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推荐一位真正研读欧洲历史高人所写的罗马史. 看看人家是怎样把历史读通,读透,然后再用简单,流畅的语言来解读历史的,转载的只是他所写的一点点. 自打看了吹牛大师曾写过基督教推崇理性的字眼后,他写的东东在我眼里都是垃圾,都是骗不了解历史的人.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罗马共和:城邦与山寨
  
  说到“共和”与“君主”,我们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当然是想起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后,“共和制”与“君主制”之间的激烈争论。我们的历史虽然漫长,“共和”对我们来说却是一个新概念。因而许多中国读者一读到罗马共和,一看到这些“专制”、“自由”的名词,不禁一阵惊奇:怎么会,两千多年前,西方就有了这么先进的政治体制与思想?
  
  任何一种体制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与社会环境。在两千多年前,处于亚平尼山西部的罗马,与处于黄河中下游的华夏,在经济上来说并没有很大的不同,都是已经定居下来的农业社会,都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二者所不同的,是地缘环境。华夏文明的环境,是“一条大河波浪宽”所产生的冲击平原。风不调雨不顺的时候,一场洪水下来可以影响整个区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所带下来的泥沙,更是经常照成河道的淤塞,甚至黄河的改道。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算起,“治水”是我们历史记载之中常常提到的一件事,而治水所需要的是一个跨越整个区域的大规模政治组织。所谓“君主”,就是这一政治组织的最高领导人。农业社会的生产过程与果实都在土地之上,控制起来要比复杂的工业化、商业化社会容易。掌握这一宠大政治组织的君主所控制的资源,不是社会其他家族、个人或组织所可以匹敌的。这样的君主,大权在握,集荣华富贵于一身,高高在上地住在戒备深严的宫殿之内,普通百姓根本就见不着。再加上礼仪尊卑上的各式规定,君主都已经不是凡人,而是半人半神的“天子”了。有着类似地理环境的古巴比伦与古埃及,也有关于洪水的传说,还被《圣经》借鉴过去,弄出一个“诺亚方舟”的故事。在政治组织上,这两处所产生的也是类似的大规模政治组织,其顶端坐着一个地位至高无上的君主。
  
  我们前面说过,意大利半岛的环境是“一座大山两道弯”,分隔成几个不同的区域。河流不少,却没有大江大河,没有大洪水这样迫切的地理问题来催生大规模的政治组织。定居的农业出现之后,产生许多村落,各自占据着一个小山包。如果其中一个大一些的村子的财富与人口聚集到一定的程度,在周围村落之中占着一个中心的位置,这就成了一个小镇。镇里住着一些大户人家,修了一两条比较像样的街道,有了一个大家可以交换物品的集市,养得起一些能工巧匠,比如说打铁的,制金银手饰的,做精美陶器的,再建个神庙或是露天礼堂,周围村落的人可以聚在一起,选几个主事的,形成一些规章制度,处理公共事物,共同抵御外敌,这就形成了西方古典历史中所常说到的“城邦”。在地中海的北岸,不论是意大利还是希腊,都是类似的情形。
  
  古罗马城的建筑范围包括七个山头,不论是东西向还是南北向,从一端到另一端大约也就只有三、四公里。根据后来留下的一些宗教仪式推断,早期罗马所控制的范围,从古罗马城往任何一个方向走出去,都不致超过八公里。这时候的罗马,还是国王统治。在共和的早期,罗马的控制范围达到约近800平方公里。但是即使是扩大后的区域,方圆也还是不到三十公里,算起来比现在北京的通州区还要小一些,在中国只能算是一个面积比较小的县。这样的规模在意大利与希腊的城邦之中,已经算是大的了。
  
  从字面上看,“城邦”应该算是一个国家。但是,从“城邦”的大小来考虑,这样的“国家”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国家并不一样。地理上它只包含了几个到几十个村庄,充其量只能算作是有了一定政治、军事组织,形成了相应规章制度的“山寨”。因为地理形势,古希腊与意大利有过许多这样的小“山寨”,其政治制度也是五花八门。王国是常见的一种形式,有了政治、军事组织后,会出现一个最高首领是自然的事。这样的首领常常被称为“国王”,有几分我们所理解的“君主”的味道,但实际上称为“寨主”可能更为贴切一些。
  
  城邦是村落的集合体,而村落在当时相当原始的条件下,所居住的通常是有血亲关系的部落。内中如果某个部落势力比别的部落强大,出一个比较有领袖才能的首领,也许被大家公认成为城邦的国王,也许通过威胁、利诱甚至征战取得了第一把交椅。然而,以当时的环境,国王所要管理的公共事物并不复杂,大致也就只有四项,一是带领城邦抵御外敌或是外出征战,二是主持修庙、修路或修建其它的公共设施,三是主持祭祀与宗教仪式,最后则是城邦里出现争议的时候,要出面主持公道,按西方人的说法,要担当一个“法官”的角色。国王的手下,也养不起一个多大的官僚机构,或者是多少喽罗武士。有事情要办的时候,还是要把各个部落的大老请来,大家共同商议。商议的过程国王可以主导,但是具体人力物力的动员,还有赖于各村的大老们回到部落之后去组织。这样的商议,形成制度之后,就产生了“元老院”。在古希腊与意大利的城邦之中,到底有多少实行国王制,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元老院这一机构,却是相当的普遍。而我们在后边讲述的罗马政治争斗中,元老院是最重要的政治舞台。
  
城邦的国王所能掌控的权力与资源,只相当于一个“寨主”,要远小于我们历史上的君主或是后来欧洲历史上的国王。他很有可能出自某个有势力的部落或是家族,但是“山寨”内多半还有其它势力也不算小的部落或是家族。他的地位不可能是像宋徽宗那样尊贵的天子,而只能是像宋江那样一堆好汉之中的大哥。他所拥有的资源,不足以支持那一套可以把一个首领推崇到半人半神的君主地位的礼乐、尊卑。在我们这个大国度里,大家常说“山高皇帝远”。这一方面说的是许多事情皇帝管不着,但另一方面,大家其实也不知道皇帝长的是什么样子。只知道能够送进宫里的贡品,一定是天下最好的,能够选进宫里的人材,一定是百里挑一的。因而在民间的印像与传说之中,那金銮宝殿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一般,宫里朝廷里许多事情都被传得神乎其神。这样的“神乎其神”的描写传统甚至影响到今天,在书店里随手拿一本传记,其中对人物的介绍与评价,不论是政治领袖、军事统帅、学者名流、甚至艺人演员,常常在几个“杰出”、“著名”、“睿智”、“才华”一类词汇的修饰之下,变成对伟人的敬仰与崇拜,而不是对凡人的理解与评述。相形之下,在一个“山寨”里,乡里乡亲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谁不知道谁长成什么模样?说得难听一些,就算你是寨主,小时候流着鼻涕穿开档裤的样子还是有不少人亲眼看见过的。
  
  据记载,亚历山大带着希腊联军征服波斯帝国的时候,看到波斯王宫里那一套臣子在国王面前匍地跪拜的礼仪,觉得大开眼界。从此要求他的手下,也学学这套东西。只是那些马其顿来的将军们,做起来觉得非常别扭,不是学得不甘不愿,就是学得滑稽可笑。西方的记载中,把东方这种君主高高在上,君臣之间犹如主仆之间的尊卑关系,称为“东方的专制”。相形之下,古代西方一个王国的“寨主”,是一个大哥的身份。贵族们虽然是小兄弟,却相应地有一些尊贵、地位与权利,当大哥的应该保护尊重,不可乱来。这在西方,称为Liberty,讲的其实是贵族在国王面前所享有的特权却常常在中文里被翻成“自由”。十八世纪的法国革命,“自由,平等,博爱”,放在第一位的“自由”其实就是“Liberty”,意含所指的大多也是贵族、有钱人的尊贵与权力,而不是我们所通常理解的信仰、言论上的“自由”。
  
  传说中的罗马赶走了国王,是因为国王与他的家人,侵犯了贵族的基本尊严,因而成了专制的暴君。这就好像当寨主的要是无理欺负哪位弟兄,众好汉是不会答应的。大哥被赶走之后,小兄弟们从此不再让人当大哥,也就是说不再有国王或是寨主,贵族们之间以后轮流坐桩,有事大家商量着办,共同维护他们的自由或是特权,这就成了没有国王的“共和体制”。这在罗马政治上,应该算是一场革命。但是在古希腊与古罗马众多“山寨”式的城邦之中,却算不上是一个首创,类似的变故在那一段历史中很常见。当时采用“共和制”的城邦,为数也不少。因为城邦的范围有限,有时几个大家族相持不下,无法产生一个众望所归、可以镇得住所有人的大佬来担起这个大哥的位置,这样就只好共和了。而共和过一段之后,又产生一个国王的例子也是有的。通常说来,当寨主的,要在这一堆元老贵族之中斡旋自如,还真是得有点本事才行。所以城邦内国王的位置,常常无法由子孙来继承。这也是因为城邦太小,“寨主”所能掌握的资源不足以建立一个王朝。古罗马传说中的七个国王,没有一个是直接父传子的。在上一节中,我们也提到过,Romulus的外祖父是Alba Longa的国王。祖孙相认之后,Romulus也没有继承王位一说,而是自己带人占山为王,建立了一个新城邦,罗马。
  
  不管赶走国王的传说是真还是假,罗马的政治制度在公元五世纪已经是共和制了。而维系共和的主要动力,是贵族们之间的权力竞争,谁也不服气谁,谁都不许坐大。城邦不能没有首脑,但是首脑当久了,权力越来越大,大家制不住他,又会产生一个国王或是寨主。于是罗马政体中的首脑不是一个,而是两个,称为“Consul”,任期只有一年,由大家投票选举产生。两个Consul之间出现分歧的时候,其中的一个有否决权。也就是说,任何决定都得是两个人都同意,才能通过。这样让二人互相牵制,才能防止某一个人坐得太大,骑到大家头上来了。其他官员位置的设计,也遵从这一原则,每个位置有两个或以上的官员同时担任,而且任期通常都只有一年。而赶走国王的传说,则给罗马灌输了一个强烈反对国王专制的意识形态。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