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千万元工程的陨落——国企ERP实施亲历记
· ·柳松··yesky
1 2 3 4 下一页
九十年代末的一个春天,我当时所在的一家知名的软件开发商在一家大型制造企业获得了一项国家863CIMS项目,ERP被列为其中的一部分,另外还有CAD、CAPP、PDM系统,整个CIMS系统投入近千万。本人作为ERP的实施顾问,参与了该项目的全过程,在长达一年半的实施过程中,对ERP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对ERP在国企中的实施有深切的认识和切肤之痛,从中发现不少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实施的失败。
这几年来,关于ERP实施的文章不少,但有真切感受的文章不多,很多关于实施的文章缺少实施的细节描述,要么是纸上谈兵,要么纯粹是东抄西摘的东西,少有从实践中得来的真切感受。把现实中十分生动具体的实践,变成干巴巴的教条,严格的讲,对ERP的实际应用没有多大借鉴意义。
笔者有ERP的开发经验和长期实施ERP的经历,对ERP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这里,根据自已的实施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在国有大型制造业实施ERP的故事,把自已在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贡献出来和大家共享。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本文将隐去有关厂商的真实名称。
一、项目背景
这是一家产值八亿左右的机械制造企业,有职工七千人左右,其中技术人员六百多人。组织结构为五个事业部、十七处、三室、九个分厂、一个科研所,还附属有医院、小学、托儿所、招待所等社会福利机构。九十年代中以来,企业连年亏损,好在树大根深,尚未大伤元气。近来,由于国防订货激增,军品外销形势喜人,企业又恢复了生机,产品一时间供不应求。但由于管理粗放,造成成本节节攀高,产值虽大,效益却很一般。这是企业准备上ERP的动因之一。
开发商则是一家新兴的软件企业,有大约一百二十人的软件开发人员。近年来,仿照一家著名的外国软件开发出了自已的ERP软件,而这个项目则是开发商的第三个大型项目。
该项目经国家立项,列入863CIMS计划(据说列入该计划的将会得到国家一定金额无偿拨款),由此确定了项目资金来源为自筹+上级主管拨+国家拨款。
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国外关于ERP实施的阶段划分是有道理的,只有在这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保证ERP的实施成功。现在我就结合这个程序来分析我的亲身经历的ERP实施。
1.领导培训
ERP系统被视为一把手工程,对企业高层的领导的培训是一项目十分重要的工作。而实际情况是如何做的呢?应该说开发商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对企业一把手的工作,但不是进行先进管理理念方面的导入,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公关上了。这个价值近千万元的项目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多家软件商的角逐,而且此项目居然不进行招标,这就为各家公司的公关工作留下了宽阔的表演舞台。各家公司各显神通地倾情演出,一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台,种种手段不一而足。而极为重要的ERP理念导入的工作就相当马虎地一带而过。只是请了一位机械制造专家作了CIMS原理的专题讲演,而没有对ERP的理念作任何形式的导入工作,从一开始就为今后的失败种下了祸根。
造成这种情况有双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开发商实施队伍尚未完善,笔者作为唯一具有开发经验和管理经历的实施顾问,既有从事开发工作,又要主持多个项目的实施,困难是很大的。毕竟,国内的ERP软件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事,开发商尢其缺少既懂现代制造业管理又具备较高计算机水平的两栖人才。另外,加之开发商主观上认为自己在公关活动中的工作足以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太大的人力、物力,尽可能减少成本开支。除了搞了一次讲座外,就没有搞过管理理论方面的培训了。
另一方面,企业领导上ERP项目的动机复杂。当然也想通过ERP提高管理水平,另外还有攀比跟风以及更深的不为人知的动机。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对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上下都对ERP项目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工作热情。
2.需求分析
开发商的需求分析工作也极为马虎。仍然是出于确信自己的公关投入可以保证项目成功(这里开发商理解的成功就是收到项目款),开发商尽可能地减少成本开支,前期的需求分析工作基本是为了应付立项报批而做的,对二次开发基本没有什么意义。
3.BPR
在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开发商还是用户都没有提出来要进行企业管理流程的重组工作。笔者深知在国企要对企业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重组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一点改进都没有而要成功地实施ERP同样几乎不可能,作为实施顾问,笔者曾提出过对企业工作流程进行改进的建议,但却泥牛入海,恨无消息。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在我们进驻企业的时候,企业刚完成了对组织机构的调整,似乎这项工作与我们根本无关,企业自己按老一套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其组织结构仍然是高耸的非人格化的机械结构,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下,开展ERP的实施工作的。
4.项目组织
项目组织从形式上看是最象那么回事的了。成立了三级项目组织,企业一把手出任领导小组组长,核心小组、各部门项目组也有重量级人物出任组长。但实际工作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一把手虽说是组长,但从头到尾只参加过两次会议,而且也是大言炎炎地说些不着边际的官话、套话,说完就走人。而其余负责人对ERP知识极为欠缺,在业务会上,往往不知所云的说些牛头不对马嘴的话,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最可笑的是,该企业的信息中心的主任、项目的具体负责人居然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虽说是计算机大专毕业,但对技术一窍不通。此人很少钻研业务,满脑转的是如何巴结领导、讨好上级的经。笔者在那里工作一年多,从未看见他用电脑做过一件正事,那怕是打字。如果偶然坐在电脑前,肯定是在打游戏(且为操作系统自带的扑克之类的游戏)。
5.实施计划
由于CIMS涉及多个系统,计划的组织工作极为繁重,头绪极多,应该采用PERT技术进行项目管理。但实际上却没有这样做,仍按传统方法管理项目。整个计划极为概略,只有一个粗线条的时间表,各系统分头进行,互不沟通。加之在发包项目时,CAD、CAPP、PDM系统包给另一家驰名的软件开发商,不同的软件开发商所用的开发工具不一、工作方式各异,协调起来十分困难,经常出现混乱,而且开发出来的系统与我们的ERP系统不能有效集成,形成互无联系的信息孤岛。
6.培训工作
前面已经提到了管理理念方面培训工作中的问题,这里只是谈谈操作培训工作的问题。应该说这方面的培训工作较之管理理念方面的培训要好得多。我们组织了对各部门的操作员培训班,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开始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并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考试,合格的颁发了上岗证。参加培训的是一些基层的女工,不同领导的麻木与懒惰,她们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常常主动加班学到深夜。正是由于她们的帮助才使我们在极为不利的环境下,还能坚持正常地工作。她们所做的一切,常常让我们感叹这才是中国的脊梁。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培训面不宽,没有进行持续扩大的培训,另一个问题是没有各级管理人员的参加,直接影响了实施工作。
7.数据准备
数据准备的重要性无庸赘言,作为实施顾问,笔者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了基础数据的重要性,并要求企业采取切实的措施来保证这一点。由于我们的坚持,企业方面也对这个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布置了全厂的库存盘存,对库存账、物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清查。应该说,经过这次全厂大盘点,企业的家底是查得较为清楚,但仍不能达到系统上线的要求。其原因是企业多年来实行的是较为粗放的生产管理方式,系统要求的一些基础数据,企业没有完整的记录。比如,各零部件的制造提前期、采购提前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尤其是采购提前期没有历史记录资料,也没有制造经济批量和采购经济批量的概念。笔者不得不亲自整理浩如烟海的数据,进行分析勉强确定出每次订货成本、库存成本,从而为制定出经济制造批量、经济采购批量打下了基础。
另外,我们在工作中发现,该厂很多零部件的工艺标准、成本标准、损耗标准均制定于七十年代,早已不能适应现在的市场情况。总之,数据准备是认真的,但由于管理的基础工作较差,总体上不能达到系统上线的要求。
8.二次开发
页
由于没有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我们不得不对软件作了较大的修改。在实施初期,我们坚持要求企业的业务流程按ERP的要求进行改造,双方爆发了激烈的争执。经过一段时间的僵持,开发商的老板给发来我们训示:用户是上帝,用户要我们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要再进行无谓的争执了。于是,我们只有谨遵上帝的意愿,对软件进行了较大辐度的修改,使ERP软件带上了浓重的国企特色。
三、管理冲突
上面着重谈了在实施ERP各阶段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就直接导出了一系列两种管理模式的冲突,下面将就这些问题做一些分析讨论。
1.观念之争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一直处在先进与实用的观念之争的中心。由于无论是管理的理论,还是丰富的职业经历使企业的怀疑派不得不承认笔者的管理思想是先进的。但他们又说他们那一套虽不先进但却是实用的、有效的。支持他们的理由就是按ERP的模式重组生产,将会给已经超负荷的生产运转体制带来混乱。然而,笔者明确地告诉他们,正是由于企业延续三十年不变的管理体制才使得企业不能应付新世纪的挑战。正是由于旧的生产运转体制才使得企业不得不超负荷运转。而且,这种超负荷是低效益的,不可能应付市场日益严峻的挑战,总有一天会不胜重荷则彻底崩溃。如果等到企业完全丧失竞争力,再来进行重组时,可能为时已太晚。为了说服他们,笔者对企业的排产模式给他们做了详细的分析,明确指出其中的问题。
多年来,该企业排产的模式是计划目标或订货合同目标........查半成品库库存数......下达各分厂的月生产计划........各车间生产调度指令........各车间自拟物料需求计划........生产处审批......分厂审批.......各车间执行。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下达生产计划时,传统的方法使企业生产计划制定者只考虑一个影响因素,即制定计划这个时点上马上可以用于装配成品的半成品库存数。而其下层的物料库存数量则不在企业生产计划制定者考虑之内,而是交给下级分厂或车间自行决定,由于各部门之间信息不能共享,加之出于各种自身利益考虑,下级提出的物料需求计划常常出现多报、漏报的现象,很不准确。且以上库存数据均为静态数据,没有考虑到即将到达的物料数量。计划的环节多,审批烦琐,对市场的变化反应迟缓。另一个大问题是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没有进行生产能力计算,只是粗略地凭经验估计,没有制定出详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
以上这些工作虽说对他们有所触动,然而囿于体制,企业难以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再设计。
2.利益之争
即便是没有进行BPR,笔者仍然察觉到了ERP项目给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带来的利益之争,由于没有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没有出现利益再分配的大震荡,但一种另类的利益之争的暗流从一开始就以各种形式在暗处汹涌。
由于企业的领导风格为专制型,重大决策由厂长一句话、一支笔决定。特别这次项目的决定,引起了其它领导的不满,特别是主管生产的付厂长在系统选型时被排除在外,由此而衔怨极深,一直对实施ERP采取消极态度。而各车间、分厂的管理者则有很多人担心ERP系统的实施使他们对下面的管理太过透明,不利于运用权谋来治理下属,故而也采取了消极观望的态度。
3.粗放与精确之争
根据ERP的原理,我们要对制造的各环节进行精确的控制。以α产品为例,该产品的BOM由十七层共127个物料组成。其中有制造件、委外加工件和采购件,有的制造件工序达到几十道之多。关于如何制定产品的BOM,我们与生产管理部门爆发了激烈的争执。最先,我们和企业有关人员研究决定,根据α产品的零件表把BOM划分为十七层共127个物料,生产管理部门起初由于对ERP的工作原理不甚了了,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但在实践中一经施行,上下爆发出一片反对声。
由于长期以来,企业的管理粗放,制造的工序多、流程长、环节多,制造加工过程常有各种损耗。加之管理不严,责任不清,发生差错经常上推下卸,弄得原因不明,责任人不清楚。各车间与车间之间、各车间与分厂之间、分厂与总厂之间的统计数字长期不一致,经过多次大规模人工清查,仍然查不清原因。整个制造的过程宛如一个黑箱,主管生产的领导只知道从源头投入了多少原材料,最后产出了多少成品。而中间损耗的详情不清楚,如具体损耗在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工序、损耗多少、原因是什么、责任人是谁不甚了了。企业的领导极想通过ERP系统来控制生产的全过程,搞清上述问题。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BOM层次分得尽可能细,当然就要求对BOM上每一层次的物料进行控制,要求每一个责任人每天录入收到原料数、加工完成数、加工损耗数、未加工完成数、检验合格数、加工损耗原因等数据。生产线上的每个环节、每个责任人都处于受控状态,这当然与原有随意、散漫的工作模式大相径庭。于是,从生产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到生产线上的工人都以种种理由拒不执行。其中,一个荒唐可笑的理由是ERP系统的工作模式产生控制单据过多,浪费纸张。面临一片反对声,笔者冷静分析,这一方面固然有两种管理模式更迭带来的必然振荡,而更有各级利益的深刻冲突。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当然希望通过ERP系统更有效地对下面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而中下层的管理人员、工人当然不愿意接受这种单方面的监督。高层与中下层之间、中下层与工人之间原本就存在深刻的矛盾冲突,而ERP系统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这一冲突。这也是没有事先进行BPR所带来的一个明显的恶果,如果事先进行了合理的管理改进,把各方的利益结合起来,就不会导致这种普遍反对的结果。面对来自中下层的强烈反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弱点暴露无遗,高层领导也不敢强行推行。最后,由开发商与企业的领导商讨后裁定,适当减少层次,减少控制环节。于是α产品的BOM结构层降为9层86个物料。
4.采购方针之争
根据ERP的管理思想,应当在需要的时间向需要的部门提供需要数量和品种的物料。原则上,要求物料不能脱供也不能早供。然而,企业的实际情况却是生产所需求原材料以季度为单位进行采购。也就是说,本季度生产中所需的大多数原材料在上季度末采购到位。这就造成企业长期库存大、周转慢,而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对生产进行调整而再需要某些已采购物料,则会造成库存积压,而调整生产后所急需的原材料又无钱购买。为解决此问题,笔者提出了严格按ERP的物料需求计划生成的采购订单进行采购的解决方案。但采购部门却认为,由于该企业采购资金紧张,通常采用赊购的采购方针。而赊购某些较为紧俏的物料依赖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其订货周期是不能确定。这就导致不能制定正确的采购提前期。
针对采购部门提出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已的工作经验判断,采购部门提出的问题肯定有夸大的成分。对此问题,笔者请采购部门列出不能保证准时供应的物料的清单。采购部门提供了达二十六种之多的物料清单,而且几乎是对生产有重大影响的物料。在拿到这份清单后,笔者并没有被吓倒,而是对采购部门列出的二十六种物料的市场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经过笔者半个多月的工作,得出的结论是仅仅只有二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是难以确定的。另外十八种能很方便的确定,还有六种经过努力也能确定。然而,由于国有企业固有的管理障碍,笔者的调查结论被束之高阁,并没有带来应有的采购方针调整。
四、题外话
果然不出开发商所料,尽管存在上面所说的种种问题,项目还是实施“成功”了。在开发商和企业共同“努力”下,此项目通过了国家863“专家“组的鉴定,并在各种媒体大吹大擂。开发商如愿以偿地挣到了钱,有关人士也得到了不少好处。而留给企业,留给工人们的是什么呢?笔者最近曾与在实施中结下友谊的朋友们通过电话,知道CAPP、PDM早已废置一旁,ERP中的生产计划、销售、采购模块仍然没有发挥作用。倒是库存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还能起一些作用,但企业付出的与得到的实在不成比例。
通过这次实施,笔者深切的体会到在传统管理体制下的企业成功实施ERP的概率几乎为0,企业官员的腐败与学术界的腐败同流合污使即便是邓小平亲批的863计划也成了唐僧肉。
以上是我在一年半的实施中得到的亲身经历,虽然用了很多笔墨谈到了非技术问题,然而,ERP本身就不单纯是一个计算机项目,而更是一个管理项目。从管理的角度就不能不研究这些问题,只有正视它才可能解决它,而笔者这里谈到不过是冰山之一角,应该说不是一个孤立的偶然现象,而是相当普遍地存在于国有企业之中,可以预料,要完成国有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是一件任重而又道远的工作。
http://www.yesky.com/20010927/199113_3.shtml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柳松··yesky
1 2 3 4 下一页
九十年代末的一个春天,我当时所在的一家知名的软件开发商在一家大型制造企业获得了一项国家863CIMS项目,ERP被列为其中的一部分,另外还有CAD、CAPP、PDM系统,整个CIMS系统投入近千万。本人作为ERP的实施顾问,参与了该项目的全过程,在长达一年半的实施过程中,对ERP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对ERP在国企中的实施有深切的认识和切肤之痛,从中发现不少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实施的失败。
这几年来,关于ERP实施的文章不少,但有真切感受的文章不多,很多关于实施的文章缺少实施的细节描述,要么是纸上谈兵,要么纯粹是东抄西摘的东西,少有从实践中得来的真切感受。把现实中十分生动具体的实践,变成干巴巴的教条,严格的讲,对ERP的实际应用没有多大借鉴意义。
笔者有ERP的开发经验和长期实施ERP的经历,对ERP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这里,根据自已的实施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在国有大型制造业实施ERP的故事,把自已在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贡献出来和大家共享。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本文将隐去有关厂商的真实名称。
一、项目背景
这是一家产值八亿左右的机械制造企业,有职工七千人左右,其中技术人员六百多人。组织结构为五个事业部、十七处、三室、九个分厂、一个科研所,还附属有医院、小学、托儿所、招待所等社会福利机构。九十年代中以来,企业连年亏损,好在树大根深,尚未大伤元气。近来,由于国防订货激增,军品外销形势喜人,企业又恢复了生机,产品一时间供不应求。但由于管理粗放,造成成本节节攀高,产值虽大,效益却很一般。这是企业准备上ERP的动因之一。
开发商则是一家新兴的软件企业,有大约一百二十人的软件开发人员。近年来,仿照一家著名的外国软件开发出了自已的ERP软件,而这个项目则是开发商的第三个大型项目。
该项目经国家立项,列入863CIMS计划(据说列入该计划的将会得到国家一定金额无偿拨款),由此确定了项目资金来源为自筹+上级主管拨+国家拨款。
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国外关于ERP实施的阶段划分是有道理的,只有在这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保证ERP的实施成功。现在我就结合这个程序来分析我的亲身经历的ERP实施。
1.领导培训
ERP系统被视为一把手工程,对企业高层的领导的培训是一项目十分重要的工作。而实际情况是如何做的呢?应该说开发商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对企业一把手的工作,但不是进行先进管理理念方面的导入,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公关上了。这个价值近千万元的项目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多家软件商的角逐,而且此项目居然不进行招标,这就为各家公司的公关工作留下了宽阔的表演舞台。各家公司各显神通地倾情演出,一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台,种种手段不一而足。而极为重要的ERP理念导入的工作就相当马虎地一带而过。只是请了一位机械制造专家作了CIMS原理的专题讲演,而没有对ERP的理念作任何形式的导入工作,从一开始就为今后的失败种下了祸根。
造成这种情况有双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开发商实施队伍尚未完善,笔者作为唯一具有开发经验和管理经历的实施顾问,既有从事开发工作,又要主持多个项目的实施,困难是很大的。毕竟,国内的ERP软件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事,开发商尢其缺少既懂现代制造业管理又具备较高计算机水平的两栖人才。另外,加之开发商主观上认为自己在公关活动中的工作足以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太大的人力、物力,尽可能减少成本开支。除了搞了一次讲座外,就没有搞过管理理论方面的培训了。
另一方面,企业领导上ERP项目的动机复杂。当然也想通过ERP提高管理水平,另外还有攀比跟风以及更深的不为人知的动机。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对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上下都对ERP项目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工作热情。
2.需求分析
开发商的需求分析工作也极为马虎。仍然是出于确信自己的公关投入可以保证项目成功(这里开发商理解的成功就是收到项目款),开发商尽可能地减少成本开支,前期的需求分析工作基本是为了应付立项报批而做的,对二次开发基本没有什么意义。
3.BPR
在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开发商还是用户都没有提出来要进行企业管理流程的重组工作。笔者深知在国企要对企业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重组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一点改进都没有而要成功地实施ERP同样几乎不可能,作为实施顾问,笔者曾提出过对企业工作流程进行改进的建议,但却泥牛入海,恨无消息。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在我们进驻企业的时候,企业刚完成了对组织机构的调整,似乎这项工作与我们根本无关,企业自己按老一套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其组织结构仍然是高耸的非人格化的机械结构,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下,开展ERP的实施工作的。
4.项目组织
项目组织从形式上看是最象那么回事的了。成立了三级项目组织,企业一把手出任领导小组组长,核心小组、各部门项目组也有重量级人物出任组长。但实际工作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一把手虽说是组长,但从头到尾只参加过两次会议,而且也是大言炎炎地说些不着边际的官话、套话,说完就走人。而其余负责人对ERP知识极为欠缺,在业务会上,往往不知所云的说些牛头不对马嘴的话,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最可笑的是,该企业的信息中心的主任、项目的具体负责人居然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虽说是计算机大专毕业,但对技术一窍不通。此人很少钻研业务,满脑转的是如何巴结领导、讨好上级的经。笔者在那里工作一年多,从未看见他用电脑做过一件正事,那怕是打字。如果偶然坐在电脑前,肯定是在打游戏(且为操作系统自带的扑克之类的游戏)。
5.实施计划
由于CIMS涉及多个系统,计划的组织工作极为繁重,头绪极多,应该采用PERT技术进行项目管理。但实际上却没有这样做,仍按传统方法管理项目。整个计划极为概略,只有一个粗线条的时间表,各系统分头进行,互不沟通。加之在发包项目时,CAD、CAPP、PDM系统包给另一家驰名的软件开发商,不同的软件开发商所用的开发工具不一、工作方式各异,协调起来十分困难,经常出现混乱,而且开发出来的系统与我们的ERP系统不能有效集成,形成互无联系的信息孤岛。
6.培训工作
前面已经提到了管理理念方面培训工作中的问题,这里只是谈谈操作培训工作的问题。应该说这方面的培训工作较之管理理念方面的培训要好得多。我们组织了对各部门的操作员培训班,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开始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并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考试,合格的颁发了上岗证。参加培训的是一些基层的女工,不同领导的麻木与懒惰,她们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常常主动加班学到深夜。正是由于她们的帮助才使我们在极为不利的环境下,还能坚持正常地工作。她们所做的一切,常常让我们感叹这才是中国的脊梁。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培训面不宽,没有进行持续扩大的培训,另一个问题是没有各级管理人员的参加,直接影响了实施工作。
7.数据准备
数据准备的重要性无庸赘言,作为实施顾问,笔者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了基础数据的重要性,并要求企业采取切实的措施来保证这一点。由于我们的坚持,企业方面也对这个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布置了全厂的库存盘存,对库存账、物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清查。应该说,经过这次全厂大盘点,企业的家底是查得较为清楚,但仍不能达到系统上线的要求。其原因是企业多年来实行的是较为粗放的生产管理方式,系统要求的一些基础数据,企业没有完整的记录。比如,各零部件的制造提前期、采购提前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尤其是采购提前期没有历史记录资料,也没有制造经济批量和采购经济批量的概念。笔者不得不亲自整理浩如烟海的数据,进行分析勉强确定出每次订货成本、库存成本,从而为制定出经济制造批量、经济采购批量打下了基础。
另外,我们在工作中发现,该厂很多零部件的工艺标准、成本标准、损耗标准均制定于七十年代,早已不能适应现在的市场情况。总之,数据准备是认真的,但由于管理的基础工作较差,总体上不能达到系统上线的要求。
8.二次开发
页
由于没有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我们不得不对软件作了较大的修改。在实施初期,我们坚持要求企业的业务流程按ERP的要求进行改造,双方爆发了激烈的争执。经过一段时间的僵持,开发商的老板给发来我们训示:用户是上帝,用户要我们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要再进行无谓的争执了。于是,我们只有谨遵上帝的意愿,对软件进行了较大辐度的修改,使ERP软件带上了浓重的国企特色。
三、管理冲突
上面着重谈了在实施ERP各阶段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就直接导出了一系列两种管理模式的冲突,下面将就这些问题做一些分析讨论。
1.观念之争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一直处在先进与实用的观念之争的中心。由于无论是管理的理论,还是丰富的职业经历使企业的怀疑派不得不承认笔者的管理思想是先进的。但他们又说他们那一套虽不先进但却是实用的、有效的。支持他们的理由就是按ERP的模式重组生产,将会给已经超负荷的生产运转体制带来混乱。然而,笔者明确地告诉他们,正是由于企业延续三十年不变的管理体制才使得企业不能应付新世纪的挑战。正是由于旧的生产运转体制才使得企业不得不超负荷运转。而且,这种超负荷是低效益的,不可能应付市场日益严峻的挑战,总有一天会不胜重荷则彻底崩溃。如果等到企业完全丧失竞争力,再来进行重组时,可能为时已太晚。为了说服他们,笔者对企业的排产模式给他们做了详细的分析,明确指出其中的问题。
多年来,该企业排产的模式是计划目标或订货合同目标........查半成品库库存数......下达各分厂的月生产计划........各车间生产调度指令........各车间自拟物料需求计划........生产处审批......分厂审批.......各车间执行。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下达生产计划时,传统的方法使企业生产计划制定者只考虑一个影响因素,即制定计划这个时点上马上可以用于装配成品的半成品库存数。而其下层的物料库存数量则不在企业生产计划制定者考虑之内,而是交给下级分厂或车间自行决定,由于各部门之间信息不能共享,加之出于各种自身利益考虑,下级提出的物料需求计划常常出现多报、漏报的现象,很不准确。且以上库存数据均为静态数据,没有考虑到即将到达的物料数量。计划的环节多,审批烦琐,对市场的变化反应迟缓。另一个大问题是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没有进行生产能力计算,只是粗略地凭经验估计,没有制定出详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
以上这些工作虽说对他们有所触动,然而囿于体制,企业难以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再设计。
2.利益之争
即便是没有进行BPR,笔者仍然察觉到了ERP项目给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带来的利益之争,由于没有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没有出现利益再分配的大震荡,但一种另类的利益之争的暗流从一开始就以各种形式在暗处汹涌。
由于企业的领导风格为专制型,重大决策由厂长一句话、一支笔决定。特别这次项目的决定,引起了其它领导的不满,特别是主管生产的付厂长在系统选型时被排除在外,由此而衔怨极深,一直对实施ERP采取消极态度。而各车间、分厂的管理者则有很多人担心ERP系统的实施使他们对下面的管理太过透明,不利于运用权谋来治理下属,故而也采取了消极观望的态度。
3.粗放与精确之争
根据ERP的原理,我们要对制造的各环节进行精确的控制。以α产品为例,该产品的BOM由十七层共127个物料组成。其中有制造件、委外加工件和采购件,有的制造件工序达到几十道之多。关于如何制定产品的BOM,我们与生产管理部门爆发了激烈的争执。最先,我们和企业有关人员研究决定,根据α产品的零件表把BOM划分为十七层共127个物料,生产管理部门起初由于对ERP的工作原理不甚了了,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但在实践中一经施行,上下爆发出一片反对声。
由于长期以来,企业的管理粗放,制造的工序多、流程长、环节多,制造加工过程常有各种损耗。加之管理不严,责任不清,发生差错经常上推下卸,弄得原因不明,责任人不清楚。各车间与车间之间、各车间与分厂之间、分厂与总厂之间的统计数字长期不一致,经过多次大规模人工清查,仍然查不清原因。整个制造的过程宛如一个黑箱,主管生产的领导只知道从源头投入了多少原材料,最后产出了多少成品。而中间损耗的详情不清楚,如具体损耗在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工序、损耗多少、原因是什么、责任人是谁不甚了了。企业的领导极想通过ERP系统来控制生产的全过程,搞清上述问题。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BOM层次分得尽可能细,当然就要求对BOM上每一层次的物料进行控制,要求每一个责任人每天录入收到原料数、加工完成数、加工损耗数、未加工完成数、检验合格数、加工损耗原因等数据。生产线上的每个环节、每个责任人都处于受控状态,这当然与原有随意、散漫的工作模式大相径庭。于是,从生产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到生产线上的工人都以种种理由拒不执行。其中,一个荒唐可笑的理由是ERP系统的工作模式产生控制单据过多,浪费纸张。面临一片反对声,笔者冷静分析,这一方面固然有两种管理模式更迭带来的必然振荡,而更有各级利益的深刻冲突。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当然希望通过ERP系统更有效地对下面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而中下层的管理人员、工人当然不愿意接受这种单方面的监督。高层与中下层之间、中下层与工人之间原本就存在深刻的矛盾冲突,而ERP系统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这一冲突。这也是没有事先进行BPR所带来的一个明显的恶果,如果事先进行了合理的管理改进,把各方的利益结合起来,就不会导致这种普遍反对的结果。面对来自中下层的强烈反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弱点暴露无遗,高层领导也不敢强行推行。最后,由开发商与企业的领导商讨后裁定,适当减少层次,减少控制环节。于是α产品的BOM结构层降为9层86个物料。
4.采购方针之争
根据ERP的管理思想,应当在需要的时间向需要的部门提供需要数量和品种的物料。原则上,要求物料不能脱供也不能早供。然而,企业的实际情况却是生产所需求原材料以季度为单位进行采购。也就是说,本季度生产中所需的大多数原材料在上季度末采购到位。这就造成企业长期库存大、周转慢,而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对生产进行调整而再需要某些已采购物料,则会造成库存积压,而调整生产后所急需的原材料又无钱购买。为解决此问题,笔者提出了严格按ERP的物料需求计划生成的采购订单进行采购的解决方案。但采购部门却认为,由于该企业采购资金紧张,通常采用赊购的采购方针。而赊购某些较为紧俏的物料依赖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其订货周期是不能确定。这就导致不能制定正确的采购提前期。
针对采购部门提出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已的工作经验判断,采购部门提出的问题肯定有夸大的成分。对此问题,笔者请采购部门列出不能保证准时供应的物料的清单。采购部门提供了达二十六种之多的物料清单,而且几乎是对生产有重大影响的物料。在拿到这份清单后,笔者并没有被吓倒,而是对采购部门列出的二十六种物料的市场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经过笔者半个多月的工作,得出的结论是仅仅只有二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是难以确定的。另外十八种能很方便的确定,还有六种经过努力也能确定。然而,由于国有企业固有的管理障碍,笔者的调查结论被束之高阁,并没有带来应有的采购方针调整。
四、题外话
果然不出开发商所料,尽管存在上面所说的种种问题,项目还是实施“成功”了。在开发商和企业共同“努力”下,此项目通过了国家863“专家“组的鉴定,并在各种媒体大吹大擂。开发商如愿以偿地挣到了钱,有关人士也得到了不少好处。而留给企业,留给工人们的是什么呢?笔者最近曾与在实施中结下友谊的朋友们通过电话,知道CAPP、PDM早已废置一旁,ERP中的生产计划、销售、采购模块仍然没有发挥作用。倒是库存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还能起一些作用,但企业付出的与得到的实在不成比例。
通过这次实施,笔者深切的体会到在传统管理体制下的企业成功实施ERP的概率几乎为0,企业官员的腐败与学术界的腐败同流合污使即便是邓小平亲批的863计划也成了唐僧肉。
以上是我在一年半的实施中得到的亲身经历,虽然用了很多笔墨谈到了非技术问题,然而,ERP本身就不单纯是一个计算机项目,而更是一个管理项目。从管理的角度就不能不研究这些问题,只有正视它才可能解决它,而笔者这里谈到不过是冰山之一角,应该说不是一个孤立的偶然现象,而是相当普遍地存在于国有企业之中,可以预料,要完成国有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是一件任重而又道远的工作。
http://www.yesky.com/20010927/199113_3.shtml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