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CNN都报道了,怎么是沉默了?🙂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工作学习 / 科技自然 / 美加鸦雀无声,国内化工界吵翻天。。。美国举国关注小破球的时候,一场“切尔诺贝利级”的环境灾难在悄悄发生。。。

    运载有剧毒易燃强致癌的化学物质的火车出轨,导致有毒化学物气化泄露。当地消防部门骚操作,“有序”点燃此毒物,然后产生著名的致癌物质“二恶英”,并且广泛扩散进入大气层。很快,我们有福了,可以品尝到含有著名化学品的香甜空气了。。。

    为啥此事中国化工界吵翻天呢?这玩意在化工界是闻者色变的大毒物。在中国根本不允许运输,必须在生产现场制作。如果泄露到环境中,那是寸草不生。。。燃烧的化学物二恶英,更厉害,在人体中不能代谢,强致癌物,有点点在食物中都是大丑闻。

    瑟瑟发抖中。。。

    • 天地良心坛天天是中国的坏消息 +2
    • 哪个位置?能影响到安省么 +2
      • 俄亥俄
        • DFS™ Magnetic Sector GC-HRMS System
          Achieve outstanding sensitivity for analysis of dioxins and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using the Thermo Scientific DFS Magnetic Sector GC-HRMS.
      • 从CNN的地图上看,离多伦多不远,离伦敦更近些。最近的大城市是匹兹堡
      • 二恶英通过大气层,风可以吹到。运气好风吹不到,在受污染的食物中可以吃到。如果加拿大加强食品检验,我们受到保护,但是由于大量粮食被污染,价格会暴涨,我们钱包被影响到。如果只是钱包被影响,那真是阿弥陀佛啊。
      • 氯痤瘡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氯乙烯不允许运输?
      • 台湾不知道,在中国大陆,是严禁氯乙烯跨省跨市运输的,只能现场制作。
    • 你说的好像中共这时候放气球过来是帮着美国转移视线似的🙂 +17
      • 就是这么天下一家的仁爱
      • 美国政客利用了这件事,中国承认气球来自中国配合美国演戏,好像没毛病,如果中国不承认这戏就演不下去了
    • No zuo no die +1
    • 不得了,这美国空气是否还香甜吗? +2
    • 我说呢,国内突然掀起了化工知识浪潮,为何加拿大小粉红没有反应,果然来了,本地确实没有太多的资讯讨论。 +10
      • 你觉得风轻云淡,不过是粉红们找的借口攻击美国? +1
    • 美国主流媒体一如既往的沉默? 沉默是金?
    • 谈天说地坛,真怀疑是AI在操作吧。 +2
    • 美国政治对立,任何事情都会炒翻天然后陷入死循环,只有中国的事情能达成默契 +3
      • 中国没有政治对立,一个人就说了算🙂 +5
        • 各有各的问题 +1
    • 英文媒体五六天来一直在报道,你们不看英文新闻的吗? +12
      • Where? link?
      • 不看
      • 有许多人把CNN当新闻圣经,刚破例浏览了一下,没有。 +1
      • 流浪气球的报道人尽皆知,这个报道默默无闻,为什么?一般人哪里搞得清楚某事件的严重性。媒体人用报道操纵人心,这个就是典型的例子。 +1
        • 你自己不知道就说是默默无闻了 +7
      • 他们只看央视,人民日报 +12
      • cnn的头条依旧是气球霸屏 +4
      • 连本地大学生娃们都在谈论这个消息,家长们只看微信新闻 +12
        • cnn的头条依旧是气球霸屏,美国人并不关心美国人生死,那F22帅气照还是头版头条 +3
          • 中国关心中国人生死?铁链女,唐山被打的,学校失踪的孩子都不是中国人?得了新冠连退烧药都买不到的都不是中国人? +13
    • 美国病死一百多万人屁事都没有,放点毒气小意思啦 +1
    • 说的也太夸张了一点吧,还“切尔诺贝利级”级的环境灾难都出来了。这东西其实非常常见,就是聚氯乙烯塑料的前身。美国氯乙烯泄露死人了没有?你再看看中国泄露是啥后果: +6
    • 建议看wiki page,只是罗列事实,比较中立客观。自己判断 +2
      • 抓了一个记者,难怪很难看到报道 +2
      • Dioxins are highly toxic and can cause 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problems,
        damage the nervous and immune systems, interfere with hormones, and also cause cancer. Owing to the highly toxic potential of dioxins, efforts need to be undertaken to reduce current background exposure.
      • 说维基中立客观真是笑掉大牙。西方对媒体的操纵娴熟精准,会放过维基?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的维基会客观中立? +1
    • 又打鸡血了吧?一直有报道,新闻发布会8日就开了好不好? +5
      • 他和几个五毛只负责在这里造谣,别说,整天“所谓西方媒体”地嘟囔,让真让这里不少人只关注twitter和微信,让这类玩意掌握话语权,大陆已经完蛋了,还要把美加弄得乌烟瘴气,幸好这些人英文很差,也就在这些小网站猖獗一下。 +9
    • 不想看英文的可以看这篇中文报道。没看出有什么隐瞒 +3
      https://info.51.ca/articles/1184709?wyacs=info-article-list

       


      亥俄州事件严重到什么程度?

      4号发生的,新闻被捂了一个星期,现场报道的记者也被抓了。
       

      大家感受一下:

      推特上的消息满天飞:
       

       

       

      无人机拍到的,河里全是死鱼:

      飞机上拍到的,巨大的毒云:
       

      俄亥俄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列运载有毒化学品的列车日前在美国俄亥俄州脱轨后引发连日大火。

      因所载的氯乙烯可能引起爆炸,当地应急部门其进行“受控释放”,方圆数公里内的数千名居民被迫紧急疏散。

      “这是一场噩梦,现在仍然是。”尽管当地部门已在本周三(8日)、亦即事故发生5天后解除了疏散令,但民众仍对可能遗留的化学污染忧心忡忡。

      公开资料显示,长期吸入氯乙烯可增加罹患癌症风险,但当前鲜有针对这种有毒气体短期内突然释放的危害的研究。当地政府则警告,吸入氯乙烯燃烧产生的烟气可能会致命。

      氯乙烯是啥?

      氯乙烯是剧毒物,半克就能让大老鼠瞬间死。500ppm就能让成人肌肉畸形,孕妇胚胎中毒畸形。
       

      俄亥俄州当地媒体9日报道直言,本次事故处理中“还有许多未被回答的问题”,例如恢复公众信任、确保信息透明度、更新铁路行业的公共健康与安全政策等。铁路通常被视作最安全的陆路运输方式,但有铁路工会人士指出,由于广泛裁员、人手不足,近年来这个行业正变得更加危险。

      除此以外,事故简报会上的一起涉嫌“暴力执法”的插曲也从另一角度引起了人们的“不安”。8日,在俄亥俄州州长介绍事故最新情况的同时,一名美媒记者因在现场直播报道被警察推倒在地、铐离现场,后续还面临非法入侵等指控……

      当地时间2月4日,一列货运火车在美国俄亥俄州脱轨,现场冒出浓烟。图片来源:美联社

      当地时间2月3日晚,一列货运火车在美国俄亥俄州脱轨,火光冲天。图片来源:美联社

      综合美联社报道,出事货运列车有超100节车厢,其中约50节车厢当地时间3日晚在俄亥俄州东部邻近宾夕法尼亚州的小镇东巴勒斯坦城(East Palestine)脱轨引发火灾。涉事列车共有20节车厢装载有毒物质,其中一半脱轨,当中包括5节运载压缩氯乙烯的车厢。

      电视台和社交媒体画面显示,事故现场火光冲天、浓烟弥漫,滚滚浓烟甚至能在气象雷达上显示,还飘散到附近小镇。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已成立专责小组调查事故原因,联邦调查人员后来透露,列车工作人员在事发前不久收到了有关车轴机械故障的警报。

      东巴勒斯坦城当局3日深夜在社交媒体发文,对事发地点周围1英里(约合1.6公里)范围内居民发布撤离令,并开放了当地高中和社区中心作为避难所,同时建议疏散区域外的居民避免外出。疏散区覆盖了小城逾4800名居民中的近一半。大火延烧数日,所幸未报告人员伤亡,但据当地官员称,有超过500人拒绝离家。

       

      当地时间5日,铁路运营商诺福克南方公司通报称,工作人员当天发现5节装载压缩氯乙烯的车厢释压装置停止工作,其中一节车厢内出现“急剧温度变化”,有潜在爆炸风险。为避免“灾难性”后果,诺福克南方公司6日决定在专家和应急人员协助下对上述5节车厢进行“受控释放”,把氯乙烯排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坑道内引爆并使其持续燃烧,避免这种有毒气体扩散到空中。

      俄亥俄州和相邻的宾州随后下令将疏散范围扩大至事发地点方圆1至2英里内。宾州疏散令覆盖区域涉及大约20户家庭,当地警员挨家挨户敲门,确保居民在释放操作开始前撤离。

      俄亥俄州州长办公室警告,吸入氯乙烯燃烧产生的烟气可能会致命,家中有未成年人但拒绝撤离者可能会被逮捕。当局根据当地天气情况和预期释放流量划定了不同等级的受影响区域,留在红色区域内的人群将面临“重大死亡风险”,身处黄色区域者则会面临“严重伤害风险,包括皮肤灼伤和严重肺部损伤”。黑线代表在最坏情况下可能受到影响的整体受关注区域。

      “你们必须离开,这关乎生死。”俄亥俄州州长迈克·德万(Mike DeWine)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亲口敦促居民。他还告诉在现场报道发布会的记者,发布会一结束就立即离开该地区。宾州州长乔希·夏皮罗(Josh Shapiro)也警告当地居民,情况“非常严重”,“我希望你们明白,如果我现在在那里,如果我的妻子和孩子在那里,我们会撤离……太危险了”。


       

      被疏散的居民当地时间8日被通知可以返回家中。俄亥俄州和宾州政府表示,在事故区域和周边居民区所采集的数百个空气样本中的毒素水平低于危险标准。一直在监测水质的俄亥俄州环保局则表示,有部分“物质”进入了河道等并“立即对鱼类产生了毒性”,但饮用水质量仍是安全的。不过,美联社指出,不少居民仍担心暴露在低浓度污染空气中的长期影响。

      氯乙烯在室温下为无色易燃气体,工业上大量用作生产PVC塑料的单体,它被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认定为致癌物质。美国疾控中心警告,长期吸入氯乙烯“可能与脑癌、肺癌和一些血癌有关”。氯乙烯燃烧时可产生光气和氯化氢,也是有毒气体。光气是一种剧毒气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用作化学武器,可致人呕吐和唿吸困难,在最急性接触中甚至可能导致死亡。氯化氢气味刺鼻,会刺激喉咙、鼻子和皮肤。

      《华盛顿邮报》说,人们对于这种有毒物质与人体影响的了解大部分来自长期接触氯乙烯的工人的研究,至于此次燃烧的“突然释放”会如何影响附近居民,民众鲜少有了解。

      据报道,有部分居民在疏散令解除后几个小时就回了家,但也有人要求先对其房屋进行空气质量检测。宾州哥伦比亚纳县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8日称,截至目前,该地区已经收到了大约300个家庭的空气检测请求。不少居民回家后对屋内进行了大扫除,全面清洗衣物和床单被套,并开窗通风。

      “这样做到底对不对?你也不知道。”住在受影响区域的梅丽莎·亨利(Melissa Henry)说,“这是一场噩梦,现在仍然是。”她还透露,她早在4日的强制疏散开始前就已离开,带着两个孩子在父母家住了近5天,因为小儿子当时“眼睛变得像西红柿一样红,还一直咳嗽”。

      俄亥俄州本地媒体WCPN当地时间9日报道直言,本次事故处理中“还有许多未被回答的问题”,例如恢复公众信任、确保信息透明度、更新铁路行业的公共健康与安全政策等。“数以千计的东巴勒斯坦城居民将在本周返回他们的家园……但没有人保证这种情况不会再次发生。”报道写道。

      东巴勒斯坦城镇长特伦特·科纳韦(Trent Conaway)也承认,人们仍对附近挥之不去的气味感到沮丧。他承诺“不会只相信”铁路运营商方面的说法,并表示有环保署的官员参与监督空气质量检测,当地官员也在每天监测饮用水系统。

      美联社称,科纳韦对于火车在疏散令解除后便恢复了在东巴勒斯坦城的运行表示不满,因为这比他预期的要快。他说,他将追究诺福克南方公司在事故中的责任,“这件事不会被掩盖……我们要让他们站在火上(译注:指向其施压),他们要做到自己承诺会做的事,他们要保护这个镇的人民”。

      据报道,东巴勒斯坦城的一位企业主和另外两位居民7日在联邦法院起诉了诺福克南方公司,指控其存在过失。诉状称,该铁路公司没有维护和检查其铁路轨道和列车,没有提供适当的员工培训,也没有合理地警告公众。

      美媒指出,铁路通常被视作最安全的陆路运输方式,联邦数据显示,涉及危险物质的列车事故极为罕见。但由于铁路几乎从美国每座城市和城镇的中心穿过,即使事故概率很小,一旦发生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地区。本周在电视上被问及危险物品的铁路运输时,俄亥俄州州长德万也承认,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过去几天,我们已经近在咫尺地感受到了”。

      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即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AFL-CIO)运输行业部门联盟格雷格·里根(Greg Regan)表示,他担心美国发生灾难性列车脱轨事故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因为在过去六年中,美国主要货运铁路公司已经淘汰了约三分之一的工人,转而运行班次更少、路线更长的列车。

      里根说,列车检查员原本有大约两分钟的时间来检查每节列车,但在大幅裁员之后,每节列车的检查时间被缩短到大约30至45秒。负责维护沿线轨道和发出安全信号的工作人员的管理区域也变得更大,最终更难提出预防性维护。“他们真的只是想从这些工人身上榨取尽可能多的生产力。”他说,“而当你赶时间时,不幸的是,事情有时会被遗漏。”

      根据联邦铁路管理局的数据,美国每年大约发生1000次火车脱轨事故。此外,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国媒体已经报告了多起有关列车装载化学品泄漏的事故。据《华盛顿邮报》,去年冬天,一列火车行经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县时,车载氯甲烷气体从松动的阀门处泄漏,导致周围两个街区居民被疏散。同年8月,一辆油罐车经过加利福尼亚州佩里斯时发生化学品泄漏,附近一条高速公路被部分关闭,周围地区民众亦被疏散。

      在针对铁路行业安全的疑虑以外,此次脱轨事故简报会上的一起涉嫌“暴力执法”的插曲也从另一角度引起了人们的“不安”:在8日俄亥俄州州长介绍事故最新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全国新闻台(News Nation)记者埃文·兰伯特(Evan Lambert)在现场进行直播报道时,遭到了国民警卫队队员和警察的粗暴对待,还面临进一步的诉讼风险。

      和兰伯特一起的摄像记者普雷斯顿·斯威格特(Preston Swigart)称,这场在当地一所小学体育馆举行的发布会晚了两个多小时才开始,当州长德万开始讲话时,兰伯特也正好在体育馆远处开始报道。斯威格特说,警察当时走到正在直播连线的兰伯特身边,要求他停止讲话。据美国全国新闻台称,兰伯特中断了现场报道,但随后被要求离开,还被试图强行带离发布会。

      “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他没有服从命令。”斯威格特说。“体育馆有回声,声音传播得有点远,所以我猜他们是不喜欢有声音与州长讲话‘比赛’,尽管它一直在房间的另一端。”

      据美联社报道,东巴勒斯坦城警察局长布朗(J.C. Brown)在一份声明中称,兰伯特在德万发言时“大声说话”,两名俄亥俄州公路巡警和俄亥俄州国民警卫队指挥官小约翰·哈里斯(John Harris Jr.)便让其停止报道,兰伯特与哈里斯发生了争执。

      据哈里斯称,兰伯特以“咄咄逼人的方式”向他靠近,他感觉“受到了威胁”,就推开了兰伯特。哈里斯还说,他“本能地”把手放在兰伯特胸口,试图阻止两人间的碰撞,但不到一秒后他就移开了手,并在兰伯特大喊自己受到了攻击后走开。

      东巴勒斯坦城警察局称,兰伯特随后被告知他需要离开新闻发布会,但他数次拒绝。美国全国新闻台的画面显示,正当兰伯特试图走回会场时,突然被一名警察拽住手臂,拉到体育馆外,并很快被推倒在地,被戴上手铐。

      俄亥俄州州长办公室后来在一份声明中说,德万并没有看到这一事件,因为一排摄像机挡住了他的视线,但他确实听到了“体育馆后方的争吵声”。声明称,德万“一直尊重媒体在其发布会之前、期间和之后进行现场报道的权利”。在发布会后结束后,德万也应询表示,他没有授意警方或国民警卫队进行逮捕。

      据报道,兰伯特被指控犯有非法入侵和拒捕罪。根据法庭记录,他被关在监狱中大约五个小时,后以750美元的保释金被释放。德万在11日的采访中告诉美国全国新闻台,他不希望看到兰伯特入狱或被起诉,但他也并没有表态称这些指控应该被撤销。

      获释后,兰伯特在镜头前回应关切称,“没有一个记者期望在自己的工作时被逮捕,这真的很重要,这种事不能在我们国家发生”。美国全国新闻台华盛顿分台台长迈克·维基拉(Mike Viqueira)称赞兰伯特以专业精神处理了这一情况,并斥责警方侵犯了第一修正案。

      乔治·华盛顿大学新闻学教授弗兰克·塞斯诺(Frank Sesno)接受美国全国新闻台采访时说,他对警方的做法感到“非常不安”。“通常情况下,执法部门会理解你在做什么……他们不仅理解你作为一个记者在做什么,他们还想支持你,因为他们想把清晰的信息传给公众。”他说,“从我对这件事的评估来看,有些事情真的很奇怪地‘脱轨’了……这个命令是怎么来的?”

      美国职业记者协会也谴责了警方逮捕兰伯特的行为,称记者应该能够在不受执法部门干扰的情况下向公众提供信息。该协会在一份声明中写道:“新闻不是犯罪,我们敦促东巴勒斯坦城警察局立即撤销对兰伯特先生的所有指控,并就其被捕一事公开道歉。


       

      • 确实,几个新闻社都在报道,政府也在发布消息,没看出哪里有捂着盖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