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葵花宝典》by: datura((poision))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现在俺开始临阵磨刀,不快也唬人,等你们截止后俺再赤膊上阵。

1. 葵花宝典之内功心法

葵花宝典说: 欲练神功,挥刀自宫,有走火入魔之嫌。所以,俺的这些心法,也很可能是野狐禅,各位慎之,不必苟同。

前面管窥蠡测了义山的一些七律,说了一些个人浅见。我个人觉得,五言诗,或者五律,虽然与七言诗,或者七律,虽然每句只相差2个字,却非常不同。

七律每句更长一些,写起来意象更繁密,容易沉郁厚重,但是同时容易失之 “板滞”,诗的气脉不畅,骨力不健。所以七律多追求境界雄浑,气力劲健。

而五律则很不同。五律稍短,似乎写得壮,阔,硬更容易一些,容易失之粗豪,直露,轻浮,或者大而不当,反而是沉厚,或者淡而有味更难,比如清远温丽,非常难。

明代有人说,五律贵乎沉实温丽,雅正清远,含蓄深厚,有言外之意。这个似乎有道理。

2. 葵花宝典之亢龙有悔

写诗贵在语自心出,有感而发,这些人人都知道。但是,如何才能发得好?这个确实太难,而且各家各派武功都不相同,皆有独到之处。但是幸亏前人早有总结,把这千变万化的招式归纳为4:起承转结。

绝句或者律诗,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写得好,却可以涵纳丰富,景观无限。各联互相转承,又层层递进,跌宕变化,读之如同游历名山大川一样,或者溪水淙淙,或柳暗花明,或者奇石突立,或峰回路转,景观无限。所以,每个字都马虎不得。

前面说过,五律容易壮,阔,但是容易失之粗豪,直露,轻浮。武功上说,刚不可久,柔不可守。所以,个人觉得,以我等才力写七律时笔法要 “放”,以免气断;而写五律,应该有意地 “收” “淡”一些,以免轻浮。刚柔并济,有放有收,浓淡交织,或沉厚或清远,可能更好一些。当然如果你是超级牛人,大可对此不屑一顾,随心挥洒,皆成妙篇。

射雕里面,洪七公教授降龙十八掌,说此虽然是刚猛功夫,却并非一味刚猛。而亢龙有悔,就是放中有收。你听人家如何说?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因此有发必须有收。打出去的力道有十分,留在自身的力道却还有二十分。哪一天你领会到了这‘悔’的味道,这一招就算是学会了三成。”

3. 葵花宝典之神龙摆尾

俺以前习作,比较重视起承和结。全诗能否立起来,结句占很重要的成分。这里的各位对此一定比俺更深有体会,不必罗嗦。但是对于转,却比较马虎,同时也主要是因为才力有限,如同登山一样,快到山顶已经累趴下了。所以,开合认真用笔,等到第3句的时候已经笔弱,气喘吁吁,而又把许多心思集中在结上面,于是,经常是先有第4,再考虑第3。真是强弩之末,转句怎么能好呢?

后来遇到一位高人,听其高论,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自己之后也用心体会,发现的确如此。许多人都比较忽视或者轻视转句,没有意识到转句的重要性。

如同你要重拳打人一样,首先要把拳收回来,然后才能使劲抡出去。俺此时方恍然明白,原来转句之荡开,故意来点 “虚” 的,“弱” 的,“空” 的,是为了在最后把笔锋拉回,对最后之重拳出击是如此重要。古人的大作,如果用心体会,转句真是看似不经意,却非常用心。以前读诗都没有重视,真是浑浑噩噩啊。举2个例子啊。

宋陈与义《中牟道中》

杨柳招人不待媒
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
不共沙尘一并来

前面2句起承,密实。而结句单独看,却很“虚” “轻”,但正是此跳开,才引得最后 “不共沙尘一并来” 重拳挥出,二者一虚一实,相辅相成,真好。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前面2句开合,似乎全是 positive 的印象。但是第3句却笔意徒转,一个“可怜”, “虚”,硬生生把意象从 positive 转为 negative, 使 “不问苍生问鬼神!” 之沉痛重拳猛挥而出。

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如果用心体会,你会发现古人之笔大开大合,收放自如,真是神力, 高山景仰。

4. 葵花宝典之借刀杀人

记得封神演义里面,姜太公擒到了妲己和余元,这2个妖精一个媚,一个法高,竟然不能斩首。于是姜太公只有向陆压借宝刀,才人头落地。

不用说,此潭的妖精也不少,比如那个谁那个谁 (请自己对号入座),而且道行都深厚。俺这二把刀难以对付,于是只好效仿太公 ---- 借刀杀人!

感觉此高人才是练成了葵花宝典,狠毒无比。未经同意,偷偷转贴在这里,与各位赏析。

下面的刀比较长,请耐心。

(转贴)谁抹了我的脖子?(By Winzoom)

颈联,指的是律诗的第五第六两句。两句为一联,一首律诗因此被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首尾两联不要求对仗,颔颈二联要求完全对仗。四联的关系通常要求体现一贯通顺的起、承、转、合,方堪称律。

可是现在的诗人们,大多只是注意了格律诗的平仄、粘对、韵脚、对仗等等细枝末节,却将谋篇大道抛诸脑后。而且即便是单就形式而言,许多诗作的颈联都失于含混、轻浮、肤浅、狂燥、平淡、流俗或者晦涩,根本没有将颈联的应有作用发挥出来。

颈联的作用,我看过无数诗论诗话,少有人提!可以说,颈联主要作用是“转”,其实则起承转合四功无不关键! 所以一旦颈联失手,则全篇完蛋!而颈联之弱,却又几乎是今人通病。如果被人点破颈联弱点,堪称是被抹了脖子!

我之不爱作诗,也是因为怕被抹脖子。我之爱评诗,也是因为爱抹人家的脖子。

说实在的,颈联确是律诗之中最难最紧要之处。

我的一位老师(一个不会上网的俗人)告诉我:他看别人的律诗,直接就先看颈联,别的部分根本不看。颈联出律或者不工稳,直接pass;遣词用字属于明显凑合的,直接pass;等等等等,直接pass;能看得过眼的,才通观全局。

他这一招,据说叫作“抹脖子”,所以他批评别人的诗,都是只批评颈联,不是因为别的部分不值得批或者没的可批,而是因为他根本就没看。

结果,他的老师(是个大家,大学的老学究啦,会不会上网不知道)预言说:此人评诗,一刀刺颈,太狠太毒,恐不能寿。果然,我这个抹脖子老师才活了四十多就死啦。

可是,我认为他的诗才是相当高的,但他自己生平不爱作诗,只爱评,以至于我只见过他比画指点,甚至没见过他自己的多少作品。

他于启承转合之道颇得要领。他说:颈联主要是在于转,而转一定要转得平和自然,不像起,要突兀得能引起注意才行,如果转的时候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整首诗就完蛋了。

有一次他评我的一首诗,也是直接就看颈联,说:“不能叫诗,只能叫屎”。我知道他嫌颈联不工稳之后,改了颈联,使之平仄对仗一一规矩,又拿去给他看,他却又说:“不能叫诗,只能叫尸”。言下之意是说我又太在意格律了,没有注意到充分发挥颈联的作用。

然后他说:颈联虽然主要是转,但是难道就不承吗?不承上联怎么敢直接转呢?颈联难道就不起吗?不起新意怎么能叫转呢?颈联难道就不合吗?不稍合上面的句义,怎么能直接让下面的尾联兜得住屎?那时候,我才意识到了颈联竟然这么厉害,这么重要!可惜,我聆教太少,直至他死,也只从他那里学到了颈联是诗的脖子,也就是诗的要害这一点,却并没有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诗脖子,该如何让自己的脖子硬起来。因此,我虽然知道颈联的关键,自己却依旧也不能再于此有什么作为,真是遗憾。

反过来,再看看现在咱们诗坛上(当然,不光是咱们诗坛,说是所有诗坛也不为过)的诗人们,很多人的起承转合几乎是一点章法也没有。只在乎平仄啊对仗啊之类的小细节,重要的谋篇全不放在眼里,这怎么能叫诗呢?都以为看会了格律就是诗人了,甚至对着个作诗软件也能附庸风雅了,这样的诗和诗人,连我这个不甚作诗的人都看不起。

话再说回来,也是,现在的学诗者一旦会了作诗,几乎都是一天一首诗,甚至一晚上就写十几首诗,自然不可能保证质量了。但这样的练习其实于诗无益,因为不注意诗道,做的再多也都是无用功。

我固然是个写诗新手,可是从懂得声律到现在,也已经十几年了,这么久写出来的东西可能还没有很多新人多,而且论起格律来说不定还不如许多门外汉。过去我以为作诗只是个爱好甚至工具,会了的话能陶冶性情,必要时也可以应酬一下。但这些年看见网络诗人的崛起,着实令我害怕。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孤陋多么愚蠢,把作诗这么高雅的艺术一直庸俗化了。

筐兄想必也知道,我几乎没有作过一首好诗,全都是应景即兴而发而已。这既有我自身对旧体诗的错误理解,更有从我老师那里学来的对诗的恐惧。是的,我的确不敢写诗,并非不会。

我每写出一首诗,就感觉到我的老师在天上用匕首一般的目光抹了诗的——甚至我的——脖子!

我今天之所以将如此一直视为秘诀的诗要说出来,也算是一次无私奉献吧,希望列位能明白我的用意。

我是学法的,当然不希望任何人去抹别人的脖子。但我想跟所有学诗的朋友说:千万别让人家抹了你的脖子。

(转贴)诗颈论例证略举——杜甫诗例 (By Winzoom)

某兄建议我用分析古今诗人作品的方法就诗脖子的主张举例说明一下,这个建议非常好,其实我久有此意,本想作《诗颈论》一部,无奈一直没有时间,现在看来,还要再等以后才可能。

就在下的诗颈论举例问题,我在以前的跟帖里曾经提到过我的想法,兹引于下:

“至于以诗颈为重中之重,亦在下一家之言也,未可全信。(然则在下自以为是,深以为然;有前人涣涣诗例为证,举不胜举,论不胜论,至有暇必略数之。)诗颈之论,本为指明诗之当重而不为人所重者之所在,若论全诗,亦未可固步自封,拘泥无措”。

的确,例子实在太多了,如果您能留意一下,一定也能发现不少佐证。本来我想今后认真地将诗颈的各个方面都好好论述一番的,因此一直没有在论坛里谈得过多。既然现在a兄能垂青眼,在下也就略举一人一例好了。首先声明:这样的例子真的很多,在此仅作一斑之管窥,希望能稍微满足您的要求。以下是在下自己的见解,如有不周、错误,还请包涵、指正。

杜甫是公认的诗圣,他曾在离开成都草堂之后,举家寄居夔州。两年后又离夔州至江陵、衡阳一带奔波流徙,后来病死湘水舟中。然而,就是在他老病离愁之际,曾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就连他自己也说他是 “ 晚节渐于诗律细”, 老杜的确是在晚年达到了创作的高峰,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

我现在举几个杜甫在这段时间写的诗,其中有几首都是千古名作,请诸位仔细看看:各诗都有什么共同的主题或者说是诗眼?如果有,这诗眼又位于什么位置?在这样的位置有那些重要作用?最后想想为什么一定要将诗眼置于同一位置。(对不起,在下当老师出身的,让您回答思考题了)


1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2 返照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3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5 一室

一室他乡远,空林暮景悬。
正愁闻塞笛,独立见江船。
巴蜀来多病,荆蛮去几年。
应同王粲宅,留井岘山前。

6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以上聊举杜甫律诗八首,其中前四首是公认的千古佳作(老杜遗诗过千,然施蛰存《唐诗百话》仅选杜甫五七言律诗各二,即余所举前四首),其余亦是同期创作的名篇,许多诗集皆有所选。而《登高》一首,更被誉为律诗古今第一名作!实在是不可逾越的巅峰。不过我要请大家注意,以上八首律诗所咏事物虽然俱各不同,但是如果说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的话,那就只能是:各诗的诗眼俱乃一“病”字,且都在颈联。此中曲折,难以尽言。试略析之。

颈联在诗中的作用非常之大,这已无须赘言。颈联又被称作警联,意思就是警句所在之联,甚至是诗眼所在之联(按理说,眼应该长在头上才对,怎么能长在脖子上呢?但是诗眼不同于肉眼,自然可以长在诗的头面、下巴、脖子甚至尾巴上。而据我观察,很多诗之所以无趣甚或糟糕,完全是由于没有诗眼,脖子就先不必提了。而很多好诗,诗眼恰恰又在诗脖子上!),所以颈联必须全联非常出彩才能令全诗非常出色。

颈联绝不可以流于下劣,当然也未必一定得是全诗最好的一联,但至少要是第二好的一联,而且也要第一好的那联绝对堪称奇句才行(最好颈联是奇句,这才不失为警联)。否则,就很容易软脖子!可是当今很多诗人对颈联的作法都是凑句敷衍,这正是在下写出《谁抹了我的脖子》一文的主要原因。

现在转回来看老杜的诗。

八首诗,虽然吟咏各异,而颈联的功用发挥却是惊人地一致!这说明老杜已经很有意识地给颈联分派了在律诗创作当中主要承担的任务。

一般情况下,颈联的作用是转,所以也叫“转折联”。转不但要转得平稳自然,还要转得新奇开阔,这一难题决定了颈联作用的重要性。所以我说:颈联不仅要转,还要同时担当着起、承、合的作用。

老杜的颈联当然也是用来转,但他经常转得很有个人特色,那就是:由外转内,由物转人,由古转今,由远转近!总之说来,是内向转折法!这种方法叫作“抱玉入怀”。当然,这种方法的运用跟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很有关系。老杜也并非所有诗作都如出一辙的,否则也不会名垂千古了。如果他的每首诗都跟上面列举的这八首一样,就成了下品庸才啦。

言归正传,看看老杜这老病时节的诗作究竟是怎么一个“病”态。

第一首,前两联俱写景,甚至如同进入无人之境。可是颈联一转,就回到了自己。此联妙就妙在不但说明了自己目前多病之身的忧愁处境,而且点明了题目《登高》二字,因此,这一联简直就是重中之重!故此曾被誉为“第一律中第一联”。

试想,如果截取此律之中任意两联为绝句,少了哪一联可以?少了哪一联不可以?这样试一试,您就很容易得出结论,究竟哪一联最好,哪一联不好了。很多朋友不会评诗,其实是鉴赏功力不济造成的,如果鉴赏不了诗歌,当然也就很难知道人家的诗到底好还是不好,也就更无法知道自己的诗到底好不好了。老杜这首诗,我却绝对推崇,因为我有一套自以为然的鉴赏理论,不是跟着别家人云亦云的。

现在我们试试截取此律任意四句为绝句(绝句因此也称截句),全诗四联都是对仗的,所以不存在形式上不能截取或弃置哪一联为绝句的限制。现在具体试验一下,看看能否少了颈联。

一,如果去前两联为绝句,则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篇言景,不成篇幅。虽然此景俱是登高所见,可是若单留前四句,则未必能知是登高所见了!

二,如果取首尾两联为绝句,则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先景后人,却无承转,直是叫人不着头脑,如堕五里雾中。

三,若取颔尾二联为绝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亦如同第二种情况,毫不通顺。

但是无论怎么样组合,只要有颈联在,则都是不错的绝句,至少是及格的绝句:

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顺便说一句,老杜颈联这两句诗,被很多诗人包括王安石这样的大家都一字不落地移用在自己的诗篇中,而且确实可以用在不同位置。可是,用在哪里都不如绝句第三句(常为单用一句“百年多病独登台”)或律诗第三联好。

这种截律为绝而断诗句强弱的方法,叫作“浪里淘金”,很实用。遇到难以分析的好诗,我经常用这个简单的笨法子来判断诗脖子的强度,当然,看大多数的诗是用不着这么麻烦的。

以上先捎带讲了一个判断诗联强弱的办法,现在再接着看老杜此诗颈联的其他作用。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四句诗,其实都是在描写夔州(四川奉节)秋景。然而这四句诗如果不细品的话,让人不会立刻联想到季节。可是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中一个“秋”字,立刻点明时令,这一个字,就可以算是对上面二十八字的自然接“承”!可见老杜的诗力多么强劲啊,还有十三字大有作为呢。对句之中“登台”二字则立刻点明以上所见俱是登高望远之景,这也是不点不明的!这样一来,承接就更稳当了。而且,这还有一个“起”的作用,因为古人一旦登高,就该有所感怀了,这也给本句开始自景转而抒情、由物转而写人作出了合法性的解释!同时,登台二字还有“合”的作用,因为上面写的都是登高所见之景了,下面就不必多写了,这里告一段落!看看,这就是一个绝妙诗颈的能起到的巨大作用!

然而,登台二字的作用主要是对上面四句的一个呼应,所以可以用来直指诗题。而此诗全篇的诗眼却是一个“病”字。因为此联之中“悲秋”和“登台”这两件事(实为一件,登台所以悲秋,悲秋皆因登台)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百年多病”!登高者未必都要悲秋,秋来时也未必一定要悲才行,可是为什么作者这样悲呢?原因正是在于他此联之内强调的重点——病!这个字因此被我断为此诗的诗眼。其他的诗作也可以作为最好的佐证。

从杜甫的《返照》可知他患有严重的肺病,应该还伴随有其他疾病,否则此处也不必言“多”。而他的病也主要是因为年纪大了,《南征》中的“老病”可以略知其因。身体有病,自然是很折磨人的事情,所以一旦要在诗里从外向内转到自身来,作者立刻就会想到自己的病。正因如此,杜甫在他的很多同期作品中都在颈联提到自己的病,而且都是用一个病字的病气笼罩全篇,让人觉得那些先前看了只是觉得凄凉萧瑟的景象也都是天地之病了。这都是人在诗中的感染力表现!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此时的诗,都是用抱玉入怀的方法来安排颈联工作的,也就是用颈联来回归自我,同时用颈联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来统摄全局的气氛。

颈联的作法其实很多,可以颔联写景,颈联写人;颔联咏物,颈联抒情;也可以颔联发论,颈联状物;颔联显人,颈联现境。总之律诗的中间两联,不能都做一样的事情。然而杜甫更喜欢由外及里的作法来处置颈联,这样处理,颈联会显得更加有力;杜甫如此在乎诗脖子的硬度,可见他也是认为诗颈是最重要的。

上面说了,在此我仅举一人一例。可是明明给了八首诗,怎么说是一例呢?因为我只单讲《登高》一首,其余交由大家自己赏鉴。诸君可以仔细看看,其他七首的布局跟这首登高有何异同?差别在哪?而每首颈联是不是诗眼所在?那个诗眼是不是恰好也是那个“病”字?如果您觉得不是,只能说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反正我是完全根据有来由的理论和有逻辑的判断来得出结论的,不是完全靠什么对“诗意”的感觉。(感觉主义对新诗有些意义,对古诗则未必。很多旧体诗歌对于外行来说并不看好,可是其实是很棒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诗向会人吟”的缘故。因为光靠外行的感觉,是不能判断诗歌的好坏的)。

还如下面这首: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复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

虽然诗眼“病”字跑到了尾联去,可是颈联依然是抱玉入怀,由状物而转写人。只不过写的不再是自己了,而是妻子,这也是诗眼下移的一个原因。所以分析诗歌应该注意诗人篇法句法词法字法,还要注意诗意诗气诗势诗情的把握,看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下面再略举两例,都是杜甫的诗,前者仍旧是抱玉入怀,由物及身。后者则是稍有突破,半外半内,犹见功力,所以这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也成了众口传扬的名句。这样的颈联名句很多,不光在杜甫的诗里,很多人的诗都是一样,因为颈联应当就是“警联” !

燕子来舟中作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当然,以上仅仅是就杜甫无数律诗中言“病”之诗而作的些小分析,对其他诗人的作品我也都用捋脖子的方法作过多种形式的鉴赏,也正是因此,我深信诗颈之可贵。这次主要是强调颈联的作用,以后有机会我还想谈诗颈的其他方面,比如作法、评法、比较法等等。其实仅是颈联的作用就还有很多很多要说的,我在此不能一一细数,否则《诗颈论》写成了,我儿子却哭昏了。

重申一次:也不是所有的好诗都是诗脖子好,也不是所有诗脖子好的诗就是好诗。可是脖子很重要,对脖子的重视,应当成为诗人作诗甚至作人的基本道德(想起强项令董宣)!

5. 葵花宝典之或跃在渊

二把刀出刀之前,再打雷一下。

个人觉得,写诗时的心态很重要。有时,举轻若重,自己憋着劲力,想写出一些 “响亮”,“高峻” 的句子。这样端着架子,反而不容易写出好句。即使写出来,也可能会显得太过用力,斧凿和雕饰,不自然。

这个时候,反而不如心态平和一些,举重若轻更好。那就是,我不管古人或者他人有什么好句,我只观照我心,把我真切的感受写下来,好坏随它去。这样的心态,不太用力,反而会能够不经意地写出一些妙手偶得的好句。当然,这不是说,不要润饰。俺是说,先在放松的状态下,酝酿笔意。大概差不多了,然后再仔细推敲词句。

先轻后重,不求响亮深刻,但求语自心出。不摩不仿,说自己的话,如果才力不逮,即使清浅幼稚,也随它。这样有时反而更动人。

俺罗嗦这么多野狐禅,不说明俺就掌握了。说的不练,练的不说。许多学人,或者文学批评家学富五车,讲起各家各派,条条框框头头是道,但是让他自己写,却是另当别论。既然,何况是俺这样的二把刀?这是性情,还是其他?

好,闲话少说,各位英雄,俺来也!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