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简单说说,二战东线战区,德国难民和“Wilhelm Gustloff"号沉没事件

本想给刚看的小说写个小记,发现故事的历史背景很重要,影响到故事的理解,所以试图简单介绍下背景。越写越多,最后发现背景介绍比小说介绍长多了,所以不如发个帖子好了。小说属于“娱乐”,小记放在了“休闲娱乐”板块。这点儿简介写的我抑郁症快发作了,放在这里似乎好点儿。这些都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东西,大略写下来,尽量准确,但绝不保证!

简单说说东线战败后,德国难民疯狂逃难的路线和“Wilhelm Gustloff"号沉没事件。

二战后期,德国的东线战局的败势已定。德军节节败退,与之相应的,就是苏军大量占领了曾经的德战区。即将沦陷的地区,有关苏军的传言四起: 出于对德国入侵苏联的报复,以及战争状态下的疯狂,苏军所到之处发生了大量骇人的暴行。德国境内所有成年的和未成年的男性,只要能上战场的,都在战场上了,留下来的都是老弱妇孺。她们想在苏军到来之前先行撤离,但是未被官方允许。少数人自己想办法逃走,但是在败势之下,有限的交通方式连德军本身的运作都无法满足,就算普通人能搞得到撤离证件,可所有的交通工具都不是平民可用的。

1945年1月23日,撤离计划(Operation Hannibal)终于正式实施。如果看下那时的地图会发现,当时德属的东普鲁士和德国占领的波兰部分在陆路上同德国的联系已经被苏军切断,这部分德军暂时坚守的地盘,三面都被苏占区包围,跟德国的联系只有北边波罗的海(Baltic Sea)上的航道。


所以,撤离到德国的路线就是波罗的海的水路。上百万的民众带着所以的家当,浩浩荡荡涌向港口。直至五月8日,15周内,撤离了大概两百万平民和德军。

1945年初的严冬,当地气温极低,接近摄氏零下20度。人们在这种气温下,首先要想办法徒步到达港口,可以想想路上的惨状。难民的路线是先赶往波罗的海边,然后有两个选择可以到达港口,一是沿着波罗的海岸继续走陆路,二是走结了冰的海面。因为港口所在的Gdynia(当时名为Gotenhafen),是一处稍微伸入海面的地方,走海面可以缩短路程,海面已经结了冰,但是天上不时有苏联飞机的轰炸,而且由于队伍庞大,冰面无法承受而大面积断裂的事时常发生。即使如此危险,很多疲惫至极的难民为了节省路程,还是选择了结冰的海路。


最终到达港口的,都是幸运的人。那里停靠着德军征集的各种船只,运送这些难民到德国基尔(Kiel),他们在那里可以获得暂时的安全。想上船的人要先通过登记,获得上船的通行证。上百万人求生的希望都寄托在那些船上,可以想象其秩序之混乱。原则是妇孺优先,尤其是孩子。生离死别的情景变得稀松平常。。。

说说” Wilhelm Gustloff”,纳粹的理想之船,一艘大型游轮,建造目的是为了给民众提供一流的娱乐,体会帝国的荣耀。它以一个纳粹头子的名字命名,名字本尊已经被一名犹太人刺杀。同名这艘船上,最终发生了历史上遇难人数最多的一次海难。


1945年1月30日中午12点半,“Gustloff”启航驶向基尔(Kiel),航行需要48小时。同行的还有一艘客轮和两艘护航舰。

“Gustloff“号设计载员最大值为1,880人(旅客+船员)。但是那一天,船上有超过一万人,包括大约5000名婴儿,儿童,和未成年人。绝望的人们,用各种办法挤上船,上船人数统计到了5000人的时候,放弃了统计,因为情况已近失控,所以船上的具体人数根本没有办法查证。(根据记录截止到1月29号下午五点,共发放了7,956张食品卷,之后又发出2000张,但是没有再登记了。) 船上所有的空间都被人占满了,到处都是人,大家都没有办法走动。

海面温度摄氏零下18度,大雪夹杂着冰粒纷飞。

同行的客轮名为Hansa,启程没多久它发出信号,表示自己引擎出了问题,返回了港口。不久,一艘护航舰也出现问题,同样返回了港口。

“Gustloff”号的驾驶室里,航道的选择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直线开往目的港,用时最少,但是深水区里到处是苏军的潜水艇。沿着海岸线开,虽然避开了潜水艇,但航行时间长,而且那里布满水雷。最后船长决定开直线,快速完成任务,赶去增援战事。

“Gustloff”走在德军比较繁忙的航线上,天黑了,天气恶劣,船长命令打开船上的照明灯,防止跟其他船相撞(这一行为会暴露自己,是严重违反规定的)。航道上有苏军鱼雷艇出没,但是由于天气恶劣,“Gustloff”并没有收到相关信息的信号。随行的护航舰,配有反高空轰炸的武器,但已经冻住无法使用了。

甲板上的温度冷的人受不了,但是船舱里因为人挤人,温度高的令人窒息。所有人都被告诫随时穿着救生衣不能脱下来,但是有些人热的受不了,还是脱了。

一艘苏军S-13潜水艇瞒着上司在这片水域游荡,感到似乎没有什么立功的希望。直到它发现了“Gustloff”号。

晚9点16分,S-13向“Gustloff”发射了四颗鱼雷弹,分别是“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为了苏维埃人民”,和“为了列宁格勒”。“为了斯大林”的鱼雷发射失败。但是另外三颗重创了目标。

惊恐万状的乘客开始了踩踏,踩着尸体里跑出来的人们,有些被困在被玻璃窗户封死的观景甲板上,幸运的一部分跑上了顶层甲板。

露天的甲板表面冻着一层冰,加上船身开始快速倾斜,很多人刚踩上甲板就直接滑了出去,掉到冰海里。救生艇根本不够,且全都冻住放不下来。船上的水军根本没来得及训练过,不知所措。从被鱼雷击中,到“Gustloff”号从水面消失,一共是70分钟。一片混乱当中极少数人坐上了救生艇。

掉到水里的人,拼命的想爬到救生艇上,但是艇上的人,恐惧地拼命阻挡他们求生的手臂,在低温下,海里的人很快就死去了。救生艇上的人,被漂浮的尸体包围着,看到了惨烈,特别的诡异场景。幼小的孩子们,穿着救生衣,他们的尸体没有沉到海底,脑袋是他们身上最重的部位,安静下来的海面上,无数的小脚伸出海面,头埋在水里。。。。。。诸神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

某个统计数字是:1252人生还,9343人遇难。

今天,”Gustloff”号仍然沉在水底。距离水面208米,并不是特别深。对于现在的技术来说,打捞它并不困难。但是由于政治上的敏感,没有人这样做。对世界来讲,它是纳粹征用的作战船,它的沉没是敌人的一次失败。对德国人来讲,提起它,就是提起纳粹德国,那个时期发生的任何不幸,都是应有的惩罚。纪念这艘船的遇难者,难免有同情纳粹的嫌疑。现在私人潜水员需要有许可证才能潜入沉船地点,网上可以找到一些此沉船在海底的图像。但似乎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次海难。

“Gustloff”并不是唯一一起二战时期发生在波罗的海的海难。估计二战期间有25000人在波罗的海域因船只失事遇难。其中一艘也是纳粹的船“Cap Arcona”。 1945年5月3号,元首已经没了,但是党卫军还在,船上载满了“转移”中的集中营关押的5000犹太人。英国军队发现了这艘敌船,从空中击沉了它。船上的犹太人只有350名幸存。这是另一个故事。

据说有些二战的官方资料,要等一百年,到2045年才能公开。估计有些事情让大家知道了,又得打起来,所以等一百年,相关的人全都不在了,情绪也就不会那么激动了。这也给我一个感觉,此时,我们生活在历史当中。

另外提一下小说“Salt to the Sea”, 作者Ruta Sepetys。这本小说是基于“Gustloff”号的历史背景写的。故事主要是写给年轻读者的,是本不错的小说,感兴趣可以读一下。书名想表达的意思是:在历史之下,每个人都渺小到如同大海里的一粒盐。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