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京剧的早茶与晚宴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十一期间,又是国庆又是周末,各种庆典和音乐戏曲节目有点让土狼屯的村民们应接不暇。其中上海京剧团的演出是继去年张火丁带来的又一专业的京剧盛宴。两晚的演出我称为早茶和晚宴,早茶指的是头天的折子戏,晚宴指的是第二天的新编莎翁经典剧目《王子复仇记》。

第一天是三场折子戏:
1、《三岔口》-武戏片段经典中的经典
由于没有唱段,所以全靠漂亮的武功吸引观众的注意。刘利华上场的一串跟头立刻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情绪一下子被带动了起来。魁梧的任堂会(顾典剧饰)和精干的刘利华(郝杰饰)在“光天化日”下假想的“黑暗”中摸索、打斗,功夫上干净利素,表演上幽默诙谐,博得了观众阵阵的笑声和掌声。特别是郝杰,身轻如燕,旱地拔葱跳上桌子却没有一点声音,让桌子砸了脚之后的“跳门槛”,也是跳得又高落地又轻,非童子功不能胜任。

2、《铡美案》-女花脸非同凡响
接下来是《铡美》片段。有趣的是节目单中有市长John Tory的贺信,其中把《铡美案》译为“Zhamei Case”,哈哈哈,不知道是市长办公室谁给他翻译的~~~虽然不很准确,却也符合这边常用的case study之类型。比传单中的Unfaithness和字幕中的The Judge of so and so反而显得简明幽默,容易记忆。

剧中开场炰公(耿露饰)踱着方步威风凛凛,阔步向前,稳如泰山,声若洪钟。 定睛一看,虽然勾着包公脸,但从耳朵的细腻轮廓,和袖口的一丝丝口红印迹,猜到可能是个女花脸。一查果然不假:80后美女,曾拜裘派花脸李长春(《海港》中男主角高志扬的配唱)为师。京剧行当是个挺有意思的分工,和歌剧话剧等其他戏剧不同,不受性别的限制。既有男青衣,男花旦,男老旦,也有女老生,女花脸,女小生。这大概归功于京剧独特的发声,练声方法吧。

3、《四郎探母》-思乡念母情结倍增
压轴的是其中的《坐宫》一段。青年文武老生傅希如饰演杨四郎,美女赵欢饰演铁镜公主。唱功都很了得,但当晚现场除了个小状况,赵欢的麦时断时续,听着十分难受。以至杨四郎大摇大摆两次莫名离场,有人说是饮场,我觉得可能是协调麦的问题,后来麦也确实好了许多,但终究有些突兀。

其实我倒是很希望那个麦彻底坏掉,为什么呢?居心不良吗?不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现场听过戏,我记得以前没有耳麦、“小蜜蜂”的时候,话筒只能放在舞台前,当然以前的戏园子根本就没有话筒,演员全靠肉嗓子把声音传递出来到前台的话筒。做到前面的时候听到的就是纯粹的“人声”,是比音箱里发出的声音丰富得多的声音,好像叫“泛音”吧,特别好听!著名话剧演员冯远征就说过:“我坚决反对演话剧戴麦克风,但是现在的情况很惨了,北京人艺还能坚持不戴麦克风演戏,《知己》去上海演出,第二天大幅报道北京人艺演员演话剧不戴‘小蜜蜂’,我说为什么把这个当个噱头?他们说不戴麦克风太难了。”他又特别说:“很多京剧老演员感慨,现在京剧演员演出也戴麦克风,不用使劲,不用再那么辛苦地练功就能上台唱,可是电声出来的和肉嗓子出来的完全不一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顺便说一句,下个月人艺的经典剧《茶馆》就要来多伦多演出了,到时候不知道他们戴不戴麦克风,走着瞧吧!

第二天是全本的《王子复仇记》
根据此莎翁剧改编的作品应该很多,自己看过的比如《狮子王》,《夜宴》等等,虽然照猫画虎,多少有些改动。这一版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做了不少“京剧化”的处理,比如名字和服饰国产化,大臣的矮子功和王子的文武全能展现,都是不错的尝试,也给现场增加了气氛,特别是外国人看了非常赞叹:我们的歌剧中是唱歌和武打(体操)动作是分开的,没有边唱边做动作的。所以很惊奇。
比较遗憾的是经典唱段不多,特别是那段"To be, or not to be"的独白,完全用的话剧方法简化后朗诵出来,无怪有观众觉得是话剧+武打了。可能越是重要的地方越放不开手脚,没有好的唱腔也是其中的原因吧。其实类似这段的独白唱腔传统戏中有许多,比如伍子胥,陈宫,寇准等等,都有著名的一轮明月照那啥的比较程式化的名段。可能是想创新,又不敢去借鉴样板戏的唱腔,这大概是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无法逾越的障碍,只能停留在样板戏产生初期的那种造作的模式。其实即使用老调唱新词,也是不错的,比如”一轮明月照宫殿,子丹心中似箭穿。“等等。。。

对外演出,我想曲目的选排上是有用心考虑的:《铡美案》歌颂爱情的忠贞,抨杀负心的坏蛋;《四郎探母》更是引发身在异乡思亲念母的共鸣;《王子复仇记》更是营造中西结合的纽带和桥梁。不过身在海外,能看到国内专业剧团的优秀表演,已经很满足了,那开场的锣鼓点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京剧的早茶与晚宴 +3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十一期间,又是国庆又是周末,各种庆典和音乐戏曲节目有点让土狼屯的村民们应接不暇。其中上海京剧团的演出是继去年张火丁带来的又一专业的京剧盛宴。两晚的演出我称为早茶和晚宴,早茶指的是头天的折子戏,晚宴指的是第二天的新编莎翁经典剧目《王子复仇记》。

    第一天是三场折子戏:
    1、《三岔口》-武戏片段经典中的经典
    由于没有唱段,所以全靠漂亮的武功吸引观众的注意。刘利华上场的一串跟头立刻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情绪一下子被带动了起来。魁梧的任堂会(顾典剧饰)和精干的刘利华(郝杰饰)在“光天化日”下假想的“黑暗”中摸索、打斗,功夫上干净利素,表演上幽默诙谐,博得了观众阵阵的笑声和掌声。特别是郝杰,身轻如燕,旱地拔葱跳上桌子却没有一点声音,让桌子砸了脚之后的“跳门槛”,也是跳得又高落地又轻,非童子功不能胜任。

    2、《铡美案》-女花脸非同凡响
    接下来是《铡美》片段。有趣的是节目单中有市长John Tory的贺信,其中把《铡美案》译为“Zhamei Case”,哈哈哈,不知道是市长办公室谁给他翻译的~~~虽然不很准确,却也符合这边常用的case study之类型。比传单中的Unfaithness和字幕中的The Judge of so and so反而显得简明幽默,容易记忆。

    剧中开场炰公(耿露饰)踱着方步威风凛凛,阔步向前,稳如泰山,声若洪钟。 定睛一看,虽然勾着包公脸,但从耳朵的细腻轮廓,和袖口的一丝丝口红印迹,猜到可能是个女花脸。一查果然不假:80后美女,曾拜裘派花脸李长春(《海港》中男主角高志扬的配唱)为师。京剧行当是个挺有意思的分工,和歌剧话剧等其他戏剧不同,不受性别的限制。既有男青衣,男花旦,男老旦,也有女老生,女花脸,女小生。这大概归功于京剧独特的发声,练声方法吧。

    3、《四郎探母》-思乡念母情结倍增
    压轴的是其中的《坐宫》一段。青年文武老生傅希如饰演杨四郎,美女赵欢饰演铁镜公主。唱功都很了得,但当晚现场除了个小状况,赵欢的麦时断时续,听着十分难受。以至杨四郎大摇大摆两次莫名离场,有人说是饮场,我觉得可能是协调麦的问题,后来麦也确实好了许多,但终究有些突兀。

    其实我倒是很希望那个麦彻底坏掉,为什么呢?居心不良吗?不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现场听过戏,我记得以前没有耳麦、“小蜜蜂”的时候,话筒只能放在舞台前,当然以前的戏园子根本就没有话筒,演员全靠肉嗓子把声音传递出来到前台的话筒。做到前面的时候听到的就是纯粹的“人声”,是比音箱里发出的声音丰富得多的声音,好像叫“泛音”吧,特别好听!著名话剧演员冯远征就说过:“我坚决反对演话剧戴麦克风,但是现在的情况很惨了,北京人艺还能坚持不戴麦克风演戏,《知己》去上海演出,第二天大幅报道北京人艺演员演话剧不戴‘小蜜蜂’,我说为什么把这个当个噱头?他们说不戴麦克风太难了。”他又特别说:“很多京剧老演员感慨,现在京剧演员演出也戴麦克风,不用使劲,不用再那么辛苦地练功就能上台唱,可是电声出来的和肉嗓子出来的完全不一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顺便说一句,下个月人艺的经典剧《茶馆》就要来多伦多演出了,到时候不知道他们戴不戴麦克风,走着瞧吧!

    第二天是全本的《王子复仇记》
    根据此莎翁剧改编的作品应该很多,自己看过的比如《狮子王》,《夜宴》等等,虽然照猫画虎,多少有些改动。这一版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做了不少“京剧化”的处理,比如名字和服饰国产化,大臣的矮子功和王子的文武全能展现,都是不错的尝试,也给现场增加了气氛,特别是外国人看了非常赞叹:我们的歌剧中是唱歌和武打(体操)动作是分开的,没有边唱边做动作的。所以很惊奇。
    比较遗憾的是经典唱段不多,特别是那段"To be, or not to be"的独白,完全用的话剧方法简化后朗诵出来,无怪有观众觉得是话剧+武打了。可能越是重要的地方越放不开手脚,没有好的唱腔也是其中的原因吧。其实类似这段的独白唱腔传统戏中有许多,比如伍子胥,陈宫,寇准等等,都有著名的一轮明月照那啥的比较程式化的名段。可能是想创新,又不敢去借鉴样板戏的唱腔,这大概是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无法逾越的障碍,只能停留在样板戏产生初期的那种造作的模式。其实即使用老调唱新词,也是不错的,比如”一轮明月照宫殿,子丹心中似箭穿。“等等。。。

    对外演出,我想曲目的选排上是有用心考虑的:《铡美案》歌颂爱情的忠贞,抨杀负心的坏蛋;《四郎探母》更是引发身在异乡思亲念母的共鸣;《王子复仇记》更是营造中西结合的纽带和桥梁。不过身在海外,能看到国内专业剧团的优秀表演,已经很满足了,那开场的锣鼓点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如临其境。特别赞同,不戴小蜜蜂。
      • 声音强过百倍。
        • 是啊,小时候戏园子听戏,最后一排都清清楚楚的。功力啊。
    • 大师如诗
      • 人生如戏
    • 我这样的外行喜欢折子戏多过喜欢整套,看看热闹就好了。。。一次去北京想看牡丹亭,结果是上下集总共6小时2个晚上,我就当了逃兵。
      • 以前没有电视剧,看戏就象看电视剧,所以全本都比较长。牡丹亭书本来就是剧本,那么厚一本书演起来当然长。其实其它剧目也挺长的,比如全本《雷雨》也要演5个多小时。
        • 大哥,用5个小时去假装有文化很辛苦的啵。
          • 现在有其它诱惑,不用这么辛苦了。当年看朝鲜电影,室外露天,一看就是整晚,一点不觉得辛苦。
            • 为什么看朝鲜电影?
              • 不知道为什么,是因为你年轻。
                • 朝鲜电影有哭有笑
                  • 然后成了韩剧~~
                    • 唔,更煽情
                • 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越南电影飞机大炮
                • 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 一套接一套
                  • 故事片之前,最恨的就是看到国家领导人宴请,饿啊。
    • 《王子复仇记》是京剧版? +1
      • 洋为中用
      • 算是移植吧
    • 搭单:人艺的经典剧《茶馆》就要来多伦多演出了。。。演员有谁?
      • Here you go.
        • 谢!有Pu Cunxin,有D兴趣。。。
          • 师奶杀手
            • 都老了。。。
    • 傅希如和赵欢的唱功远远谈不上“了的“,傅是武生出道,嗓子单薄,练也练不出来了,文武老生不是那么容易靠的。至于三叉口,看过李少春的,现在青年版的根本看不下去。
      • 很佩服那些唱戏的大腕的戏迷。。。有个朋友的爸爸是名粤剧老倌,她说她爸爸过的不是生日是生月,戏迷排队贺寿。。。
    • 文笔细腻, 通篇流畅。仿佛再次身临其境, 回味无穷。赞!
    • 能看到国内专业剧团的优秀表演,已经很满足了,那开场的锣鼓点就已经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