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简单佛法(4):境有几种境,境随心转吗?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们来谈谈唯识宗是怎么论述这个问题的?玄奘大师的一首偈是专门谈论这个问题的:
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

看着不好懂,我解释一下其实非常好懂。这个境啊,有这么三大类:
第一、性境。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个现实世界,山河大地,一切万物。这个叫做性境,性境不随心,就是说,这个性境是不随着我们的心而变化的。比如你手里有个扇子,你想让扇子长,它能长吗?不能。你想让它短吗?也不能。这叫做性境不随心。

第二、独影境。独影是什么呢?我们脑子里的影像,比如做梦的梦境,比如脑子里想昨天的事,这些独影境是完完全全自心所生幻相。这个叫唯从见,确实随心所欲。

第三、带质境。如果说性境是完全客观的,独影境是绝对主观的,那么带质境就是介于主客观之间的一种境。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人对事物的一种理性的逻辑的描述。比如说:桌子是方的,放桌子上有半杯水,三角形内角和180度。这些被人类思维加工过的客观,就称为带质境。这个质就是指的本质,也就是指性境而说。

带质通情本,就是说带质境,它一半通主观的情,一半通客观的本。所以说是半随心半不随心。

简单总结一下:真实的世界不随妄心所转,情感的世界随妄心所转,而理性的世界一半随心一半不随心。这就是法相唯识的阐述,说的非常简单非常踏实一点都不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简单佛法(4):境有几种境,境随心转吗?
    • 昨天有一位朋友回答的最好。简单说,事情来了没法改,但我们怎么看待这件事,我们的心态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半杯水就这么多放在桌子上,这就是事实。

      但是我们怎么看待这半杯水,是half cup的乐观,还是half empty的悲观,那就全凭我们自己了。

      佛法讲的就是这么简单平常朴实的道理。《六祖坛经》上说:心平何劳持戒,行正不用修禅。
      • 我从前也是这么看的,这样符合生活直觉。
        • 应该符合生活直觉,佛法不是越高大玄妙,让人摸不着头脑!它就是踏踏实实地日常生活。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 抛开任何书本上的说法,我说点自己的看法。"境随心转吗?",境在这里,指除了你之外的一切事物,包括山河大地、人、事等。普通人都有类似的体会,今天因为什么原因,心情特好,那么周遭的一切都变得顺心如意起来,反之,一切都暗淡无光,并且事事不顺。
      • 比如,下大雨了。卖花人,心内焦急,这什么雨呀,快停吧,我好卖花。卖雨伞的人高兴了,继续下,使劲下,雨伞卖的好。同样的"境"在每个人的心里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境"在一同个人,不同时候的心里,感觉也是不同的。
        • 唯识作为佛教八大宗之一,自有它博大精深的地方!不妨听一听,想一想。脑子里自己的声音别太强太高。就象一个杯子,已经满了,就什么都装不进去了!
          • 对,人心里如果装满了自己的想法,不倒出来,那么就再也装不下任何其它的东西了。所以要保持开放、接纳的头脑,才能吸纳更多的东西,沉淀出精华。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全部都可以,为我所用。
      • 顺心如意或黯淡无光,这个就是独影唯从见。书本上说的,跟你说的一样。但唯识把三种境分的清清楚楚,不会让人产生误解,同时也是指导修行的。
        此外,你说的这也只是一部分道理。就象我前面说的,一般人也都这么想。;-)
        • 学到一个新词"独影唯从见",谢谢。
          • PM你消息了!
            • 收到
      • 所以,最关键的问题,是"心"上的问题。所以要修心,把心修成一直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祥和平静的状态,无论外"境"是什么,发生任何事情,我心都是如此。就是"心不随境转"。这时我们的心是充实的、饱满的、是自在的、是可以抵抗生活中的任何风雨的。
        • 达到"心不随境转"的境界后,整个人在生活中的表现是,生动活泼,并且非常松驰,充满正能量。经常与他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生活的态度和处事的方式,是这样的悠闲自得,别人也跟着受感染,慢慢的松驰下来。
      • 修心的方法非常之多,各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条条道路通罗马。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在这个世界上,活的舒心自在。
        • 这不就是离苦得乐吗?可见你不是不明白,你是从开始就装糊涂!;-)
          • 我不学佛法,你是学佛的,所以知道这就是佛法上说的"离苦得乐"。我只知道,人活到这份儿上时,才知道,原来是可以、并且应该是这么活的。现在知道了,这就叫"离苦得乐"。
            • 我会继续写一点佛法常识在这里,欢迎交流!
              • 好的
    • 转一帖,有能力、有兴趣的人,自己看吧
    • 不是很对。我的认为是这三者都是从主观出来的。但性境是没有被加工过的“色”,相当于唯一正确答案;独影就是没有根据的想象,是涂鸦;带质境是把自己的识别加诸于现实,在哲学和佛教的层面都是错觉,就是把题给答错了(没有正确的可能)。
      • 说的非常好,赞!个人认为性境应该指的是究竟实相,就是真正证悟到佛阶段的时候所看到的,究竟实相。
        • 也不是,这些都是人对虚相的感知,所以和实相不是一回事。
          • 对的,不是究竟实相。是去除妄心后,物质世界的呈现,还是在色层,而不是本源层。
            • 这个物理世界的呈现,也还是独影境!我估计连佛法里讲的色界都没到!
              • 麻烦请继续讲讲,什么是"色界"?
        • 你认为的“究竟是相”其实还是独影境,打坐时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不真实的影相!
          • 不,这里我说的"究竟实相"是本源的东西了。
            • 我不知道你说的本源的东西指什么?如果一群人能看到,那是性境,如果只有你一个人能看到,那是独影境。但两者都不是本源。
              • 对,这二者与本源无关。我说的本源是,这个宇宙到底是怎么来的,所有的一切是怎么回事。
                • 性境的确不是本源,另一位朋友说的是对的!
      • 那这三者是从哪个主观出来的,怎么出来的呢?还是那个最初的问题,譬如你眼前有个杯子,这个杯子能从你主观出来吗?
        • 这么闲,不看球的吗? 这些不都是缘起性空所解决的问题吗?
          • 缘起性空是更深一层的问题,我们这里讨论的是,性境随不随妄心所转?
          • 我觉得你说的是对的,是缘起性空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