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电视主持人在中国是个年轻的行业,它从诞生至今不过20多年的历史,但主持人行业发展却非常迅速,时至今日,我国主持人总数已达六万人左右,主持人节目是观众最喜爱的节目样式之一,主持人职业也成为社会热门的行业。与国外电视主持人多为成熟面孔不同,我国主持人队伍是一支颇为年轻的队伍,而且越来越呈现出更加年轻的趋势。据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会”理事长白谦诚介绍,我国主持人中30岁以下的占了多数,而40岁以下的更占到了90%以上。在近日举办的一次全国城市电视台主持人大赛上,仅以昆明一地为例,472名报名选手中,18至35岁的青年组选手占到了近80%。主持人年轻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它与日新月异的电视节目似乎也相得益彰。但是,当人们抱怨节目主持人的无个性化和电视节目的单调浅薄时,也越来越对清一色的“年轻面孔”现象提出了质疑。
质疑一:年轻就有新意吗?
现在电视台选拔主持人走的是“明星路线”:面容姣好,体态活泼,一颦一笑都经过统一的包装,电视台已成为发现明星制造明星的工厂。据电视界人士透露,他们对主持人的首选标准是“要有明星相”。当明星主持人在电视上频频出镜的时候,也给很多做着“明星梦”的青少年树立了追逐的榜样,他们认为当主持人也能像影视明星一样“红”起来。在前不久贵州举行的全国城市电视台主持人大赛预选赛上,很多选手只有十七八岁,他们中的大部分来自艺校,有的甚至连艺校都没读完,就开始踏上自己的“明星之路”了。
主持人年轻化、明星化真的给电视节目带来了个性、风格和新鲜血液吗?答案似乎没有那么肯定。很多年轻主持人在被推出的时候,经常被冠以“个性主持人”的名分,可很多观众却发现,这些缺乏阅历、浅尝辄止的“个性主持人”往往是扮成类似的风格,操着同样的口气,做着相似的手势,重复着雷同的词汇,千篇一律地主持着不同的节目。更要命的是那些港味十足的娱乐节目主持人,他们蹦蹦跳跳、歇斯底里,观众说:“以前的主持人还都是模仿港味,感觉上并不像,而现在的主持人已经把港味学到骨子里了。”
专家认为,所谓个性主持人,就是要树立既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又属于自己个人的风格和气派,这就要求主持人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广阔的视野,而这样的主持人一般来说都是有一定年龄和阅历的。如美国CBS的节目主持人丹·拉瑟(Dan Rather)以他的阳刚之气广受美国观众特别是妇女的欢迎;美国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波拉·温弗瑞(Ophra Winfrey)以她的深入百姓和亲和力赢得了80%以上家庭妇女的欢迎;ABC名人访谈主持人芭芭拉·沃特斯(Barbera Walters)以她的平易中不乏尖锐吸引了中上层知识分子,CBS的60分钟节目主持人麦克·华莱士(Mike Wallace)以他的国际性和犀利深刻保持了长年的观众;英国BBC主持婚恋节目的是一位老太太,她以气质高雅、不苟言笑在盛行“绅士之风”的英国受到了广泛的尊重。这些著名主持人都已在50至80岁之间,他们的共同点是以气质风度取胜,以睿智机敏见长。而在我们这样一个五千年历史的国度,有个性的主持人至今寥寥无几。
在港台,电视主持人是被划入“娱乐圈”的,轻松的电视节目也多以众多明星来吸引观众,这种特点使港台电视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对它的模仿却不符合内地的文化氛围。一位观众说:“我们本来是带着了解信息的心态看电视的,结果看遍了俊男靓女,有用的信息没得到几条,却被主持人的咋咋乎乎搞得心神不宁。这样的主持人不要也罢。”北京广播学院的张颂教授也无奈地表示:“称职的主持人要做到三个培养:培养自己、培养传播观念、培养受众,而我们现在的很多主持人只能当花瓶。”
质疑二:年轻漂亮就有收视率吗?
有些电视台总在不断地选用年轻漂亮的新人,目的就是一个:提高收视率。北京广播学院的教授吴郁分析了这种做法的原因:“很多电视台知道节目质量高才能吸引观众,但不把功夫花在提高节目质量上,而常用的办法就是改版,最明显的改版就是改形式,最简单的改形式就是换人。在节目质量跟不上的情况下,换个打眼的主持人是最容易的方法。这是一种浮躁心理。”
难道“年轻漂亮”就有收视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观众在看电视时,对不同的节目有不同的期待值。如果说娱乐节目中有一些俊男靓女尚且对路,那么,在大量的信息、评论、对话、时事、调查、访谈类节目中,观众更渴望的是来自内容的深刻和启迪所带来的满足,而不是主持人的美貌和时尚。
一项调查显示,制片人和编导选择青春靓丽的“用心良苦”换来的却是观众的“不为所动”,71%的观众看电视节目最关心的是节目本身的质量和内容,而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看多了俊男靓女的观众变得越来越理性,也越来越难以被打动。一位业界人士也自嘲地说:“现在所有的主持人都年轻漂亮,连我们都腻了,观众能不烦吗?”他也道出了自己的苦衷,“电视台领导只用收视率说话,很多时候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换个主持人,明知道不行,但只要宣传跟上了,总有个短期效应,我们追求的就是这个短期效应。”
质疑三:“老家伙”真的不行了吗?
主持人年轻化,一个客观的结果是,电视节目中“老面孔”越来越少,很多被熟记的主持人纷纷“下岗”,代之以一批批年轻人。人们不禁要问,“老家伙”真的不行了吗?
与中国主持人普遍年轻不同的是,欧美等电视传媒发达国家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多年龄在四五十岁以上。他们一般有一二十年以上的记者或编辑经历,与形形色色的人打过交道,具有很强的判断力、丰富的经验和组织调控能力。这种主持人一般是这个节目的灵魂,他们的长年参与使某些栏目成为与他们的名字紧密相联的著名品牌。当然我们不能不承认的是,由于我国电视业发展时间短,积累不够,这类主持人不多。但其实我们社会上并不缺乏有经验、有阅历、谈吐不凡的长者,他们本来可以挑起主持人的重任,可是“年龄歧视”却把这些“老家伙”拒之门外,如很多电视台在选拔主持人时,硬性规定年龄在18至25岁;也有不少电视台通过举办各种大赛挑选主持人,尽管报名没有年龄限制,但各种各样挖空心思的才艺表演却让不少“老家伙”为难,这客观上给他们设置了障碍。北京广播学院的张颂教授对这样的情况表示了忧虑:“加入WTO以后,国外的电视台就要在中国落地了,他们选主持人的时候,完全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一批适合主持人行业的‘老人’肯定会被选走,到时候,国内的电视台就会受到很强的冲击。”
一位主持界的资深人士说:“现在的主持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万金油’,什么节目都能主持。这实际上说明了主持人缺乏风格。”他不无担忧地表示,电视是影响最大的大众媒体,观众会在不知不觉中追随电视所传播的审美取向。主持人仅有年轻美貌而缺乏风格情趣,长此以往会对全民族的审美造成一种单一、肤浅的误导。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质疑一:年轻就有新意吗?
现在电视台选拔主持人走的是“明星路线”:面容姣好,体态活泼,一颦一笑都经过统一的包装,电视台已成为发现明星制造明星的工厂。据电视界人士透露,他们对主持人的首选标准是“要有明星相”。当明星主持人在电视上频频出镜的时候,也给很多做着“明星梦”的青少年树立了追逐的榜样,他们认为当主持人也能像影视明星一样“红”起来。在前不久贵州举行的全国城市电视台主持人大赛预选赛上,很多选手只有十七八岁,他们中的大部分来自艺校,有的甚至连艺校都没读完,就开始踏上自己的“明星之路”了。
主持人年轻化、明星化真的给电视节目带来了个性、风格和新鲜血液吗?答案似乎没有那么肯定。很多年轻主持人在被推出的时候,经常被冠以“个性主持人”的名分,可很多观众却发现,这些缺乏阅历、浅尝辄止的“个性主持人”往往是扮成类似的风格,操着同样的口气,做着相似的手势,重复着雷同的词汇,千篇一律地主持着不同的节目。更要命的是那些港味十足的娱乐节目主持人,他们蹦蹦跳跳、歇斯底里,观众说:“以前的主持人还都是模仿港味,感觉上并不像,而现在的主持人已经把港味学到骨子里了。”
专家认为,所谓个性主持人,就是要树立既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又属于自己个人的风格和气派,这就要求主持人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广阔的视野,而这样的主持人一般来说都是有一定年龄和阅历的。如美国CBS的节目主持人丹·拉瑟(Dan Rather)以他的阳刚之气广受美国观众特别是妇女的欢迎;美国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波拉·温弗瑞(Ophra Winfrey)以她的深入百姓和亲和力赢得了80%以上家庭妇女的欢迎;ABC名人访谈主持人芭芭拉·沃特斯(Barbera Walters)以她的平易中不乏尖锐吸引了中上层知识分子,CBS的60分钟节目主持人麦克·华莱士(Mike Wallace)以他的国际性和犀利深刻保持了长年的观众;英国BBC主持婚恋节目的是一位老太太,她以气质高雅、不苟言笑在盛行“绅士之风”的英国受到了广泛的尊重。这些著名主持人都已在50至80岁之间,他们的共同点是以气质风度取胜,以睿智机敏见长。而在我们这样一个五千年历史的国度,有个性的主持人至今寥寥无几。
在港台,电视主持人是被划入“娱乐圈”的,轻松的电视节目也多以众多明星来吸引观众,这种特点使港台电视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对它的模仿却不符合内地的文化氛围。一位观众说:“我们本来是带着了解信息的心态看电视的,结果看遍了俊男靓女,有用的信息没得到几条,却被主持人的咋咋乎乎搞得心神不宁。这样的主持人不要也罢。”北京广播学院的张颂教授也无奈地表示:“称职的主持人要做到三个培养:培养自己、培养传播观念、培养受众,而我们现在的很多主持人只能当花瓶。”
质疑二:年轻漂亮就有收视率吗?
有些电视台总在不断地选用年轻漂亮的新人,目的就是一个:提高收视率。北京广播学院的教授吴郁分析了这种做法的原因:“很多电视台知道节目质量高才能吸引观众,但不把功夫花在提高节目质量上,而常用的办法就是改版,最明显的改版就是改形式,最简单的改形式就是换人。在节目质量跟不上的情况下,换个打眼的主持人是最容易的方法。这是一种浮躁心理。”
难道“年轻漂亮”就有收视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观众在看电视时,对不同的节目有不同的期待值。如果说娱乐节目中有一些俊男靓女尚且对路,那么,在大量的信息、评论、对话、时事、调查、访谈类节目中,观众更渴望的是来自内容的深刻和启迪所带来的满足,而不是主持人的美貌和时尚。
一项调查显示,制片人和编导选择青春靓丽的“用心良苦”换来的却是观众的“不为所动”,71%的观众看电视节目最关心的是节目本身的质量和内容,而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看多了俊男靓女的观众变得越来越理性,也越来越难以被打动。一位业界人士也自嘲地说:“现在所有的主持人都年轻漂亮,连我们都腻了,观众能不烦吗?”他也道出了自己的苦衷,“电视台领导只用收视率说话,很多时候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换个主持人,明知道不行,但只要宣传跟上了,总有个短期效应,我们追求的就是这个短期效应。”
质疑三:“老家伙”真的不行了吗?
主持人年轻化,一个客观的结果是,电视节目中“老面孔”越来越少,很多被熟记的主持人纷纷“下岗”,代之以一批批年轻人。人们不禁要问,“老家伙”真的不行了吗?
与中国主持人普遍年轻不同的是,欧美等电视传媒发达国家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多年龄在四五十岁以上。他们一般有一二十年以上的记者或编辑经历,与形形色色的人打过交道,具有很强的判断力、丰富的经验和组织调控能力。这种主持人一般是这个节目的灵魂,他们的长年参与使某些栏目成为与他们的名字紧密相联的著名品牌。当然我们不能不承认的是,由于我国电视业发展时间短,积累不够,这类主持人不多。但其实我们社会上并不缺乏有经验、有阅历、谈吐不凡的长者,他们本来可以挑起主持人的重任,可是“年龄歧视”却把这些“老家伙”拒之门外,如很多电视台在选拔主持人时,硬性规定年龄在18至25岁;也有不少电视台通过举办各种大赛挑选主持人,尽管报名没有年龄限制,但各种各样挖空心思的才艺表演却让不少“老家伙”为难,这客观上给他们设置了障碍。北京广播学院的张颂教授对这样的情况表示了忧虑:“加入WTO以后,国外的电视台就要在中国落地了,他们选主持人的时候,完全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一批适合主持人行业的‘老人’肯定会被选走,到时候,国内的电视台就会受到很强的冲击。”
一位主持界的资深人士说:“现在的主持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万金油’,什么节目都能主持。这实际上说明了主持人缺乏风格。”他不无担忧地表示,电视是影响最大的大众媒体,观众会在不知不觉中追随电视所传播的审美取向。主持人仅有年轻美貌而缺乏风格情趣,长此以往会对全民族的审美造成一种单一、肤浅的误导。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