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被讨厌的勇气》第一夜的对话读后感:隐藏的目的

前言通过青年对哲人的问题,间接说出了青年的困境:不能得到幸福,不能改变自己,认为世界复杂。第一夜通过旁白直接指出青年自卑其出身、学历、容貌,强烈需要他人认可,视他人为竞争对象而不能衷心祝福别人。自卑的痛苦、与世界的矛盾,令他自我嫌恶。

自卑的同时与世界对立,这不是个完整的自卑个体吗?在他的世界里,自己价值低,渴望外界认可带来的价值感。他还没有明白,外界认可不存在!外界是怀着各种目的的个体的大杂烩,行为随机,偶有认可但不可依赖;认为自己是否被外界认可本身是主观感受,不是可衡量的客观,因此被认可感也是不可依赖的。认为自己没价值并寻求他人认可是一种阿德勒心理学说意义上的生活方式,不是动物适应自然的生存本能。认可需求,是把自我价值感建立在和别人比的基础上,他人认可即意味自身价值比其他一些人高。这种生活方式中,人际关系就会基于比较,其他人就变成决定自己价值的竞争对手。追求外界认可,是水中捞月,缘木求鱼。

在精神分析学上,佛洛依德认为,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决定人格,人受性欲和各种冲动驱使。人的行为是潜意识中的目的和矛盾的外在表现。人的心理以及行为,是被外界影响的结果。按照原因论,青年的自卑的生活方式,青年的闭门不出的朋友,青年在图书馆情绪失控,皆是以前生活经验和外界刺激造成的。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分析原因。

阿德勒学说也认为过去的经历对人格形成影响很大,但否定心理创伤--这一点不好理解--他的理论是经历本身不是原因,人不是受经历中的刺激而痛苦,起决定性影响的,是赋予经历的意义。人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也就是说痛苦的根源其实来自自己。怎么来源于自己呢?就是阿德勒学说的“生活方式”,即心理和行为的趋势。它是人从早期生活经验建立,形成后比较稳定地维持,可以理解为性格、人生观。中国有个老的民间谚语也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但阿德勒认为,人不是早期生活或生活环境中不利因素的简单结果,人能调整自己,适应社会生存。人是可以改变的学说,打开了个人发展改变的可能性的理论上的大门。而不明白这一点是阻碍青年尝试改变的一个原因。因此人不改变,不是由于过去的经历导致的无法改变,而是出于当前的目的,选择不改变。习惯是动物的本能,对改变的恐惧,导致宁可不改变。用目的论的理论看,青年陷于自卑,他的朋友闭门不出,他在图书馆情绪失控,是“生活方式”。人格是完整统一的,人总是带着主观性的目的,并且个人行为为个人目的服务,这么做是服务于个人的一种“善”,有特定的好处。

第一夜的对话,被青年称为烈性药。犹如鲁智深的劈面一拳。“鲁达大怒,揸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落两个当门牙齿。”毫不客气地把接受哲人的话的人打得像店小二,心里隐藏的目的多少撒了一地。阿德勒提出,重要的不是被给与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与的东西。无论之前发生过什么,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所以要接受当下状态的自己,以此为起点行动。“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虽然可能是很严厉的道理,但也很简单。”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被讨厌的勇气》第一夜的对话读后感:隐藏的目的 +3
    • 点个赞先,然后我细细体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