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以及“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

岸见一郎,1956年生于京都,哲学家,心理学家。1987年在京都大学完成“西方哲学史”的博士课程,专业西方古代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哲学。从1989年开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学,在一些院校讲授精神病学,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岸见一郎的这些经历,和《被讨厌的勇气》里的哲人,住在千年之都的古都郊外,学习古希腊哲学,后来研究阿德勒心理学和做心理咨询,都是一致的。京都大学是日本的顶级大学,能进入这所大学立志学习哲学直到博士,相信他在生活中,是一位努力学习、追寻真理的人。

另一位作者古贺史健则是一位出版过很多畅销书的作家。他读了岸见一郎所著的《阿德勒心理学入门》后,被阿德勒心理学折服。于是他找到了岸见一郎合作。因此这本书,集成了哲学家、心理学家的知识和畅销书专业作家的文笔,成为畅销书是由于坚实的基础,而不是哗众取宠的鸡汤。

“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他的名字是:Alfred Adler。1870年,他生于奥地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这位心理学三巨头之一出生的这一年,世界上还发生了一些历史性事件。美国通过了宪法第15修正案,给与黑人投票权。法国发生革命,建立第三个共和国。中国是清朝同治皇帝第九年,这一年由于民众怀疑传教士利用育婴堂杀害婴儿用于制药,发生了天津教案。不管怎么说,这位心理学巨人是出生了。世界和历史上的不同事情,也不知怎么着就串起来了。生于1870年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1920-1930年间的思想著作,在约60年后的1989年,影响到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后者研究实践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出书介绍阿德勒心理学。这些书籍打动了作家古贺史健,激发了他找岸见一郎,一起合作,于2013年创作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反映的思想,跨越时代和个人,但继承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最终通过岸见一郎的哲学和心理学的见解,表达出来。因此,我现在的读书感想,上溯至1870年!

上面是开玩笑了。实际情况是沉重的,阿德勒在婴幼儿时得了佝偻病和声门痉挛,三岁时目睹弟弟死忘,四岁得了肺炎差点病死。即使幸存,在家庭中,他觉得不受母亲喜爱,因此而自卑。这样的早期生存经历,导致他想学医,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非常感兴趣。在1920到1930年间,他在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很有影响力,建立了个体心理学派,出版了重要著作《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以及《理解人性》。在1930年,由于是犹太人被迫害,移民到美国。1937年阿德勒不幸死于心脏病,否则他的学说,会有更多发展。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阿德勒似乎是个很好的例证。假设能发生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并且成功地把这句话翻译成德语或英语给阿德勒听明白了,很可能地,他会否定你(阿德勒喜欢在咖啡馆和人辩论)。过去的经历固然很重要,但不是原因。你当下对过去的经历的看法才是,而且你的看法服务于你的目的--虽然你未必意识得到。这是阿德勒的目的论,阿德勒否定佛洛依德的原因论。慢慢读《被讨厌的勇气》,慢慢想想哲人和青年的对话提到的廉价优越性。把“心志被苦,筋骨被劳”解释为是上天要降大任的原因,心里感觉好点儿,但这也是目的。人人追求优越性,“被天降大任”是优越性,也是个普遍认可欲求。请看之前成功心理学一文,追求大任, 要在精神和身体上付出代价,或者“感到”更多失败。如果不能接受自己,利用好自己被(上天)给与了什么,而是通过自我暗示“一定会有大任来临”,继续生活在身心疲惫中,这就成了自卑情结的一种情况。而要想改变,哲人的答案是勇气和活在当下。阿德勒的学说中,自卑情结和自卑感是完全不同的,自卑感是人前进的动力。他的“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有专门论述,但这部书名被翻译成中文后变成了“自卑与超越”,其实书里内容包括更多话题。

《被讨厌的勇气》一开始是引言。青年问哲人,为什么哲人认为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小孩的世界可能简单,但成人要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怎么可能简单呢?哲人说,问题在人,是人把世界看得复杂了。世界本身是简单的,改变人的心,就能改变心看到的世界。这里的改变心,不是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活在自我的世界,而是指阿德勒学说中的“生活方式”。即人在成长过程中,大约十岁时,形成的认知、交互、适应的行为模式。阿德勒认为,成年人是可以改变“生活方式”的。青年和哲人的五次长谈,就是青年接受“可以改变”的过程。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