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物理学家霍金: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否真实?(转自文学城,把高深的理论用通俗的语言写出来,佩服霍金)


 物理学家一直在寻求能够统一所有物理学的那个终极理论。现在看来,他们或许不得不止 步于一组理论,无法将它们合为一体。


霍金:真实世界的“真实”

  物理学家一直在寻求能够统一所有物理学的那个终极理论。现在看来,他们或许不得不止 步于一组理论,无法将它们合为一体。

  撰文 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莱昂纳德·蒙洛迪诺(Leonard Mlodinow)

  翻译 庞玮

  几年前,意大利蒙扎市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市民将金鱼养在圆形鱼缸里观赏。提案者解释说,把金鱼关在圆形鱼缸里非常残忍,因为弯曲的表面会让金鱼眼中的“现实” 世界变得扭曲。抛开这一法案给可怜的金鱼带来的福祉不谈,这个故事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哲学问题: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感知到的“现实”是真实的?金鱼看见的世界与我们所谓的“现实”不同,但我们怎么能肯定它看到的就不如我们真实?据我们所知,就连我们自己说不定终其一生,也在透过一块扭曲的镜片打量周遭的世界。

  在物理学中,这个问题并非纯理论空想。实际上,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发现他们自己眼下的处境和金鱼差不多。数十年来,我们一直上下求索,渴望得到一个终极的万有理论,可以用一套完备自洽的基本定律来解释“现实”的方方面面。但现在看来,最后我们得到的或许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一大家族相互关联的理论,每个理论对于“现实”都有一套自己的描述,就像透过它自己滴鱼缸观察世界一样。对许多人来说,这个观点或许难以接受,其中还包括一些圈内的科学家。大多数人都相信存在一个客观的“现实”,无论是我们的感知还是我们的科学,都在直接表达有关这个物质世界的信息。经典科学就以这样一个信念为基础,即有一个外部世界独立存在,它的属性是确定的,与感知这个世界的观测者无关。在哲学上,这种信念被称为唯实论(realism)。

  不过,对蒂莫西·利里(Timothy Leary)和上世纪60年代记忆犹新的人应该知道另一种可能:“现实”的概念也可以取决于感知者的心灵。这类观点大同小异,有的称为反唯实论 (antirealism),有的则称为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或唯心论(idealism)。按照这些“主义”,我们所知的世界是由人类心智以感官信息为原料构建的,是由我们大脑中的解释结构塑造的。这种观点或许难以接受,却不难理解。你不可能将观测者,也就是我们自己,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中抹去。

  随着物理学的逐渐发展,唯实论的地位正变得岌岌可危。在经典物理学中,牛顿体系能非常准确地描述我们的日常体验,对“物体”、“位置”之类术语的诠释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常识(即我们对那些概念的“现实”理解)相符。然而,作为测量工具,我们人类是非常粗糙的。物理学家已经发现,平常所说的 “物体”以及令我们看到它们的光,都是由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到的物体(如电子和光子)构成的。这些物体遵循的不是经典物理,而是量子论。

  量子论的“现实”与经典物理的“现实”截然不同。在量子论体系中,粒子既没有确定的位置,也没有确定的速度,只有当一个观测者去测量那些量时,它们的值才会确定。有些情况下,单独的物体甚至无法独立存在,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出现。量子物理还极大地挑战了我们对“过去”的认识。在经典物理中,所谓的“过去”就是一系列已成为历史的明确事件,而在量子物理中,“过去”是不确定的,仅仅是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跟“未来”没什么两样。甚至连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过去,或者说历史。因此,量子物理暗含了不同于经典物理的另一种“现实”——虽然经典物理与我们的直觉相符,而且在我们设计建筑、桥梁之类的东西时仍然可以帮上大忙。

  这些例子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为诠释现代科学提供了一个重要框架。在我们看来,“现实”不可能脱离图景或者理论而独立存在。相反,我们采纳了一种新观点,称之为“取决于模型的唯实论”(model-dependent realism)。这种观点认为:每一个物理理论或世界图景都是一个模型(通常本质上是一个数学模型),是一套将模型中的要素与观测联系起来的法则。按照取决于模型的唯实论,追问一个模型本身是否真实没有意义,有意义的只在于它是否与观测相符。如果两个模型都与观测相符,那就不能认为其中一个比另一个更加真实。谁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取更方便的那个模型来用。

  别去评判真实

  另类现实(alternative realities)已经成为今日大众文化的主流。例如在科幻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中,人类就毫无察觉地生活在一个由智能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现实中,计算机通过这种方式让人类保持安定并心满意足,以便从他们的肉身实体上抽取生物能量(姑且相信有这么种能量)。我们怎么能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角色,此刻就生活在一个黑客帝国那样的世界中呢?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想象的世界中,事件之间就没有必要存在任何逻辑,不必自圆其说,也不用遵循任何规律。掌控这个虚拟世界的外星人说不定仅仅因为有趣或者好玩,纯粹为了看看我们的反应,就会让全世界突然对巧克力深恶痛绝,或者一夜之间消除战争实现世界和平——可是这种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果外星人坚决不肯违背自洽规律,那我们就没有任何办法确定在这个虚拟现实的背后还存在另一个现实了。你当然可以说,外星人生活的那个世界是“真实”的,计算机生成的世界是假的。然而,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的生物无法从外部观察他们的宇宙(我们也一样),也就没有理由怀疑自己生活的世界并非“现实”。

  金鱼的处境也是如此。它们在圆形玻璃缸里看到的景象与我们在鱼缸外看到的显然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发展出一套科学定律,来描述它们观察到的鱼缸外物体的运动。比方说,由于光在由空气进入水中时会发生偏折,在我们看来做直线运动的一个不受外力的物体,在金鱼看来就应该沿曲线运动。尽管身处一个扭曲的参考系,金鱼仍然可以从中总结出一套始终都很正确的科学规律,让它们能够对鱼缸外的物体未来的运动做出预言。它们的规律会比我们的规律复杂得多,但简单与否只与品味有关。如果金鱼能够发展出这样一套理论,我们就必须承认金鱼的观点也是对“现实”的一个有效描述。

  还有一个发生在真实世界里的著名例子,同样说明对“现实”可以有不同的描述,那就是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之争。尽管人们通常都说,哥白尼证明了托勒密是错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哥白尼和托勒密就好比我们和金鱼,选择任何一种描述作为宇宙模型都可以,因为无论假设是地球不动还是太阳不动,我们都能很好地解释我们观察到的天象变化。抛开哥白尼的日心说在有关宇宙本质的哲学争论上所起的作用不论,它的真正优势只不过在于运动方程在太阳静止不动的参考系中更为简洁而已。

  取决于模型的唯实论不仅对科学模型适用,对我们创造出来表述和理解周围世界的意识和潜意识心智模型也同样有效。例如,人类大脑从视觉神经接收原始信息,将来自双眼的信息综合起来,增强细节并填补诸如视觉盲点之类造成的信息缺失。不仅如此,大脑还从视网膜接收到的二维信息中创造出了三维空间感。你觉得自己看到了一把椅子,实际上不过是利用椅子上散射的光,建立起了一个心智图像,或者说是椅子的模型。人类大脑非常擅长这种模型构建,如果给人带上一副特殊眼镜,让呈现在他眼睛里的图像上下颠倒,大脑会改变这个模型让他看到上下不颠倒的物体——但愿在他想坐下来之前,这种改变就已经完成。

  管窥深层理论

  在追寻终极物理理论的探索中,从未有哪个理论像弦论(string theory)这样让人满怀希望,又如此饱受质疑。弦论是20 世纪70 年代被首次提出的一种尝试,目的就是要将自然界中所有的作用力都统一到同一个理论框架中去——确切地说,是要把引力并入量子物理体系。然而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初,物理学家发现弦论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同时存在5 种不同的弦论。对于鼓吹弦论是唯一可行万有理论的那些人来说,这确实相当难堪。到了90 年代中期,研究者开始发觉,这些不同的理论,以及后来才出现的所谓超引力论(supergravity),其实都是在描述同一个现象,这给了他们一些希望,认为这些理论最终可以统为一体。确实,这些理论通过物理学家所说的“对偶性” (duality)彼此关联,这种对偶性就像是在不同概念之间来回变换的某种数学词典。但很可惜,每种理论只能很好地描述某一特定条件范围内的现象——比如说低能现象。没有哪个理论能够描述宇宙的方方面面。

  弦论学家现在相信,这5 种不同的弦论只是对更基本的一种理论的不同近似,后者被称为M 理论。[似乎没有人知道这里的M 代表什么,可能是Master(统领),可能是Miracle (奇迹),也可能是Mystery(神秘),或者兼而有之。]尽管人们还在努力参详M 理论的本质,但看上去长期以来期待的单一终极理论或许不会出现,要描述宇宙万物,我们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理论。因此,M 理论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个理论,而是众多理论组成的一个网络。这有点类似于地图。要将整个地球如实记录在二维平面地图上,人们必须使用一套地图,其中每一张只覆盖一个有限区域。这些地图会互有重叠,在这些重叠的区域,不同地图都展示出相同的地貌。与此类似,M 理论大家族中的不同理论看上去可能千差万别,但都可以看成是同一个底层理论的某种版本,在适用范围相互重叠之处,它们都会预言相同的现象,但没有哪个理论能够涵盖所有情况。

  只要我们发展出一个描述世界的模型,并且发现它大获成功,我们就会说这个理论描述了“现实”,或者说绝对真理。但就像金鱼那个例子一样,M 理论表明同样的物理场景可以用不同的模型来描述,每个模型都有一套不同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概念。或许,要描述整个宇宙,我们必须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理论。每个理论对于“现实”或许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但根据基于模型的唯实论,“现实”的这种多样性是可以接受的,不可以说哪一种“现实”比其他“现实”更真实。这不是物理学家传统意义上期待的大统一理论,跟我们日常对“现实”的理解也相去甚远。但这或许正是宇宙的本来面目。(本文来自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环球科学》11月号:原题:真实世界的“真实”)


  本文作者简介:

  斯蒂芬·霍金的研究为今天我们理解黑洞和宇宙起源奠定了基础,不过 据他本人指出,他在动画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和科幻剧集 《星际迷航:下一代》(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中的演出也同 样精彩。从1979 年到去年,他一直是英国剑桥大学卢卡斯教席数学教授, 牛顿也曾执掌过这一教席。他的著作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迄今已售出超过900 万册。

  莱昂纳德·蒙洛迪诺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写过 7 本科普著作,包括《欧几里德之窗:从平行线到超空间的几何历 程》(Euclid’s Window: The Story of Geometry from Parallel Lines to Hyperspace)和《醉汉晃悠悠:随机性如何决定我们的生活》(The Drunkard’s Walk: How Randomness Rules Our Lives)。他还为《百战 天龙》(MacGyver)和《星际迷航:下一代》写过剧本。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物理学家霍金: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否真实?(转自文学城,把高深的理论用通俗的语言写出来,佩服霍金)


     物理学家一直在寻求能够统一所有物理学的那个终极理论。现在看来,他们或许不得不止 步于一组理论,无法将它们合为一体。


    霍金:真实世界的“真实”

      物理学家一直在寻求能够统一所有物理学的那个终极理论。现在看来,他们或许不得不止 步于一组理论,无法将它们合为一体。

      撰文 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莱昂纳德·蒙洛迪诺(Leonard Mlodinow)

      翻译 庞玮

      几年前,意大利蒙扎市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市民将金鱼养在圆形鱼缸里观赏。提案者解释说,把金鱼关在圆形鱼缸里非常残忍,因为弯曲的表面会让金鱼眼中的“现实” 世界变得扭曲。抛开这一法案给可怜的金鱼带来的福祉不谈,这个故事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哲学问题: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感知到的“现实”是真实的?金鱼看见的世界与我们所谓的“现实”不同,但我们怎么能肯定它看到的就不如我们真实?据我们所知,就连我们自己说不定终其一生,也在透过一块扭曲的镜片打量周遭的世界。

      在物理学中,这个问题并非纯理论空想。实际上,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发现他们自己眼下的处境和金鱼差不多。数十年来,我们一直上下求索,渴望得到一个终极的万有理论,可以用一套完备自洽的基本定律来解释“现实”的方方面面。但现在看来,最后我们得到的或许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一大家族相互关联的理论,每个理论对于“现实”都有一套自己的描述,就像透过它自己滴鱼缸观察世界一样。对许多人来说,这个观点或许难以接受,其中还包括一些圈内的科学家。大多数人都相信存在一个客观的“现实”,无论是我们的感知还是我们的科学,都在直接表达有关这个物质世界的信息。经典科学就以这样一个信念为基础,即有一个外部世界独立存在,它的属性是确定的,与感知这个世界的观测者无关。在哲学上,这种信念被称为唯实论(realism)。

      不过,对蒂莫西·利里(Timothy Leary)和上世纪60年代记忆犹新的人应该知道另一种可能:“现实”的概念也可以取决于感知者的心灵。这类观点大同小异,有的称为反唯实论 (antirealism),有的则称为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或唯心论(idealism)。按照这些“主义”,我们所知的世界是由人类心智以感官信息为原料构建的,是由我们大脑中的解释结构塑造的。这种观点或许难以接受,却不难理解。你不可能将观测者,也就是我们自己,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中抹去。

      随着物理学的逐渐发展,唯实论的地位正变得岌岌可危。在经典物理学中,牛顿体系能非常准确地描述我们的日常体验,对“物体”、“位置”之类术语的诠释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常识(即我们对那些概念的“现实”理解)相符。然而,作为测量工具,我们人类是非常粗糙的。物理学家已经发现,平常所说的 “物体”以及令我们看到它们的光,都是由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到的物体(如电子和光子)构成的。这些物体遵循的不是经典物理,而是量子论。

      量子论的“现实”与经典物理的“现实”截然不同。在量子论体系中,粒子既没有确定的位置,也没有确定的速度,只有当一个观测者去测量那些量时,它们的值才会确定。有些情况下,单独的物体甚至无法独立存在,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出现。量子物理还极大地挑战了我们对“过去”的认识。在经典物理中,所谓的“过去”就是一系列已成为历史的明确事件,而在量子物理中,“过去”是不确定的,仅仅是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跟“未来”没什么两样。甚至连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过去,或者说历史。因此,量子物理暗含了不同于经典物理的另一种“现实”——虽然经典物理与我们的直觉相符,而且在我们设计建筑、桥梁之类的东西时仍然可以帮上大忙。

      这些例子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为诠释现代科学提供了一个重要框架。在我们看来,“现实”不可能脱离图景或者理论而独立存在。相反,我们采纳了一种新观点,称之为“取决于模型的唯实论”(model-dependent realism)。这种观点认为:每一个物理理论或世界图景都是一个模型(通常本质上是一个数学模型),是一套将模型中的要素与观测联系起来的法则。按照取决于模型的唯实论,追问一个模型本身是否真实没有意义,有意义的只在于它是否与观测相符。如果两个模型都与观测相符,那就不能认为其中一个比另一个更加真实。谁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取更方便的那个模型来用。

      别去评判真实

      另类现实(alternative realities)已经成为今日大众文化的主流。例如在科幻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中,人类就毫无察觉地生活在一个由智能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现实中,计算机通过这种方式让人类保持安定并心满意足,以便从他们的肉身实体上抽取生物能量(姑且相信有这么种能量)。我们怎么能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角色,此刻就生活在一个黑客帝国那样的世界中呢?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想象的世界中,事件之间就没有必要存在任何逻辑,不必自圆其说,也不用遵循任何规律。掌控这个虚拟世界的外星人说不定仅仅因为有趣或者好玩,纯粹为了看看我们的反应,就会让全世界突然对巧克力深恶痛绝,或者一夜之间消除战争实现世界和平——可是这种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果外星人坚决不肯违背自洽规律,那我们就没有任何办法确定在这个虚拟现实的背后还存在另一个现实了。你当然可以说,外星人生活的那个世界是“真实”的,计算机生成的世界是假的。然而,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的生物无法从外部观察他们的宇宙(我们也一样),也就没有理由怀疑自己生活的世界并非“现实”。

      金鱼的处境也是如此。它们在圆形玻璃缸里看到的景象与我们在鱼缸外看到的显然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发展出一套科学定律,来描述它们观察到的鱼缸外物体的运动。比方说,由于光在由空气进入水中时会发生偏折,在我们看来做直线运动的一个不受外力的物体,在金鱼看来就应该沿曲线运动。尽管身处一个扭曲的参考系,金鱼仍然可以从中总结出一套始终都很正确的科学规律,让它们能够对鱼缸外的物体未来的运动做出预言。它们的规律会比我们的规律复杂得多,但简单与否只与品味有关。如果金鱼能够发展出这样一套理论,我们就必须承认金鱼的观点也是对“现实”的一个有效描述。

      还有一个发生在真实世界里的著名例子,同样说明对“现实”可以有不同的描述,那就是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之争。尽管人们通常都说,哥白尼证明了托勒密是错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哥白尼和托勒密就好比我们和金鱼,选择任何一种描述作为宇宙模型都可以,因为无论假设是地球不动还是太阳不动,我们都能很好地解释我们观察到的天象变化。抛开哥白尼的日心说在有关宇宙本质的哲学争论上所起的作用不论,它的真正优势只不过在于运动方程在太阳静止不动的参考系中更为简洁而已。

      取决于模型的唯实论不仅对科学模型适用,对我们创造出来表述和理解周围世界的意识和潜意识心智模型也同样有效。例如,人类大脑从视觉神经接收原始信息,将来自双眼的信息综合起来,增强细节并填补诸如视觉盲点之类造成的信息缺失。不仅如此,大脑还从视网膜接收到的二维信息中创造出了三维空间感。你觉得自己看到了一把椅子,实际上不过是利用椅子上散射的光,建立起了一个心智图像,或者说是椅子的模型。人类大脑非常擅长这种模型构建,如果给人带上一副特殊眼镜,让呈现在他眼睛里的图像上下颠倒,大脑会改变这个模型让他看到上下不颠倒的物体——但愿在他想坐下来之前,这种改变就已经完成。

      管窥深层理论

      在追寻终极物理理论的探索中,从未有哪个理论像弦论(string theory)这样让人满怀希望,又如此饱受质疑。弦论是20 世纪70 年代被首次提出的一种尝试,目的就是要将自然界中所有的作用力都统一到同一个理论框架中去——确切地说,是要把引力并入量子物理体系。然而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初,物理学家发现弦论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同时存在5 种不同的弦论。对于鼓吹弦论是唯一可行万有理论的那些人来说,这确实相当难堪。到了90 年代中期,研究者开始发觉,这些不同的理论,以及后来才出现的所谓超引力论(supergravity),其实都是在描述同一个现象,这给了他们一些希望,认为这些理论最终可以统为一体。确实,这些理论通过物理学家所说的“对偶性” (duality)彼此关联,这种对偶性就像是在不同概念之间来回变换的某种数学词典。但很可惜,每种理论只能很好地描述某一特定条件范围内的现象——比如说低能现象。没有哪个理论能够描述宇宙的方方面面。

      弦论学家现在相信,这5 种不同的弦论只是对更基本的一种理论的不同近似,后者被称为M 理论。[似乎没有人知道这里的M 代表什么,可能是Master(统领),可能是Miracle (奇迹),也可能是Mystery(神秘),或者兼而有之。]尽管人们还在努力参详M 理论的本质,但看上去长期以来期待的单一终极理论或许不会出现,要描述宇宙万物,我们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理论。因此,M 理论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个理论,而是众多理论组成的一个网络。这有点类似于地图。要将整个地球如实记录在二维平面地图上,人们必须使用一套地图,其中每一张只覆盖一个有限区域。这些地图会互有重叠,在这些重叠的区域,不同地图都展示出相同的地貌。与此类似,M 理论大家族中的不同理论看上去可能千差万别,但都可以看成是同一个底层理论的某种版本,在适用范围相互重叠之处,它们都会预言相同的现象,但没有哪个理论能够涵盖所有情况。

      只要我们发展出一个描述世界的模型,并且发现它大获成功,我们就会说这个理论描述了“现实”,或者说绝对真理。但就像金鱼那个例子一样,M 理论表明同样的物理场景可以用不同的模型来描述,每个模型都有一套不同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概念。或许,要描述整个宇宙,我们必须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理论。每个理论对于“现实”或许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但根据基于模型的唯实论,“现实”的这种多样性是可以接受的,不可以说哪一种“现实”比其他“现实”更真实。这不是物理学家传统意义上期待的大统一理论,跟我们日常对“现实”的理解也相去甚远。但这或许正是宇宙的本来面目。(本文来自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环球科学》11月号:原题:真实世界的“真实”)


      本文作者简介:

      斯蒂芬·霍金的研究为今天我们理解黑洞和宇宙起源奠定了基础,不过 据他本人指出,他在动画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和科幻剧集 《星际迷航:下一代》(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中的演出也同 样精彩。从1979 年到去年,他一直是英国剑桥大学卢卡斯教席数学教授, 牛顿也曾执掌过这一教席。他的著作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迄今已售出超过900 万册。

      莱昂纳德·蒙洛迪诺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写过 7 本科普著作,包括《欧几里德之窗:从平行线到超空间的几何历 程》(Euclid’s Window: The Story of Geometry from Parallel Lines to Hyperspace)和《醉汉晃悠悠:随机性如何决定我们的生活》(The Drunkard’s Walk: How Randomness Rules Our Lives)。他还为《百战 天龙》(MacGyver)和《星际迷航:下一代》写过剧本。


    • 写得很棒。我想其实人的一生,知觉不知觉地,都在追求一种终极真理。有些人找到了,有些人也许并不知道这个真理应该是怎样的图景,或者是即使找到了也不愿意面对。
      • 我看到的是不同的理解,霍金想说的是,根本没有什么终极真理,真理没有绝对的,人类的心智,看到的只能是一个个模型,只能通过模型理解世界。说到宗教,上帝造世界是一个模型,宇宙大爆炸是一个模型,在我看来并不矛盾,对世界的不同解释而已,上帝在圣经里讲述的创世模型
        不是让今人纠缠从第一道闪电到人的出现,是创世纪说的6天,还是大爆炸假说所说的130亿年,这些都不是重点,那些反基督教人士都打击不到点子上。上帝给出这个模型,是要向人类阐述更严肃更紧迫的计划,让人相信他,被拯救,得永生,巴拉巴拉这些基督教更高层次的教义。

        不仅是反基督教阵营,基督教会的一些人传教,也只避重就轻,找不到重点,比如传教的第一堂课会说: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然后自答,是世界是怎么被创造的。第一,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显然不是创世这种虚无缥缈的问题,人类如何能内心充满希望,快乐幸福地生活,才是最根本的问题;第二,圣经里上帝创世章节,也不是圣经“最根本的”部分,圣经的根本,是神爱世人,因为爱才做出圣经里描述的种种情状。创世纪里创世模型,是上帝开讲的开场白,是模型,是启示,是为了随后更重大的题目所作的引子,不该纠缠这部分真理是“真伪”,因为真理的真伪,都是相对的,都是模型。试想,上帝给4千年前的犹太人讲宇宙大爆炸,红外漂移,超新星,能让犹太人信服吗?圣经后面,还讲得下去吗?

        所以,真理没有终极,模型是工具,那一本圣经,在我看来,不是终极真理,但是是 reasonable的真理,是一种模型。
        • 我想这就是差别所在了。"霍金想说的是,根本没有什么终极真理,真理没有绝对的",但我认为真理是绝对的。当然,要深入讨论就太过于哲学了,如果有兴趣,不妨请看看链接,里面的观点即是我的观点。
          • 霍金的话别当真,现代科学家谈哲学10有89是瞎掰。论到真理,莱布尼茨说过有理性真理和事实真理,理性真理是必然的,事实真理是偶然的。
      • 看这些还不如直接看科普《时间简史》,国内高中理科考生必读物。
        • 是吗?我大学毕业后看过也没看懂。高中生?
          • 没看懂正好留有自由思考的空间。
    • Matrix不就讲的这个么,霍金怎么最近老发表一些科幻电影小说里的陈词滥调
    • 对霍金,我们那里的老奶奶最佩服的就是,全身只有一个指头能动,还要换老婆
    • 霍金说:我并没有说上帝不存在.
        美国《时代》周刊有个专栏叫十个问题(10 Questions),每期都用一页篇幅,请一位公众人物简短回答读者提出的10个问题。最近一期参与这个专栏的名人是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以下是霍金对十个问题的回答。


        问题1:如果上帝不存在,为什么关于他存在的概念已经几乎被全世界接受了?

        ——瑞士读者

        答:我并没有说上帝不存在。上帝实际上是人们给我们为什么得以存在的原因取的一个名字。但我认为,我们得以存在的原因是基本的物理定律,而不是一个我们可以与之建立个人关系的某个个体,也就是非人格的上帝。
      • 这是爱因斯坦名言“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的霍金版本
        Einstein: I believe in Spinoza's God who reveals himself in the orderly harmony of what exists, not in a God who concerns himself with the fates and actions of human beings.

        Hawking: I don't claim that God doesn't exist. God is the name people give to the reason we are here. But I think that reason is the laws of physics rather than someone with whom one can have a personal relationship. An impersonal God.
        • 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哲学家还是、、、?
        • 人类不在事物的次序中吗?
      • 不信上帝的人之悲哀是痴迷于从任何被造物那里能找到一点蛛丝马迹的安慰,安慰那颗脆弱的心。而这安慰或来自于一个信上帝的人或来自于有着比自己更脆弱的心的人。
        • 貌似想说:霍金作为一个不信(人格化)上帝的人,他所做的理论物理研究,只不过是想从那找到一点(...)安慰,因为他的心太脆弱了. 什么叫从任何被造物那里能找到一点"蛛丝马迹"的安慰?似乎信上帝的人做的科学研究都不同.
          • 科学享用共识的原理,科学没有什么不同,但去发点各样。有的为自己的兴趣,有的为一份工资(比如霍金开始就是这样,这也不算是心灵脆弱),有的为探讨真理,还有的为造假、、、、。并不因为一个人在科学上做出了东西他就了解科学以外的东西。
            心灵的脆弱表现于在自己不能善于思考之时,也就是说把自己本该思考的时间用于狗狗他人的INFORMATION。
            我曾引用过一句话:理智的人是信仰上帝并虔诚地侍奉上帝的人,或是不信上帝但一直在寻找上帝的人。由此推论,一口否认上帝的人都是缺乏理智的人。显然霍金是属于有理智的人。但我发现那些喜欢用他的只言片语的人都是无理智的人。
            • 貌似自相矛盾:霍金既不是"信仰上帝并虔诚地侍奉上帝的人".也不是"不信上帝但一直在寻找上帝的人";霍金是属于"否认(人格化)上帝的人".霍金到底是缺乏理智的人,还是有理智的人?
              • 显然他在寻找上帝。
                • 貌似在玩文字游戏:霍金说,我们得以存在的原因是基本的物理定律,而不是一个我们可以与之建立个人关系的某个个体,也就是非人格的上帝.
                  • 你想说明他是信还是不信?拜托了,能不能用一点点脑子啊。喔喔。
                    • 我猜呀:他其实是信,但却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然后找个理由让自己不信。纯属猜测。
                      • 如果信的话他就会公然地宣称:我信上帝,天地之主的上帝。当然,我说的信是指信希伯来人最早传下来的上帝。这个意义已经包含在那句话的前半句里。
                    • "能不能用一点点脑子啊".
                      • 早就不指望你有所长进了。没得办法咧。
      • 他的上帝并非宗教的上帝:我从没说过上帝不存在。上帝是人们心目中的造物主。但我认为这种造物主并非是一个你可以与其建立个人关系的个体,而是物理学定律。
        他的上帝近乎于道家的道
        • 谢谢你捧场.其实有些东西摆在那很明显,可有人偏视而不见,或者做歪曲的解读.我就把它给剥开,剥到他自相矛盾,或者无言以对;有的人很丢脸,最后只剩下口水.
          • :)可爱
          • 果然最后还是口水
          • 有些东西点到为止。某一些爱弟说不出所以然了就开始发散思维,比如研究对方脑子之类,让讨论中断。。很多时候不发言不跟贴,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无话可说”。
            • 可以自说自话,毕竟感悟这种东西是很自我的,他人不过是通过字里行间品读你的思想
          • 给你们辅导一下逻辑:从‘理智的人是信仰上帝并虔诚地侍奉上帝的人,或是不信上帝但一直在寻找上帝的人。’一言从看霍金是否属于有理智的人。
            1. 这里的‘信’是指宗教意义上的‘信’,因为这意义含于前半句‘理智的人是信仰上帝并虔诚地侍奉上帝的人’里------虔诚地侍奉。
            2.由此得出,作为宗教信仰,霍金是不信上帝的。
            3.如果一个人不信上帝,而又从事自然科学,并且又抱自然定律总是与‘上帝’一词联系起来,怀有一种自然神的思考。既然有自然神的思想,有些象古希腊哲学思想:规律或形而上学之神。而在基督教看来,自然规律是上帝给予自然的次序。物理的发现与更新在于发现宇宙不同层次的次序。所以一个富有想象的自然科学家,如果毕生做科学上的努力,去寻找上帝给予自然的次序,发现真理。就可以说是在寻找上帝的人,上帝就是真理。
            结论:他是有理智的人。

            关于这句话,我以前说过,也有人提出过异议:难道只有这两中人是有理智的人?我说这是一句散文,意指强调两种最具有理智的人,因为说这句话的人是信上帝的人----波斯卡尔。至于为什么是这两种人,我认为意思是很明显的。当然还会有许多人不理解,没办法啦。
            • 再剥一剥基督徒的逻辑:你们所说的自然规律,是我所说的这个人格化上帝给予的,因此,你们这些寻找自然规律的科学家,就是在寻找我所说的人格化上帝.这样的逻辑,我只能用两个字形容:弓虽.
              • 是你说的‘寻找上帝’,还是跟我贴里说的‘寻找上帝’? 既然我已经信了就找到了,还用得着去科学里面找?连这样的语句都看不懂,我真的是不好意思回答你。有时只想点你一下,可是你心无灵犀喔,还以为别人回答不了,你真的是很可爱,几岁了? :)
                你知道什么叫人格化的上帝?还摆逻辑,还意思咧,哈哈。你不是想说我自相矛盾吗?什么叫自相矛盾,嘻嘻。咳,无知者无畏啊。
        • 他的信还没有达到道家的高度,只属于古希腊哲学/神学的范畴。道家思想类似于自然神的思想。莱布尼茨研究,在全世界的关于上帝的认识中,只有传统中国的‘理’/上帝/天与圣经中上帝的描叙最接近。其他的属迷信和哲学类。
          • 圣经中的上帝是完全人格化的东西,因此才容易被人操弄。霍金的宇宙起源解说用盘古开天就解释完了,唯一的差别是宇宙还在膨胀,盘古已经死了
            • 如果‘上帝是完全人格化的东西’,那就意味著人完全把握了上帝,这正是不信的人所说的,特贴是信口开河的人这样说。我们华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YISI银河落九天的醉酒气慨,都想潇洒一把。
              • 那个大卫王的帖子你发的吧,里面的耶和华是圣经的原话吧。
                • 那就是完全人格化?人格化==完全人格化。总是加一些自己的词,误己误人啊。
                  • 既不误人,也不会误己。抓住完全两个字,还是根稻草。
                    • 上帝昨天可以被有心人利用,今天也可以,明天亦然
                      • 敬畏上帝就好。
                    • ‘信’与‘不信’差几个字?
                      • 文字游戏可以解释上帝被人格化的事实吗?你太低了,不跟了。
                        • 谢谢 :)。
                          • 不客气
                            • 多关照。
            • 如果在公元几千年前我在中国传圣经,我也会用解说大斧开天地。因为圣经第一句话说:起初神造天地。第一句话就是一份为二的思想。没办法啊。把霍金当菩萨,SIGH。
              • 从来都是人需要神,神不需要人,也不会爱世人,人若不爱人,神也无奈何
                • 没有神,神也无可奈何啊。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的心思想诋毁神,会怎么个爱人法?
    • 认知的真实才是属于人类的真实,这个世界的终极真理,并未人类目前所能触及的。瞎子或许有明暗的光感,但是他无法想象色彩之丰富;人类就处于这样的处境。
      • 关键是在于人的认知能力的不同。所以就有了不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