基本是在法国德国。那时国内买私家车的人多偏爱桑塔纳,觉得3箱才称得上轿车,我却毫不犹豫地选了雪铁龙富康,因为它的”欧洲最流行款“的推销词完全符合我井地之蛙的见识,压根没考虑到其中也有空间局限的因素。后来去了一倘美国,才又看到不同的景观。

有些事现在想想挺有趣的,一个培训我们的德国工程师,平时闲聊时就抱怨税太高,多劳多交,不干也拿差不多的钱,那可是93年喔。再有就是巴黎这个那个工会来不来就罢工,看来这是西方社会的老毛病了。

也许是运气,那些年在异国他乡没有啥不愉快的经历,也没有感觉到祖国经济落后连累自己被歧视,认识了许多好朋友,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想要什么和可以得到什么. 如果把移民比做一段姻缘,我无疑是幸运的,先恋爱后结婚,一直很甜蜜, 首先要感谢中国的改革开放,然后要感谢加拿大的移民政策。

斗转星移,如今的中国,出国已经是平常事了,甚至移民对不少人而言是痛苦事,是错失机遇的无奈事,这般巨变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也不为过。而我们这一代,正是巨变过程的见证人。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