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北洋时期最高权力的一次和平交接: 民国成立七载以来,由于政局动荡,总统已更换了四位(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但是从未举行过新旧总统交接仪式。徐世昌与冯国璋举行的首次总统权力交接仪礼,庄重典雅,富有时代进步意义。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1918年9月,中华民国第二届国会(亦称新国会或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民国第五任大总统。10月10日,卸任总统冯国璋遵循民主政治程序,向徐世昌移交了总统权力,民国历史上罕见地出现了一次最高权力的和平转移。这一最高权力交接的过程与意义值得今天重新审视与评价。

  1918年7月,受皖系支持的安福俱乐部在新国会选举中获得大胜,一举囊括80%多的国会议席,成为国会中的多数党派。至此,皖系完全控制了北京政局。此时遭到皖系排挤的直系总统冯国璋,在皖系的威逼之下,无意继续留任。而皖系首领段祺瑞满足于攫取政治实权,也不愿意充任有职无权的总统职位。于是北洋文治派元老徐世昌遂成为新总统热门人选。在各方一致拥戴之下,徐世昌在新国会获得压倒性多数选票,成功当选为新一届民国大总统。在获知选举结果后,冯国璋当即发出告退通电,声称在总统任期将满之时,“惟是自知之明,自责之切,速避高位以待能者而已。”

  徐世昌当选后,接下来就开始筹备总统权力交接仪式。当时民国成立已经七载,由于时局动荡,新旧总统权力交接典礼从未正式举行过,真的是没有先例可循。于是徐世昌致电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法公使胡惟德,询问有关事宜。顾维钧复电说:“美国总统就职,由大理院长主持,在大理院外筑台,新总统捧圣经举手向全国国民宣誓。”胡维德复电说:“法国新总统就任,由上院议长导入总统府谒见旧总统,相互行礼,互致颂词,词毕,旧总统出府,新总统到议会宣誓就职。”在参考公使意见后,仿效欧美民主国家的总统权力交接仪式方案很快就出台了。

  10月10日上午8点半,徐世昌整装待发,在秘书长吴芨荪的陪同下,驱车前往总统府(今中南海),权力交接仪式在怀仁堂举行。9点正,仪式正式开始。徐世昌身着西式礼服,白色衬衣上打白色领结,十足绅士风范。冯国璋全身戎装,佩元勋绶带,完全军人风度。在礼台上两人并肩站立,向国旗行三鞠躬礼,随后冯国璋东向致颂词,徐世昌西向致答词,发言完毕互相鞠躬致礼,礼仪官送冯国璋返回居仁堂。事后有论者指出,民国成立七载以来,由于政局动荡,总统已更换了四位(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但是从未举行过新旧总统交接仪式。徐世昌与冯国璋举行的首次总统权力交接仪礼,庄重典雅,富有时代进步意义。

  交接仪式结束后,10点正,又在居仁堂举行新总统就职典礼。徐世昌走上礼台,南向国会参众两院议员,庄严宣读誓词:“余誓以至诚,遵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随后转北向,与国会议员同向国旗三鞠躬。礼毕,徐世昌开始宣读就职宣言。宣言内容非常精彩,洋洋洒洒数千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放眼世界,着眼未来,提出了一整套解决南北分裂、发展经济、振兴教育、改善外交的举措,特别强调发展经济采用“民生主义”,全力扩张实业方为根本之计。为实现发展目标,徐世昌要求国人在他的表率下,尊重法律,培养民德,共同促进国家建设。徐世昌发表就职宣言后,驻京外交团、清室代表分别进入怀仁堂向他祝贺,至此,整个权力交接过程圆满结束,徐世昌开始了历时近四年的“文治总统”生涯。《剑桥中华民国史》对此评价说:“这次选举是民国早期唯一和平的、符合宪法的总统接替。”

  总统权力和平交接仪式的举行,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民初政治人物对权力合法性的认识,即政治权力的合法来源是民意,而不再是传统的天意。《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民意最重要的表现是代议制。参议院、国会立法机关正是代表民意的机构。统治权合法产生的方式是选举制,而不再是传统的世袭制。《临时约法》要求参议院由各地选派之参议员组织之,而总统、副总统则是由参议院选举产生。《国会组织法》进一步规定国会两院议员分别由地方议会与选民选举产生。在民初众多政治精英的眼里,国家元首与立法机构的合法性均来自于现代民主选举制度。

  此次总统权力交接中的关键人物冯国璋的抉择值得肯定。冯的离职虽说是迫于皖系压力,但依据其军事实力,以武力抗争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但他还是遵守民国宪制安排,其精神实在难能可贵。而且在权力交接仪式结束后,冯国璋立即离开总统府,回到地安门帽儿胡同住宅。此前冯已经发出离职通电,声称“归我林泉”,绝无再次出山之意,同时陈述代理总统一年来的经过,对南北分治的局面表示痛心,希望南北两方“及早回头,推诚让步”,并愿意为挽救危局维持公道。10月下旬,冯国璋返回家乡保定居住。在翌年12月病故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冯除一度倡议南北和谈外,主要精力投身于实业,很少干预政局。而皖系首领段祺瑞为了实行和冯同时下野的诺言,在徐世昌就职大总统后,即请辞去国务总理职务,专任参战督办。两位实力派人物均为此次权力和平交接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最后,还要谈及权力交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之处,在参加权力交接典礼之前,总统马国璋一开始是派内务总长钱能训与总统府大礼官黄开文准备礼舆(皇帝乘坐的轿子)前来迎接徐世昌。但是徐考虑到民国已经是共和国家,就职仪式又是仿效欧美民主国家,沿用帝制时代的旧礼仪显然不妥,于是委婉拒绝乘坐礼舆,而是乘坐汽车前往总统府。前清老翰林居然有这样的民主意识,倒是让人不得不称奇。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谈天说地 / 北洋时期最高权力的一次和平交接: 民国成立七载以来,由于政局动荡,总统已更换了四位(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但是从未举行过新旧总统交接仪式。徐世昌与冯国璋举行的首次总统权力交接仪礼,庄重典雅,富有时代进步意义。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1918年9月,中华民国第二届国会(亦称新国会或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民国第五任大总统。10月10日,卸任总统冯国璋遵循民主政治程序,向徐世昌移交了总统权力,民国历史上罕见地出现了一次最高权力的和平转移。这一最高权力交接的过程与意义值得今天重新审视与评价。

      1918年7月,受皖系支持的安福俱乐部在新国会选举中获得大胜,一举囊括80%多的国会议席,成为国会中的多数党派。至此,皖系完全控制了北京政局。此时遭到皖系排挤的直系总统冯国璋,在皖系的威逼之下,无意继续留任。而皖系首领段祺瑞满足于攫取政治实权,也不愿意充任有职无权的总统职位。于是北洋文治派元老徐世昌遂成为新总统热门人选。在各方一致拥戴之下,徐世昌在新国会获得压倒性多数选票,成功当选为新一届民国大总统。在获知选举结果后,冯国璋当即发出告退通电,声称在总统任期将满之时,“惟是自知之明,自责之切,速避高位以待能者而已。”

      徐世昌当选后,接下来就开始筹备总统权力交接仪式。当时民国成立已经七载,由于时局动荡,新旧总统权力交接典礼从未正式举行过,真的是没有先例可循。于是徐世昌致电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法公使胡惟德,询问有关事宜。顾维钧复电说:“美国总统就职,由大理院长主持,在大理院外筑台,新总统捧圣经举手向全国国民宣誓。”胡维德复电说:“法国新总统就任,由上院议长导入总统府谒见旧总统,相互行礼,互致颂词,词毕,旧总统出府,新总统到议会宣誓就职。”在参考公使意见后,仿效欧美民主国家的总统权力交接仪式方案很快就出台了。

      10月10日上午8点半,徐世昌整装待发,在秘书长吴芨荪的陪同下,驱车前往总统府(今中南海),权力交接仪式在怀仁堂举行。9点正,仪式正式开始。徐世昌身着西式礼服,白色衬衣上打白色领结,十足绅士风范。冯国璋全身戎装,佩元勋绶带,完全军人风度。在礼台上两人并肩站立,向国旗行三鞠躬礼,随后冯国璋东向致颂词,徐世昌西向致答词,发言完毕互相鞠躬致礼,礼仪官送冯国璋返回居仁堂。事后有论者指出,民国成立七载以来,由于政局动荡,总统已更换了四位(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但是从未举行过新旧总统交接仪式。徐世昌与冯国璋举行的首次总统权力交接仪礼,庄重典雅,富有时代进步意义。

      交接仪式结束后,10点正,又在居仁堂举行新总统就职典礼。徐世昌走上礼台,南向国会参众两院议员,庄严宣读誓词:“余誓以至诚,遵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随后转北向,与国会议员同向国旗三鞠躬。礼毕,徐世昌开始宣读就职宣言。宣言内容非常精彩,洋洋洒洒数千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放眼世界,着眼未来,提出了一整套解决南北分裂、发展经济、振兴教育、改善外交的举措,特别强调发展经济采用“民生主义”,全力扩张实业方为根本之计。为实现发展目标,徐世昌要求国人在他的表率下,尊重法律,培养民德,共同促进国家建设。徐世昌发表就职宣言后,驻京外交团、清室代表分别进入怀仁堂向他祝贺,至此,整个权力交接过程圆满结束,徐世昌开始了历时近四年的“文治总统”生涯。《剑桥中华民国史》对此评价说:“这次选举是民国早期唯一和平的、符合宪法的总统接替。”

      总统权力和平交接仪式的举行,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民初政治人物对权力合法性的认识,即政治权力的合法来源是民意,而不再是传统的天意。《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民意最重要的表现是代议制。参议院、国会立法机关正是代表民意的机构。统治权合法产生的方式是选举制,而不再是传统的世袭制。《临时约法》要求参议院由各地选派之参议员组织之,而总统、副总统则是由参议院选举产生。《国会组织法》进一步规定国会两院议员分别由地方议会与选民选举产生。在民初众多政治精英的眼里,国家元首与立法机构的合法性均来自于现代民主选举制度。

      此次总统权力交接中的关键人物冯国璋的抉择值得肯定。冯的离职虽说是迫于皖系压力,但依据其军事实力,以武力抗争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但他还是遵守民国宪制安排,其精神实在难能可贵。而且在权力交接仪式结束后,冯国璋立即离开总统府,回到地安门帽儿胡同住宅。此前冯已经发出离职通电,声称“归我林泉”,绝无再次出山之意,同时陈述代理总统一年来的经过,对南北分治的局面表示痛心,希望南北两方“及早回头,推诚让步”,并愿意为挽救危局维持公道。10月下旬,冯国璋返回家乡保定居住。在翌年12月病故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冯除一度倡议南北和谈外,主要精力投身于实业,很少干预政局。而皖系首领段祺瑞为了实行和冯同时下野的诺言,在徐世昌就职大总统后,即请辞去国务总理职务,专任参战督办。两位实力派人物均为此次权力和平交接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最后,还要谈及权力交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之处,在参加权力交接典礼之前,总统马国璋一开始是派内务总长钱能训与总统府大礼官黄开文准备礼舆(皇帝乘坐的轿子)前来迎接徐世昌。但是徐考虑到民国已经是共和国家,就职仪式又是仿效欧美民主国家,沿用帝制时代的旧礼仪显然不妥,于是委婉拒绝乘坐礼舆,而是乘坐汽车前往总统府。前清老翰林居然有这样的民主意识,倒是让人不得不称奇。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如果从经济上说"“这从最近的30年或者50年来看只是相当于中等程度的恢复。” 那么在政治上很多地方还没恢复到民国时期. 至少从"建党伟业"上能看出那时候的民主和自由比现在程度要高的多.
      • "民国时期"只是短短的一段,正是少数的理想主义者为理想探索的时候, 根本不是中国的常态. 综观中国的历史,每次改朝换代的初期,大多是有为普通人民谋利的成分,但政局一稳,人的野心欲望就跟着膨胀,最后殊途同归...
        • 民国时期在大陆近40年, 在台湾到现在, 不能算短. 走的路不同. 就如以前的东西德, 现在南北韩一样. 制度造成了最大的不同结果. 这是客观事实.
          • 49年后国民政府举全中国的财力,去建一个台湾小岛, 就是三国的阿斗也能治理得好好. 国民党执政期,民不撩生,四大家族垄断了全中国的工商业,多典型的腐败专权.对不同政见的GCD也采取消灭的政策...
            俺对哪个党都没好感. 专权贪婪深入在绝大部分中国人的骨子里,只要一有合适的土壤就发芽,就膨胀.你对某党偏见太深所以谈话缺乏客观性,表达的观点也因而让人不以为然. 你继续高论, 俺一边凉快去了.
            • 错误的思维,. 你咋不说民国政府把绝大多数人才都留在大陆了呢? 连阿斗花几年时间都能把中国建设成民主富强, 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 不会有那么多动乱, 大跃进, 文革, 6.4等政治运动,不会非正常死亡几千万人.
              • 谈政治, 首先立场要客观!!感觉你一直在小心翼翼地表现出你对中国大陆的厌恶和对西方,对国民党政府的热爱.如果谈论政治只是为了抒发自己的个人喜好,真的没有谈论的意义,玩好.
                • 既然是立场, 就没办法客观. 有的人以人权为立场, 有的人以侵犯人权为立场, 没办法采取一半一半的立场的.
                • 我厌恶和讨厌的东西很具体, 和地域没关系, 我很喜欢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 请你不要给我贴标签.我更把你说我小心谨慎看成是我严禁的作风和认真的态度.
                • "就是三国的阿斗也能治理得好好."---如果谈论政治只是为了抒发自己的个人喜好,真的没有谈论的意义,玩好. 很多资源丰富的国家搞的不如资源贫穷的国家, 请你好好了解一下再想想原因.
    • 这个要顶!原来中国历史上是有过民主政治的,而且那时民主制度正趋于完善,可不知怎么搞得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能不能再回到那个时代?
    • 那个时代虽然短暂,但是很美好,可大家对此了解几乎是0。没有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来反映,只有歪曲的宣传。
    • 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孙中山、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等,都是中国民主的先驱。
      • 孙中山不算,你看看他的《建国大纲》设计图纸,他的民国,要经历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军政就是北伐夺取政权,1928年后进入训政,因为中国人不懂民主,由国民党训导人民,学习民主,这一训到了1948,蒋才宣布实行宪法,进入宪政。这...和共产党枪杆子出政权,没什么两样
        • 很有道理!如今却是漫漫长夜,看不到一点光明。
        • 1928-1945一直是战火连绵,根本没有给国民党什么喘息之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苏联驻中国的红色代理人频频挑起战端,这个状态实行宪政和自杀无异!行宪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有一个愿意实行宪政的强大、稳定的中央政府,国民党是当时最理想的选择。
      • 中华民国真正的宪政,是李登辉总统第二次任期开始,总统是真正普选,立法院行政院真正掌握立法行政权力。
        • Totally agree!
        • 李登辉陈水扁在推动和建设民主台湾的功劳是大大的.在这上面远远超过任何共产党领导人.
    • 这个有意思的话题,但这一个月太忙,不插嘴了。简单说,北洋政府时代,被国共两党长期妖魔化了,那几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联邦共和、分权制衡”的时代,就是刘晓波们近90年后追求的理想。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回到中央集权,党国一体,民主倒退,“人民“共和国
      更别提了
      • 似乎不太准确, 原因之一是地方武装势力太大, 总是后患.
        • 英国皇家让出权利,所以有今天王子的访问加拿大,中国同法国的皇帝们,只有最后上断头台的出路。
          • 好在法国人相信普世价值, 搞的还不算糟糕.中国至今的价值观仍然贫乏.
        • 2000年的皇权,惧怕的是地方势力,如果你的执政有民意授权,你怕的什么地方势力,辛亥革命之后,各省独立(独立于满清),所谓地方武装势力,就是反清共和的各路革命党人嘛,在孙中山眼里,支持他的才是革命武装,反对他的都是军阀,陈炯明帮他,就是革命力量
          • 陈炯明反对他另立中央,作非常大总统,就是军阀。袁世凯称帝时讨袁护国的"地方武装势力"是革命的,袁死后,这么强大的护国军队哪里去了?国共的历史书又把他们冠上“军阀”标签,被污名化。
    • 北洋政府不仅是民主政府更是爱国政府,当年苏联派特使越飞去北京,与北洋政府商谈建交问题,外长顾维钧要求红军撤出外蒙古,苏联不支持外蒙独立,北洋政府才会考虑建交,越飞在顾维钧那里碰壁之后转去上海见孙中山,孙为自己总统梦同意红军继续驻扎外蒙,致使外蒙丢失。。。
      • 正是这次在上海发表的《孙越宣言》,不仅最终导致外蒙独立,同时也确立了孙中山“联俄,联共“的政策,因为苏联答应帮助孙中山北伐,推翻北洋政府。而共产党正是在北伐活动中壮大起来,为中国埋下后患,所以说中国今天的局面,孙中山有很大责任。。。
      • 孙中山是破坏宪政第一人.
      • 孙有民主理念和执着, 但暴力思想很严重---这点也要公正分析. 因为清朝的长期无能和维新变法失败, 暴力已经在新的力量中扎根了. 这就是今后中国的危险之一. 长期阻止和平改良力量会播下民间暴力的种子.
        • 其实,孙中山满头脑还是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这一点,陈炯明要比他开明多了。按照陈炯明的“联省自治”的方案,现在的中国要比“北伐”带来的要好很多
          • 谢谢以前了解不多, 刚才在网上简单看来一下百科的介绍, 确实是了不起的人才啊. 从思想上不比那时候的任何精英逊色, 更加独立和有担当. 可惜被国共两党都淡化和歪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