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简单佛法(5):《楞严经》从爱情开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的枕头边上有一本《楞严经》,有一本民国大德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这两部书是每天早晚都要读一读的,想起来也有四五年了。我喜欢这部经,逻辑清晰,义理透彻。最关键的是,它说得那些道理,生活里能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啊,看得见摸得着。

楞严经是从一个爱情故事开始的。阿难算是楞严经的一号主人公了,人长得帅,又是佛陀手下十大杰出青年,号称多闻第一,就是说,论学问以他最高明。结果帅哥门前是非多啊,有一天沿街乞食,出事了!

啥事呢?有一位美女,叫摩登伽,她跟阿难是宿世的因缘。一看就迷,一迷就闹。她妈拗不过闺女,就念了一段祖传的梵天咒,把阿难迷倒了。正打算那啥那啥,被佛陀救了。是这么一段类似西游记蜘蛛经的故事。

这段故事呢,也很普通。一般读楞严经不觉得太重要。从我个人来说呢,我是个情欲很重的人,在爱情上有过一些特殊的经历,现在回头看,所有的爱情都是一场先梵天咒。当时被迷的云里雾里,出来了再看,什么都不是。就是一片迷魂雾里站一妖精。

有这个心态,看穿了,一切电视剧广告什么的,花花绿绿的世界,宣扬的是什么呢?无非是财色名利而已。这些东西都是迷人的妖精,都是所谓先梵天咒,把你迷倒了那啥那啥。。。;-)

我写东西,是写着玩的,很随意,女士们大家不必太当真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简单佛法(5):《楞严经》从爱情开始
    • 这事可以两说。要是真真爱爱怜怜也是妖精吗?
      • 要看你能不能分真假。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是真爱吗?
        • 真假重要吗,真假也是有真假的。
        • 如果是真爱,那就是亲情。爱情是一时的冲动。
          • 你当时也估计当了一回妖精,迷了人家一道。现在你修成正果,人家可能还在你留下的苦海里挣扎呢。:-) +1
            • 这话说着透彻;)
    • 正打算那啥那啥.....是什么意思?
      • 经上用了八个字:淫躬抚摸,将毁戒体
        • 戒体是身还是意?
          • 戒体属于色法,无表色。问的有水平!
            • 学习了。是否如破戒,会破色身,也即破戒体?
              • 要看是大乘戒,还是小乘戒。
                • 大乘没有先发宏愿也是破戒。
                • 无表色,开法眼还是能看见,对吧?
                  • 理论如此。具体开什么眼,我什么眼都没开,不知道。
                    • 你理论超前了。
                      • 超前很多
        • 为什么是在她妈念咒以后?
          • 她妈会咒语,念了人就迷了,类似一种隔空发射的蒙汗药
            • 被药催的?那就更不是爱情了
    • 都是前世欠下的债。。。 +1
    • 如此看爱情,也会如此看亲情。和尚出家六亲不认,彻底斩断尘缘。但是,那样还算是人吗?
      • 这可不一样。爱情是冲动,亲情是天性。
        • 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冲动亦可是天性。人性而已
          • 一个是欲,一个是慈,这可不一样。前者是习性,后者是天然。 +2
            • 如果我说爱情才是天然。亲情则是习性。也许你会有不同意见?发自内心的冲动,才是天然。受到教育,以及周围人群的影响,成为习性。都是感情罢了 +1
              • 怪我没说清。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2
                性本善是天性,习相远是习性。两者都是天然。

                但天性是人跟人都差不多,比如恻隐仁爱这都是天性。

                习性则是人人不同,有人重色,有人好财,有人财色都不好贪图境界,这就是习性相远。
                • 不觉的人天性都差不多。比如说性格吧,差别很大的。反而是后天的教育,和社会中的磨练,让人趋同。当然这也不是经书中来的。是我自己的看法
                  • 后天教育必须是恢复天性的教育,一般的教育也不会有这效果。
                    • 刚出生的孩子们,天性各不相同,放在一起只会各种混乱,幼儿园的老师们忙死了。之后,在大人的教导下,和自我参与的社交过程中,逐渐学会了规则,和克制,并从中受益,之后把这种经验融合到自己身上。后天教育未必恢复天性,而是创造共性,并用规则制度来强调
                      也许这是东西方看法的区别?人本性未必善,恢复本性未必是好事
                      • 就象我前面写的,习性也是天生的。不过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们讨论的实质是性善性恶,我个人主张性善,但证明不了。
                        • 孔子说,“发乎情止乎礼”。尚用礼法克制情欲。佛法如何说呢?也许大和尚能做到心中无欲无情?万一和尚心中有半点情欲,会万劫不复吗?不觉得能有多少人修炼到无情无欲。真无情无欲,也不会舍小我救众生了。这个其实也是欲,只是非情罢了
                          既然愿意舍己救人,那么搭救眼前人即可。既然对方看上了和尚,为什么和尚不肯舍身去成全女孩呢?不觉得佛家这些道理有多吸引人。故事里大和尚自己动心了,又自己跑了,责任全推给女方。佛说佛有理
                          • 用礼法克制情欲,不是高明的手段!
                            • 礼法是“儒”,用“释”更高明,后来还有“道”
                          • 自然的情欲,就象食欲一样,只不要不越礼,就是合理的。慢慢放下,也是自然的事!
                            所以在家五戒都只是禁止婚外性行为,而不禁止结婚的。

                            打个比方,孩子爱吃糖。别吃过分,也很正常。但慢慢长大了,也就不那么贪糖了。
      • 【和尚出家六亲不认,彻底斩断尘缘】这是哪部经上的理论?
        • 我也不知道哪部经书上写过,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和尚。但既然还有尘缘,六亲,又何必出家呢?出家的意思是不是,彻底没有家人了?
          • 出家是牺牲小家,专心办道,服务大家
            • 大家不算六亲吧?
            • 形式出家不是真出家,自然有得失。身处红尘,心一尘不染,处处善果自然成,才是真出家。
              • 这种人其实不存在的。如同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顶层,理论上的完美人格。现实中只能靠近,而无法达到,毕竟吸食人间烟火。不过,若能靠近一些,其绽放的光芒也足以惊艳了。可以作为目标吧,但不奢望企及
                • 不存在因为看不见,看不见因为看不懂。
        • 简答说,隔世的缘是业,如果遁入空门,正常的修行通往极乐,但由于前世的业力还在,这时并不斩断客观的尘缘,前世的债还要用某种方式去还,这是有余状态。到僧人圆寂,如果得了大道,才是无余。
          • 很多是此生的债没还清吧。另外想到有首歌,隔世信,挺好听的。

            • 此生或许不是欠新债而是讨旧债。
    • 你那不叫爱情 叫色情 “撸前淫如魔,撸后圣如佛” +3
      • 这几乎可以肯定是烤串的自助餐。 +2
        • 老板 来俩串腰子 +1
          • 这扶墙走改成睡担架。
      • 就是因为不懂,所以勤学好问的俺使劲爱了几回。;)
        • 要了解一个人,先让他/她满足。是圣是佛是魔是鬼,自然显现。
          • 真谛呀 遇到贪得无厌蹬鼻子上脸的果断提裤子走人
            • 三分钟,多一秒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