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克氏全观(attention)所达成的结果,和神所说的与灵魂/神合一的生命存在状态,都是最终不再聚焦/专注在(生命本质的空无/虚无以外的)任何事物上,都不是觉知的消失,都不是无我(人不存在了);而是忘我了,也就是头脑的自我感不在了;因此得以生出了生命的爱与慈悲。

https://mp.weixin.qq.com/s/uLsG9yljyEJ53NqOopgu4w

↑ 点击“宝贝醒来吧”关注本订阅号

本订阅号已开通快捷转载授权,任何公众号可自行转载,欢迎传播“改变之路”的真正觉醒资讯!

请先读《个人及世界的真正改变之路-导读

本文可视为以下两篇文章的续篇:

我思故小我在,我思故真我不在!

先要超越思想,才能活在当下吗?专注与聚焦有什么不同?怎样才可以活在当下?

上一篇文章我说到了聚焦与专注地区别,在这一篇文章我们进一步来探索散乱、聚焦、专注、觉察、全观和与神合一这六种不同生命意识状态的区别。

群友1对群友2(smart arnab)说:

持戒可不是禁止思想,你显然对我昨天说的没懂,而是原本注入愤怒性幻想的能量被抽走了,他自然就枯萎了,你没有对那个思想产生认同,这个就是觉知速度足够快同时是全观状态才做到的,平时聚焦的觉知是没有这个作用的。

克里希那穆提叫全观,有的叫顿悟了空性,大光明藏,涅槃,道。

很明显,你这是进入头脑思想要去比拼速度的幻觉游戏之中了。线性时间是幻觉,比拼速度是一种头脑的把戏,跟生命真理和终极实相没有半毛钱关系。体验生命真理和终极实相的关键是心静和意识清明的程度,而不是速度比拼。相反,你只有放下这个比拼的心,你只有放下这个要去比拼的紧绷的神经,真正让自己放松下来,才有可能停止头脑思维的运作,进而体验到忘我。

克氏作品对全观(无选择性觉知)的解释

从你多次对于全观的发言来看,也许你误解了克氏的“全观”。全观是一种觉察和觉知拓展的方式,而不是这种觉察方式所带来的生命状态的结果。你把克氏的全观与它所带来的结果,以及把克氏的全观与其它不同生命体验的概念相混淆了。

以下是我从网上找到的一篇文章《克里希那穆提:纯然的观察》,里面其中有一节讲到了“全观”。因为其中一些关键词汇关系到中英文的翻译和转换,不可避免是会有含义上的混淆的,不要死抠字眼,关键是要去意会。

全观

你必须学会全观(attention),也就是汇聚你所有的能量。人类拥有许多的能量,当他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他们会立刻起而行之。

只要有一个充满着记忆的“我”或思想者存在,实相就不存在了。

当你在“如实”观察的时候,时间的活动,亦即思想,存不存在?

那份观察之中并没有能观与所观之分,也没有想超越眼前“真相”的思维活动。

你的心中一旦拥有了这份奇妙的爱或慈悲——不仅是爱你的邻人,同时也爱动物、树木和众生——你就会发现那个圣境,巧遇它。这样的心便是神圣不朽的。

全观(attention)是一种无选择的觉知,里面汇聚了你所有的能量。你一旦进入这样的觉知状态,自我感就不见了,可是专注(concentration)之中永远有一个“你”在那里觉察。

只要心中有了爱,慈悲心自然会产生。有了慈悲心,智慧也会跟着产生——但不是那种自恋式的聪明或是思想的智能,也不是从众多知识中产生的聪明才智,智慧跟知识是毫无关系的。

你能觉察到你的意识活动,不是吗?你对自己的真相心知肚明,假如你看得够深的话。如果你深观意识的活动,一定会看到里面所有的挣扎、不幸、不确定感和阵痛。

克氏是这样解释attention的:“全观(attention)是一种无选择的觉知,里面汇聚了你所有的能量。你一旦进入这样的觉知状态,自我感就不见了”。

在克氏作品中出现的“attention”这个英文,它在别的地方一般会被翻译成注意、关注、注意力、关心、兴趣、专心、留心、殷勤、特别照料、特别行动、特别处理、立正姿势等众多含混不清的含义。它被克氏作品的中文翻译者意译成“全观”。“全观”是一个在当前连百度百科都没有收录的非常小众的字条。

另外,在克氏作品中出现的“concentration”,一般会被翻译成“集中”,被克氏作品中文的翻译者翻译成“专注”。

《与神为友》中神对与神合一体验的解释

在这里我要和大家去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与神为友》中,神讲述过如何停止思考并进而实现与灵魂/神合一的方式。就是在以下这篇文章中语音的那个部分。

嗨,你该去体验与神合一了

什么是冥想?有哪些不同类型的冥想?我会推荐读者做什么冥想?

但在《与神对话》系列简体中文李继宏版本的翻译中,有很多问题,比如其中有一个严重的错误,把该翻译为“头脑、心智”的mind翻译成“精神”了。而应该翻译为“精神”的英文是“spirit”。这会导致读者极大的误解和认知上的混淆,这是大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在上述语音中,神说到我们需要聚焦/专注于生命本质的空无(虚无),才能停止头脑的思维活动并体验与灵魂/神合一;但人们的头脑平时会同时关注上百样东西,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收摄自己的注意力去缩小关注的范围,先让自己只聚焦/专注于一样具体但并没有赋予特别含义的东西(注意:不是指把思想集中在某个念头上),比如凝视烛火,进而去过渡到专注于空无(虚无)。然后,你就会体验到与灵魂/神合一,进入一种线性时间停止了的忘我生命存在状态,此时你头脑意识的自我感就暂时不在了。

全观和与神合一都带来忘我,会生出爱和慈悲。

从克氏对全观(attention)的解释来看,全观(attention)所达成的结果,和神所说的与灵魂/神合一的生命存在状态,都是最终不再聚焦/专注在(生命本质的空无/虚无以外的)任何事物上,都不是觉知的消失,都不是无我(人不存在了);而是忘我了,也就是头脑的自我感不在了;因此得以生出了生命的爱与慈悲。

但两者达成这种生命状态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神提供的方式是先通过聚焦/专注在某一个事物上,进而过渡到聚焦/专注在生命本质的空无/虚无上,从而自然地不再关注外在的任何事物了;克氏提供的方式只是保持觉知,而直接就不关注内外的任何事物。神提供的方式是有过渡的,是有桥引的;克氏提供的方式是“无选择的觉知”,是无路可依循的,是不搭桥就要让你直接飞跃大河的。

在带来忘我(头脑的自我感不在了),得以生出了生命的爱和慈悲这一点上,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克氏提供的方式无疑难度是更大的。“无选择的觉知”意味着,你不去关注任何事物,同时又能觉知到了“任何事物”。我们都知道,人们不关注任何事物的时候,注意力通常都是涣散的,是很难做到“无选择的觉知”的。

我可以用一个类比更形象地给大家说明这一点。克氏所描述的全观,类似于(人体)电脑刚开机,尚未运行任何程序,内存处在最大时的性能最佳的待机状态。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但问题是,一般人类一生一直是开着机的,一直是在运行着的,不仅白天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在运行,夜里也在通过意识心做梦的方式在运行,从物质身体出生到死亡从来未曾真正休停过,从来未曾关机重启过,一直都在产生并携带着大量无意识的心理垃圾,因此人体这个生物电脑一直是卡顿的,没法处在最佳的性能。

所以,试图通过练习全观去达成忘我,即头脑意识的自我感消失,对一般人而言未必是很好的可以跟随学习的方式,它可以是另一种形式的望梅止渴;但生命已经被内在“重启”过的克氏可能更容易去做到全观。我们来看克里希纳穆提以下的生命经历和体验,看他生命是如何被“重启”的。

克氏并非经由练习全观而带来生命觉醒的

一九二二年八月,克氏突然进入“意识转化”期。十七日至二十日从早到晚,他陷入既痛苦而又不可解的状态,身体变得极度敏感。当时周遭人都不知所措。克氏的敏感度突然微细到连人们的负面意念都承受不住,有时陷入出神状态,有时抱怨灰尘太多;有时冷热交战,有时又变得死寂。似乎有一股巨大能量顺着他的脊柱快速往头顶窜升,他感觉后颈和头顶剧痛,又没有任何办法停止这过程,他只能承受这一切。

二十日晚上,情况恶化到极点,别人建议他到外面一棵胡椒树下静坐,他照做了。不久,他感觉到自己的灵魂离开身体,飘浮到胡椒树上。这时天空出现一颗明星,在交杂着狂喜而平静的状态下,克氏感受到佛陀的磁力。终于在奇特的生命历程中初次尝到真爱的滋味,从此以后,对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开始有了信心。而目击那次转化过程的其他三人也有了明显改变。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十一月份,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谁也无法了解。

一九二五年的十一月,克氏再次遭遇新的挑战。尼亚(克氏弟弟)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而克氏当时必须离开加州到印度演说,他十分不情愿地上了船。当船到达苏伊士运河时,电报传来尼亚的死讯。据说,克氏当时陷入极度伤痛中,他整个的信仰系统也面临瓦解。夜晚时他呜咽地叫着弟弟的名字,清醒时则沉默不语。

十二天后,当抵达可伦坡时,克氏看来极为安详,脸上焕发神采,完全看不出曾经历过巨大的悲痛。之后他写下这段话:“一股强烈的欲求,希望别人少受点苦,如果他们真必须承受这些苦,也希望他们能勇敢的承担,不要留有太多伤疤。我曾哭泣过,但我不希望别人也哭泣,如果他们如此,我现在知道那代表什么。”克氏长久以来一直在臣服中蛰伏的智慧,似乎在痛苦的那一刹那觉醒。

上述的这些生命体验是生发在克氏生命中的,而不是他通过寻求而得到的。也就是说,全观是他经历了上述被内在主导和催化的“生命重启”体验之后,作为这种生命体验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生命觉察能力;而不是他经由练习全观,而带来了自己的生命觉醒和蜕变。所以,大家请把这个搞清楚,别搞反了。

这也许正是克氏为什么会一直如此强调“真理是无路可循的国度”(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情况确实是如此),并且让他的听众和读者无所适从、无从下手的原因;这也许也是据说他的很多的追随者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听他的演讲,一直听到老年头发花白了,生命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和真正蜕变的原因。

涣散、聚焦、专注、觉察、全观、与神合一的生命体验有什么不一样?

涣散,注意力涣散和思维、思绪混乱,就是无意识、无觉知地生活,毫无目的和焦点地耗费自己的生命能量,无法进行有效的生命创造,这也就是人类痛苦生活的根源。思维涣散、错乱就是绝大部分非觉醒的人类日常的一种意识和生命存在状态。

聚焦,是有意识、有目的地生活,有意识地忽略其它与目标和目的不相关的事物,把生命能量汇聚去用在自己的生活目标上。聚焦是一种分离的行为,聚焦者与他聚焦去对待的事物之间是二元分离对立的。

专注,也是在做某件事上的时候,汇聚能量到特定事物上。与聚焦不同的地方在于,专注是将自己的意识注入了所做的事情上,因此深度的专注是合一的,做事的人与所做的事是一体的,没有了聚焦时的那种二元分离对立。

觉察,是注意力不聚焦在任何的事物上,也就是将自己的注意力从事物中抽离,只是纯然地看着事物和现象的发生。

全观,克氏所说的attention(全观),即是他所使用的一种觉察方式,是无选择的觉知。全观的觉察试图不忽略任何事,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让自己对内外的“所有”事物都拥有觉知。在这里为什么我要给所有这两个字加上双引号呢?因为这个自己对内外所有的事物都拥有觉知的期望,只是期望者的一厢情愿而已,但只要一个人还在物质身体中这个就永远不可能会真正发生——因为试图去全观的人受到了物质身体的限制。因此,全观不可能真正觉知到内外的所有一切,只是当事人想要“全”而已,只是相比聚焦某种事物而言更全;但也只是“全”到某种程度而已。

与灵魂/神合一的生命体验,既不是聚焦去觉察某一东西,也不是全观式去觉察内外的所有事物和现象,而是把全部生命注意力聚焦于自己内在空无/虚无的生命本质,与灵魂和神性真我对齐,去体认自己的真实身份,从而得以实现与神合一。

总结一下

注意力涣散和思维、思绪混乱,是最无序的无意识的生命存在状态,是我们需要去超越的,否则我们生生世世都会生活在痛苦的生命泥潭中无法自拔。

聚焦适合于我们需要去达成某个具体的外在目标时。

专注这种意识状态适合于我们投入到个人自己所喜爱做的事,尤其是我们在创造的时候。

觉察即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我们随时随地都需要带着觉知去觉察自己的思言行,让自己对自己正在想着什么、说着什么、做着什么拥有觉知,了知我们每个言行的动机,从而可以去止息自己无意识的思维并修正自己不恰当的言行。这个基本的生命觉知,是我们进而去体验与神合一,去获取内在神性真我清晰而有效的引导,以及进一步去改变我们外在生活和世界的基础条件。

全观是一种无选择性的觉知,是一种对自己内外的情况都拥有更全面觉知的方式,这种觉察适合在冥想、静坐、静心、不需要用脑去做具体事情的时候。

与神合一的练习,适合我们在入睡前、冥想、静坐、静心的时候去做。

因此。聚焦、专注、觉察、全观和与神合一的生命体验,这五种生命存在的意识状态都是有其独特价值的,它们各有各的作用,它们达成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它们适用于我们的不同工作生活情境。因此我们不应以排斥和对立的方式去看待它们。

还有两篇由本文的主题引出向更深入的生命领悟推进的,包括一篇进一步去探讨全观和与神合一体验之间的区别,以及一篇探讨人类世界集体意识是如何迭代觉醒的文章,我将会把它放在后面的“连结篇”和“改变篇”里。

本文为“悟道篇-32”

个人及世界的真正改变之路-全部
主体文章  增补系列  觉问醒答  觉醒故事
麦氏养生
沿路拾遗  觉醒心诗  读者感悟  读者评论
Lucy Lee量子催眠系列
阴谋不是论
若想更多人受益↓点   在看✔ 分享✔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